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20-04-22胡晓芳柳林涛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胡晓芳 柳林涛

〔摘要〕 近年来,社会組织党建逐步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现有的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碎片化特征明显,导致学界难以对其研究现状形成整体性认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整理。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1996~2018年间国内746篇相关文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及可视化分析,并对其内容进行了归纳,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社会组织党建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研究热度不减;有稳定且活跃的核心作者群,主要研究机构多为各级党政机构和党校(行政学院)且地域分布不平衡;研究热点为党的建设、创新、党员、行业党建,且研究热点有明显的阶段性演变过程;研究的前沿趋势表现为理论框架本土化、对策研究实务化以及研究主题微观化。社会组织党建研究未来应注重推动党建与社会组织业务结合,加强地方经验的比较与借鉴,在扩充研究者队伍的同时,进一步细分社会组织类型,以针对性地强化党建工作。

〔关键词〕 社会组织党建;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2-0040-07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组织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要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引领社会组织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然而,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社会组织在承担着重任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社会组织成员来源多样、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不健全,加之社会组织之间形态差异较大、社会组织和党组织的组织结构不同,这些因素导致社会组织党建的现实环境较为复杂。

理论研究要为实践探索服务,研究者针对社会组织党建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社会组织党建的复杂性也导致现有研究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研究内容纷繁杂乱,缺少系统性。因此,我们要科学地分析社会组织党建的研究现状,探寻其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进而探讨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所以,笔者使用CiteSpace ① 这一信息可视化文献计量工具分析了现有研究成果,从年度发文量、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聚类等方面对文献进行可视化统计后制作了相应图表,并根据文献内容归纳比较了学者们的观点,多角度分析了我国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前沿,以期为我国社会组织党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样本框,以“社会组织党建”“社会组织”并含“党建”“新社会组织”“两新组织”② 为主题和篇名的搜索词进行文献检索,得到1996~2018年间相关文献共1 942篇,在排除新闻稿、领导讲话等非学术研究文献后,最终得到的样本量为746篇。样本信息包括标题、作者、机构、摘要和关键词。

(二)分析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CiteSpace作为统计分析的工具,在CiteSpace界面中各项参数选择如下:时间区间选择1996~2018年,时间切片为1年,Node Type选择Keyword,阈值设置为TopN%=50%(每年出现频率最高的50%术语或者文献),选择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算法进行分析,文中选取的节点类型分别为关键词、机构、作者。但是,CiteSpace只能勾勒某项研究的轮廓,难以对文献内容的细节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1 〕。因此,我们还对所选研究文献进行了内容概括、结论归纳,对不同作者之间的学术观点作了分析比较,以期获得更加全面的分析结果。

二、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现状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分析

如图1所示,根据CNKI数据库1996~2018年间社会组织党建研究文献数量分布,大致可以将社会组织党建研究文献的年度发文量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1996~2004年),这一阶段年度发文量较少,发文总量为17篇,且各年间发文数量相差不大,增长速度较慢;增长阶段(2005~2011年),在这一阶段中,年度发文量呈稳步上升态势,年均发文量为31.6篇,表明学术界对这一研究的关注度逐渐增强;爆发阶段(2012~2018年),这一阶段文献数量明显增多,占发文总量的68.1%,年均发文量为72.6篇,尤其是最后两年,均超过了100篇。

通过对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的746篇研究文献内容进行归纳分析,按现实研究、应用研究、理论研究的类别划分一级类目,依据实际研究需要划分实践经验、功能定位、工作规划等11项二级类目,并根据以往研究经验及前期研究成果规定其具体释义,统计各二级类目中的文献篇数。按照社会组织党建研究文献年度发文量变化的三个阶段,可以进一步统计出每个阶段的文献篇数及其在二级类目中的占比。具体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二)核心作者分析

根据普莱斯(Price)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M=0.749(Nmax)1/2,M为论文篇数,Nmax为所统计时间段中最高产作者的发文数,发文数量在M以上的作者即为某项研究的核心作者 〔2 〕。依据共现知识图谱呈现的核心作者分布情况,经统计,发文数最多的作者是江苏省委党校的王世谊教授,为9篇,则求得M值为2.2,因此,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即可认为是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的核心作者。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三)研究机构分析

对研究机构进行分析,通过共现知识图谱可直观呈现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情况,便于研究者清晰把握地域性研究趋势。因进行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的研究机构较多且地域分布较为分散,故此处仅列举发文量超过3篇的研究机构,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当前,进行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的机构多为各级党政机构和党校(行政学院),其中,中共中央党校发文数量最多,共有21篇,相较而言,进行此项研究的普通高校则较少。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解释为:各级党组织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主导者和主要推动者;民政部门等政府部门是社会组织的管理机构,是相关政策的执行者,对社会组织的具体情况最为清楚;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除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和教育外,还担负着党建理论研究的任务,所以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的机构多为各级党政机构和党校(行政学院)。

