APP下载

论海德格尔“诗意”美学及其教育意蕴

2020-04-22张雨晗曹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海德格尔诗意

张雨晗 曹辉

内容摘要:现代技术洪流席卷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数据智能时代下,人性的迷失和教育模式的固化在技术的逐渐渗透中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海德格尔从“诗意居住”中论述其对人的“居住”即生存境况是“诗意”的、本己的展示方式的观点。同时,对于技术,海氏提出,技术是对真理的“解蔽”,是存在的“框架”,于人的“诗意存在”是功能性、服务性的存在物。其诗意美学思想对于身处在信息爆炸、技术缚身的现况中的人思考教育应何去何从、诗意之于教育的存在意义具有“解蔽”之功效,更能在促进教育培养抵抗技术世界纷杂无端的现代人、唤醒开放思想的自由人以及倡导诗意存在的自然人方面产生影响。

关键词:海德格尔 诗意美学 诗意教育

对于美学问题的研究其实是研究人的问题,人反复进行自我追问,审视人的生存之境况,不断寻求人性及人生价值所在,试图以此实现自我存在、走出蒙蔽,达到人类的真我高度。人向往着自在生活,追求自我的价值体现,对自然的生活状态有无限追求,究其本,都只是人对于“人”存在的美的追求。教育培养人的诗意意蕴在海德格尔的“诗意存在”美学中的仍是回归到人本身来进行探讨。

一.海德格尔“诗意”美学

席勒指出实现自我的主要途径是“审美教育”,黑格尔认为人从活动中进行艺术作品的创造,并从中得到认识和反思,在此过程中对心灵能力的展开和实践能力加以验证。海德格尔提出,要更多地思考美学的本源,对美学的探寻应基于生存之上,找到一个普遍性的美学概念,“美学”是对艺术和美的沉思。海德格尔认为是具有非客观化、非对象化的思让美呈现成为存在,这一存在的世界是美的世界、是诗意的世界。

(一)美学与人的探析

自人类历史源起之时,对“美”就有了自己的认识。人类在原始时期崇尚力量之美,这是时代背景及人的价值追求所决定,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对“美”的定义也在社会活动、自我认识的不断变化中发展。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学派发展美与和谐之间的存在关联,认为“美”似乎是主观的、感性的认识,其实非也。美是客观存在,人对美的追求、发现、欣赏与创造是主观能动的认识,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并非只是情感上、形式上的表现。美学有其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它是智慧的体现。在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中人们对全面发展有了德智体美劳几方面清晰的要求,美是最高的层次需要,既包括对科学的追求,更体现了对人的发展追求的最终目的。

人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解释为自我方式的关联,海德格尔也将它描述为“将此在的存在向着它的何所为进行安排”。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发展于人即实践主体自身的生存目的,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使不断变化着的状态,无法止步于一个阶段,最终是为了达到最高的境界、自我的本真存在。亚里士多德提出善是幸福最高级别的内容,人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而不是其他的目的追求着最高的善,最高的善意味着完善,而“诗意”正是这样一种存在,诗意的境界是自由的境界,它意味着人的最终目的的实现。

(二)海氏的“诗意”美学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置入作品”,艺术品以其自身启发了存在者的存在。这种存在是“到场”发生的存在,有起作用的真理的发生,它仅仅属于它敞开的领域。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提出了两个关于人的“诗意”与“存在”命题——人诗意地栖居和栖居的诗意。海德格尔对诗、艺术和语言进行了循环论述求证进而阐释存在的内容,海德格尔的“诗意”是在哲学意义上的回答,是对思与诗的系统性和辩证性认知。存在在诗中显现,本真的存在在诗的状态下是无蔽的状态。海德格尔的诗意是通向存在的基本路径之一,而诗意思想涉及诗、艺术和语言三个方面。诗是此在,艺术能让存在者的存在敞开自身,艺术可以使诗以具体形式展示存在之真理;语言使存在者作为存在者进入敞开领域之中,语言作为手段,让存在着能够达到自身显现。

