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区域特色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教学结构体系
2020-04-22山宝琴吕磊张永涛
山宝琴 吕磊 张永涛
[摘 要]打磨核心课程的教学结构体系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而构建有区域特色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时,不仅要明确课程定位、编写高质量教材、精炼课程内容、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还要充分利用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丰富知识层次,并引入前沿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識。教学体系的完善可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培养环境专业复合型实用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区域特色;生态环评;教学体系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学位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环节,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桥梁。重视核心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课程质量,是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最终影响着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效果,决定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突出办学特色,培养有竞争力、有专业特长的学生[1],并要不断提高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认可度,这样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博取一席之地。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现状
延安大学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腹心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油气资源优势。隶属于延安大学化学工艺学科的油气田开发与环境保护方向,是为了适应我国西部大开发,特别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致力于为地方不断输送“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本方向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一门学位课,由于开设时间较短,之前未经过充分发展和高度凝练,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现有教学内容层次不够清晰、未能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学体系中缺乏实践环节、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涵盖信息量较小、学科交叉运用少等,都不利于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只有明确现有课程教学的不足,确立教学改革的目标导向,才能理性分析、判断改革的措施和要点,最终达成有效的改革目标。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教学结构改革要点
本学科组通过赴高校考察、收集有关资料、网上搜集或访问网络化课程、咨询同行专家、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积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完善。
1.明确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业课的核心地位
我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可追溯到1997年由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2011年4月,国家环保部批准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标志着生态环评进入国家强制性环境保护标准体系[2]。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五位一体”的新提法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201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作为保障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以本科教学中的“环境影响评价”为基础,但更强调陕北黄土高原属于地质脆弱区,要加强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学校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确立为油气田开发与环境保护方向的专业学位课,有助于在学生心中牢固树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结合最新的环评法律和导则,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从最初针对污染防治到现在强调生态保护,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已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生态环评作为一个新兴领域,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且无可借鉴,生态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还有待在发展中完善,目前尚无适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教材。为了让学生熟悉相关生态学原理和理论依据,掌握生态影响评价中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了解化学工艺学科最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学科组从海量的信息中精心筛选,从发展历程、逻辑结构、内容系统性和案例实用性等方面着手,经过两年的认真梳理、精简和调整,完成了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该教材与时俱进、兼收并蓄,突出课程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理论脉络,为学生的系统学习提供了方便。
3.提高课程内容设计的层级性,夯实课程板块的整体性
研究生教育是针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考虑知识结构的系统性,重视课程板块的丰富性、不同板块间逻辑的严密性及整体教学体系的流畅性。由此,学校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内容分为生态环评理论基础、生态环评法律法规、生态环评基本流程、评价的方法及模型计算和实用案例分析五大板块(如下图所示)。课程教学中以“环境质量评价”为起点,始终贯穿“环境生态学”的知识理念,注重生态学指标测定、测量等专业技能的传授[3],最终以生态环评案例为依托,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循序渐进并实现融会贯通。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践教学的主要措施
1.充分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资源,加强实践教学
延安地区在以石油经济为龙头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油气开采、成品油储运、管线输送设施等项目的环评案例。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中心,湿陷性黄土易诱发生态灾害,蒙华铁路的建设、西延高速的开通、延安新机场及配套建设工程等都是经典的生态环评案例。陕北水资源极度缺乏,延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的开展,都是难得的环评教学案例,为培养有本土特色的专业人才提供了鲜活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优质资源,以在课程中引入环评案例、增加环评公司的实习机会等方式,让研究生参与生态环评资料的编制、旁听环评报告的专家评审会议,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参与式学习环境”[4],从而获得更多学习机会,不断提升其专业实践技能。同时,这些举措还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以便于他们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专业工作。
2.启迪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研究生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养成定期查阅专业文献、关注科研发展前沿动态的良好素养,使其在解决科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创新意识[5]。另外,学校还要倡导学生积极参加综合交叉性课程的高水平研讨和专题讲座,利用学科间的交叉知识突破思维局限,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结 语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打造一门有区域特色的研究生核心课程,除了新编高质量的专业教材、精心打磨课程内容、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实践资源等常规措施外,还要充分重视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逐步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行拓展和深化,这样才能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整体良性循环输送高质量的环境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柯佳敏:《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改革新思考》,《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13-19页。
[2]喻媖、张俊华、刘胜祥 等:《生态影响与非污染生态影响两个导则对比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第35卷第9期,第155-157页。
[3]李玉照、刘永、赵磊 等:《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的阈值判定方法》,《生态学报》2013年第33卷第11期,第3280-3290页。
[4]曹俏俏、张宝辉、梁乐明:《参与式学习环境设计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4年第20卷第4期,第53-65页。
[5]章英才、王俊、梁文裕:《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高教论坛》2011年第12期,第87-90页。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 陕西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