此外,进行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的机构地域分布不平衡,东部地区的研究机构明显多于中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的研究机构又多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经济发达省份。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研究以社会组织为依托,而社会组织的数量一般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成正比 〔3 〕,因此东部地区的社会组织数量要多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研究机构参加社会组织党建研究活动也更活跃。

(四)关键词聚类分析

關键词是对一篇文献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对关键词进行梳理,可以分析出某项研究的热点。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则研究热度就越高。经由CiteSpace软件分析,笔者统计出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党组织”“两新组织”“社会组织”“党员”“党的建设”“创新”等。这些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社会组织党建领域研究的热点,但还不够全面,因此我们还需引入关键词的中心度来综合考量。关键词所处节点的中心度越高,其连接与传递信息的关键词越多,在整个网络中的“媒介”作用能力就越强。若关键词的中心度大于0.1,则说明此关键词为研究热点。因此,可以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与中心度进行排序,来把握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的热点,如表4所示。

为更准确地分析研究热点,我们需要对高频次且高中心度的关键词进行筛选合并。因“社会组织”“新社会组织”“两新组织”等关键词为前期文献检索的搜索词,故排除,随后对含义近似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将“党组织”“党的建设”“基层党建”的数据合并,将“党员”“党务工作者”“指导员”的数据合并。由此,我们可以判定在社会组织党建研究中,“创新”“党员”“党的建设”“行业党建”等关键词代表着该项研究的热点。

三、研究热点演变与前沿趋势分析

(一)研究热点演变分析

CiteSpace软件中的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能够表现出文章的更新和相互影响情况,从而清晰地呈现出不同时间段某项研究演变的情况 〔4 〕。在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中,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了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结合关键词节点出现的时间及共现关系,可以分析出某研究热点的演变过程。根据1996~2018年社会组织党建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中关键词频次的演变情况,我们可以将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的热点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96~2006年)、发展阶段(2007~2010年)、成熟阶段(2011~2018年)。

1.起步阶段(1996~2006年)的研究热点以“党的建设”为中心,包含“基层党建”“党员”“党组织”等关键词。该阶段的研究热点集中于讨论社会组织党建的重要意义、工作规划、开展路径等,并对其中要素(党员、党组织等)的发展与建设提出思考或建议。学者们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健全社会管理体制、保障社会组织有序运行等方面论述了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刘永富在《关于“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一文中以北京市房山区6家社会医疗机构、5家律师事务所和部分私立学校为调查案例,对社会组织党建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5 〕。孟庆云提出,加强社团组织党建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社会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6 〕。张国龙认为,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7 〕。黄跃明指出,加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是发挥其积极作用、把握其正确发展方向的政治保证与必然需要 〔8 〕。马西恒认为,社会组织党建应当考虑社会组织的实际情况,在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强党的影响力,在扩大党组织的组织覆盖面与工作覆盖面、设立基层党组织的具体形式、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功能定位及工作方式、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的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了前瞻性观点 〔9 〕。顾建键则进一步指出,要通过工会、妇联等渠道将党的工作合理、合法地渗透到社会组织中去,并且要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与社区党建工作有效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互帮互助 〔10 〕。此外,李彰群 〔11 〕、王世谊 〔12 〕等学者也对社会组织党建中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功能定位、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创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2.发展阶段(2007~2010年)的研究热点以“创新”为中心,包含“问题”“对策”“行业党建”“业务主管单位”等关键词。该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分析新的问题和情况、提出创新性对策。一是随着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展开,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与困境,因此学者们针对各地实际情况进行了经验总结与问题描述,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如祝全永提出,要综合分析社会组织及其党组织在组织形式、管理制度、运作机制及人员属性等方面的特点,从而结合这些特点来定位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职能 〔13 〕。此外,王世谊 〔14 〕、江春晖 〔15 〕等学者针对社会组织党建中党组织建立困难、隶属关系未理顺、管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二是国家对社会组织的种类进行了更为明确的规定,社会组织主要分四类,包括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等市场中介机构,科教文卫等研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以及各类基金会 〔16 〕,并对律师、会计师等行业的党建工作进行了规划,因此吸引了学者的关注。如马国华 〔17 〕、孙克金 〔18 〕、王建萍 〔19 〕分别对律师行业、卫生系统、教育系统的社会组织党建的工作思路进行了分析。这一时期各地各部门已经形成了四类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模式:其一是广东、宁夏的“依托民政、集中管理、多头推进”模式;其二是上海、北京的“单设机构、以条为主、枢纽管理”模式;其三是大部分地区现行的“组织部门牵头、业务主管单位负责、民政部门协助”模式;其四是律师、会计师行业的“主管部门负责、行业协会协助、会员参与”模式 〔20 〕。