诗意,更加偏向于主观的感受与体验,在一境界中即“到场”的发生得到自我的体验。而海德格尔将“诗意”由情感上的体验化入生命存在的状态,人的生命应是存在的“无蔽”状态,应是只关乎于人的生命、人的心灵和人的审美意趣。生命追求不断提升、不断超越,以诗的方式寻求自我的存在,诗意美学对于存在本源的不断探寻促使人对人的存在方式不断思考。思考人栖居在家园中,不仅是生命的存在,也是人对艺术的美好追求于向往。这一追求是对本真的探寻而非线性创造,诗意的真理是在至善之下的自在。

二.诗意美学的教育意蕴

对存在的体会和贯通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规定,“此在总是从它的生存来领会自己本身”,生存问题即追求本真,存在就是澄明本身。存在自身即拥有诗意,人的存在的原根性在于“居住”的原存在,人诗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一)诗意美学与人的生活目的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被抛”的“此在”。人是“被抛”进入这个世界的,这是一种人生必然的存在,就如每个人的出生都不是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出生,那么人在世界中便不断地认识自己的存在,并在这一过程中建构起角色的整体性。人因为会对存在有所领悟,不断追问反思自己的存在,人才成为了人。那么美也就是美的存在,生存式的此在规定无法用什么东西加以列举,而只是生存。此在是什么都有待于它自己去是,也就是此在总是从它的各种可能性去理解自己,从各种可能性中来构建着自己的生存。因此生存问题只有通过生存活动本身才能够弄清楚。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便是从人的实际生活中来,认为真理和存在是人在具体生活中的感受和判断。诗意的居住是为人真正的存在,现实中,更多的人汲汲于名利,为物质和虚无所累。人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为成为诗意的存在,诗意的存在是物质存在与认识存在的平衡状态。而一旦打破这一平衡,人更多地注重外在的“遮蔽”抑或是没有实际生活中的追求都在根本上背离了人的居住本性。“诗意并不是超脱、离于大地,相反,诗意使人回归大地,使人得以栖身。”在技术激流中,任何事物包括人都“对象化”了,生活目的是多种质的杂糅,人的世界变得复杂且千篇一律,现代人有了越来越多的束缚并愈加希望回归诗意与远方的生活。人追求的“澄明之境”在技术时代更加凸显,“在场的”与隐蔽着的“不在场的、具体的”统一体应是澄明的、诗意的、美的存在,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为物欲所绑架,为“理”所限,无法突破外在的拘束,审视内在的本真存在的需要。

(二)诗意美学与教育目的的高度重合性

海德格尔延承了亚里士多德人的存在与真理的观点,并提出“只要此在本质上是他的揭示性,他在本质上就是真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一定的目的和指向,教育目的是人,现代教育在于人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教育除了教育无其他目的,即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人,培养人是教育的本体价值和本体功能。人追求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人此在的教育诉求而非其他,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根本要求,培养人最终要回归人本身的人性和道德的价值诉求。

教育中强调人本主义、强调人的独特性,人自觉地发现自我、追求自然。海德格尔指出,居住就是和平、自由,就是规避伤害和危险,达到自然平衡,也就是守护每一物的天性。在海氏观点中,人只有按照诗性思维思考才能和存在关联,成为此在(本真存在),每个此在都是“独一性”的。人的生存作为世界中的“此在”不是先对世界产生静态把握,然后再投入到实践,而是建立在实践性知识基础之上先于世界内的关系而存在。人的生存与实践活动是基于人的存在,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达到自由的目的。这个过程中人的存在都得以显现,并且以区别于任何一人的显现而存在,具有“诗性”的客观实在的主体和主体的主观能动统一为主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发现,人又因此得以发展变化,发生“诗意”的变化。