3.成熟阶段(2011~2018年)的研究热点以“党建活动”为中心,包含“创先争优”“党的领导”“政治核心作用”等关键词。该阶段的研究热点集中于社会组织党建过程中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郭勇认为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有政治核心作用、先锋模范带动作用、先进文化引领作用,需要通过完善工作管理体制、创新组建模式、完善工作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党员的宣传教育来推动党组织功能的实现  〔21 〕。刘海涛提出,党建引领下的社会组织能够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增加就业保障民生,并由此发挥了党组织服务群众和服务社会的作用 〔22 〕。唐睿认为,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要构筑利益推动点,以此增强自身的重要性、影响力,进而获得社会组织的支持、扩展党组织规模 〔23 〕。兰丰丰和谢岩福提出,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明确新社会组织党建的重大意义,提高新社会组织中全体党员的全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的建设带动新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24 〕。許尔君 〔25 〕和吴信宝 〔26 〕等人则提出,要建立活动机制、服务机制、创新机制、双向沟通机制、党群联动机制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机制,以此巩固、强化社会组织党建,引导社会组织科学健康发展。

(二)研究趋势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研究热点演变过程的可视化分析,以及笔者对文献内容的归纳分析,发现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的发展趋势如下:

第一,理论框架本土化。近年来,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描述现状、分析问题、提出策略,正逐步强化理论分析,构建本土化的理论框架,致力于用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如王杨以北京市某体育协会为例,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党组织嵌入社会组织的功能实现机制进行了探讨 〔27 〕。李朔严通过对两个草根环保NGO进行多案例比较,认为党在拓宽资源渠道、增强政治合法性方面对于NGO的影响与政府相比并不存在显著优势,然而唯独党可以通过统合手段,从制度层面给予NGO领导人以政治身份,从而增强其政治资本、扩展其社会网络,为NGO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制度环境 〔28 〕。

第二,对策研究实务化。研究者们开始探讨如何实现党建与社会组织业务活动的紧密结合,实现党组织对社会组织实质性的引领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进而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许多学者开始将社会组织党建与社会组织的业务活动结合起来,研究社会组织与党组织的互动关系。如徐振光针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问题,提出必须牢牢树立党建引领的工作理念,强化组织引领、民主引领、项目引领和价值引领,寓引领于协商和服务之中 〔29 〕。这种演变表明,随着社会组织中已普遍成立党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未来的研究将聚焦于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交互影响。

第三,研究主题微观化。研究者们开始重视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中某个具体方面的探析,研究主题更加细化具体,弥补了微观视角的不足。如严宏 〔30 〕和王后强 〔31 〕认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领导体制与其他基层组织的党建领导体制不同,与传统社会组织如工人组织、妇女组织等的党建领导体制也不同,社会组织的多样性决定了党建工作领导体制的多样化,因此,健全领导机构、明确管理体制和完善工作机制等措施是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首要前提。陈廷超则关注基层社会组织党支部书记的成长状况,认为要改善基层社会组织党支部书记的成长环境,同时他们也要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带动社会组织党建及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与成长 〔32 〕。

四、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通过对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现状、研究热点演变、前沿趋势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社会组织党建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除少数年份外,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均呈上升态势,核心作者共有14人,王世谊、朱文伟等为活跃研究者。第二,各级党政机构和党校(行政学院)是主要研究机构,研究机构地域分布不平衡,多集中于东部发达省份。第三,党的建设、创新、党员、行业党建等为研究热点。第四,研究的前沿趋势表现为理论框架本土化、对策研究实务化以及研究主题微观化三个方面。

我国社会组织党建研究虽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未来仍需要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首先,要在实践中关注如何实现党建与社会组织业务的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组织中已普遍成立党组织,但部分社会组织中的党建工作存在“悬浮化”现象,即空有组织架构,却无法落地发挥作用,社会组织的党建与其业务活动完全并行,呈现出“两张皮”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背离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初衷,而且给社会组织的运营增添了负担。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需要更多学者就这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探讨和研究,更好地发挥党建和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作用。

其次,要注重加强地方经验的比较与借鉴。研究者对社会组织党建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某一地域,而应对不同地区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行比较,系统深入总结经验,借鉴吸收优秀做法。但这并不是说,要形成一种全国统一的社会组织党建模式,而是要在比较和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时,拓宽研究者的视野和思路,通过有选择地吸收,最终因地制宜地形成最适合当地情况的社会组织党建模式。