(三)诗意美学的教育意蕴

海德格尔思想的终极追求在于诗意地栖居。栖居是指居住于存在的澄明之境中,自由便是存在的澄明之境。人诗意地栖居,亦即人自由地生存。在海氏看来,诗意栖居是一种存在的无蔽与澄明状态,这个状态的本质是自由的。海德格尔认为,当居住是诗意的居住,居住才是居住。教育倡导思想自由、精神独立、勇于发现、敢于创造,教育依托于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两者有各自的领域性知识,但都具有共同特点,都是诗意的,体现着人性的追求与价值。在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教育,人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和对世界的认识。教育依托诗意的内容及过程润泽心灵,使人生活状态更自主,达到诗意的存在。中国教育应以诗意文化为依托,运用诗意的表达方式,达到自然的教育效果,教育要求回归本身,即“回到事物本身”“直接呈现”,这样,教育才是符合人的需要的。

海德格尔通过“技术”阐论表达技术对自由的“遮蔽”、对人的“异化”正是对审美生存的否定。技术理性的扩张与异化,以及对审美生存的深层遮蔽与否定,导致人类日益陷入深重的精神生态危机之中。海德格尔并不一味否定技术,而是倡导人类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技术,重视人类生存的精神层面与审美态度,摆脱技术层面对人类生存的控制与奴役。技术应回归于人的自在生活,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迅猛,技术渗透在人存在着的方方面面,工业、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等,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技术的影响。无论何时,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带来创造性改变和便捷的同时总也伴随着新的、更复杂的问题。这里,海德格尔给了我们一个思路,仍旧回归人来看,重视人与技术的关系,教育需要技术带来的新的功能性内容以解蔽“存在”。同时教育的诗意在技术之中是为教育的根本,不能盲目追求技术所得、“迷失”在技术的“景观”中,让技术所带来的不同以往的、表象的、迷惑性的信息遮蔽了教育本质。

教育内容和手段要符合“诗意”,教育实践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课堂更要是“诗意”的存在。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的存在状态最直接地影响了师生的生存和发展、人性价值和生活追求。智能时代的课堂,要求转变传统课堂的固化,强调以学习过程为中心,不能脱离生、师的存在,人生命价值和人的创造性及自主性在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技术带来的智能化服务于人这一主体存在,在课堂中实践主体不断反思、回归自身;在教育过程中发生创造,达到自由、和谐与自在的诗意状态。让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学生的个体生命得到体现。

教育指向培养完整的人,促进人更好地生活,追求人的自由。教育应是“诗意”的存在,不断的探寻更高的境界,期待最美好的善与自我,达成幸福的生存状态。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不断更迭的复杂情境与多元化世界展示在世人眼前,人对“生存意义”与“价值追求”的认识似乎迷失在纷繁的技术潮流之中。技术带来的变化渗透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过程中,教育面对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和多样。如何在智能化环境中回归生命的“栖居”,回望海德格尔的“诗意”存在之思想,对于“教育到底是什么?”的思考,或许会得到一些收获。

参考文献

[1]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89.

[2]登克尔.海德格尔与尼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

[3]陈勇.生存、知识与本真性——论亚里士多德与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J].哲学研究,2017(04):87-94.

[4]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超译海德格尔[M].郜元宝译.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7:6.

[5]梁思聪.海德格尔诗意理论指瑕[J].社会科学论坛,2018(01):95-102.

[6]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7]张世英.美感的神圣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03):192-194.

[8]邓桂英.庄子与海德格尔的审美生存思想及其精神生态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2016(03):46-51.

[9]黃漫,刘同舫.海德格尔面向思的教育及其理论困境[J].教育研究,2016,37(12):12-21.

[10]彭道林.论智慧、美学与教育美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04):67-73.

(作者介绍:张雨晗,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曹辉,江苏大学教育研究评估中心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海德格尔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被耽搁的诗意
施特劳斯论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海德格尔的《建筑·居住·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