再次,要扩充社会组织党建研究者的队伍。进行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的机构类别相对单一,研究者队伍中,党政部门工作人员、高校学者的参与度不够,社会组织从业者更是很少参与到研究中来。社会组织从业者是社会组织党建的直接相关者,他们对社会组织党建中存在的问题最有发言权,理应是该项研究的主要参与者。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吸引广大研究者关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从业者加入社会组织党建研究团队中,从而充实社会组织党建研究者的队伍。

最后,要根据社会组织的类型研究强化其党建工作的具体方式。当前社会组织党建研究没有对社会组织的类型加以细分,较少考虑社会组织类型差异对党建工作的影响。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发展路径、成长模式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党建的活动方式、运行模式也各有不同,因此需要研究者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党建工作研究。

〔注 释〕

①CiteSpace是基于共引分析和寻径网络算法等理论而设计的统计软件,通过绘制可视化的图谱,呈现学科演化过程,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某项研究的现状,分析该项研究的开创性和标志性文献、主流主题、演变趋势、分支研究,进而帮助研究者探索未来的研究方向。

②此处需要说明“两新组织”“新社会组织”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两新组织”的提法来源于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各种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这之后,各地普遍将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简称为“两新组织”,其中的新社会组织在彼时主要指的是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将社会组织党建作为一个独立的党建研究内容列出,这时我国社会组织的外延拓展到了社会中介组织、基金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2015年党中央出台文件明确规定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等,这也是本文所指“社会组织党建”的外延。

〔参 考 文 献〕

〔1〕尚虎平,张婵娟.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评估研究的逻辑起点与演进趋势——基于WOS、CNKI数据共现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理论探讨,2019(06):156-164.

〔2〕刘 顺,胡涵锦,高玉林.近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动向——基于五种马克思主义期刊(2005-2014)的计量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5(04):35-43.

〔3〕严 宏.近年新社会组织党建研究述评〔J〕.学习论坛,2009(11):24-27.

〔4〕殷 燕,刘军平.国内副文本研究三十年(1986-2016)——基于CiteSpace的科学计量分析〔J〕.上海翻译,2017(04):22-26.

〔5〕刘永富.关于“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J〕.党建研究,1996(07):28-29.

〔6〕孟庆云.加强社团组织党建工作的思考〔J〕.党建研究,2002(04):39-40.

〔7〕张国龙.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4(12):1-4.

〔8〕黄跃明.关于加强民间组织党的建设的若干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06):33-35.

〔9〕马西恒.民间组织发展与执政党建设——对上海市民间组织党建实践的思考〔J〕.政治学研究,2003(01):23-37.

〔10〕顾建键.“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再认识〔J〕.党政论坛,2004(11):38-40.

〔11〕李彰群.民间组织党建工作新思路初探〔J〕.中国民政,2003(04):42.

〔12〕王世谊,沈利华,张正云.构建社会中介组织中党建工作新的运行机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04):57-61.

〔13〕祝全永.“两新”组织党组织作用发挥:难题及对策〔J〕.探索,2009(01):44-49.

〔14〕王世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创新机制探索〔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1-7.

〔15〕江春晖.新时期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探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4):48-50.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4.

〔17〕马国华.青岛市律师队伍党建工作调查与分析〔J〕.中国律师,2008(05):24-26.

〔18〕孙克金.浅谈卫生系统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J〕.才智,2009(11):139.

〔19〕王建萍.教育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17.

〔20〕廖 明.我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调研报告〔J〕.社团管理研究,2009(12):2-4.

〔21〕郭 勇.试论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功能定位及其作用发挥〔J〕.商,2014(16):31.

〔22〕刘海涛.党建引领  社会协同——上海市长宁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开展群众工作的探索〔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07):28-30.

〔23〕唐 睿.“两新”组织党建“构筑利益推动点中获取认同”机制分析——基于对浦东新区四个国家级开发区基层党组织的调查〔J〕.社会科学,2011(07):29-36.

〔24〕兰丰丰,谢岩福.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  加快完善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以宁德市为例〔J〕.福建党史月刊,2011(24):48-51.

〔25〕许尔君.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构建〔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03):61-65.

〔26〕吴信寶.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的思考〔J〕.党建研究,2011(04):45-46.

〔27〕王 杨.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党组织嵌入社会组织的功能实现机制——对社会组织党建的个案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7(02):119-126.

〔28〕李朔严.政党统合的力量:党、政治资本与草根NGO的发展 基于Z省H市的多案例比较研究〔J〕.社会,2018(01): 160-185.

〔29〕徐振光.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街道为例〔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7(03):39-41.

〔30〕严 宏.提高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以领导体制为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0(04):57-60.

〔31〕王后强.完善领导体制机制是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首要前提〔J〕.中国社会组织,2014(23):42-43.

〔32〕陈廷超.基层社会组织党支部书记成长状况研究〔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8(01):10-15.

责任编辑 王亚峰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