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部分解析及教学建议

2020-04-22王章莉马强曹军华王雨冰李婷婷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梨树道题果子

王章莉 马强 曹军华 王雨冰 李婷婷

《哈尔滨市2019年初中升学考试说明》中关于记叙文阅读的要求是: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2.能整体感知所阅读的内容,归纳文章的要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感情。3.能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4.能理解、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5.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已的疑问和看法。6.能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地推断和想象。7.能根据不同表达方式和体裁的特点阅读文章,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8.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9.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019年哈尔滨中考语文试卷处处以此为指导,不但考查学生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在质疑中思考,从而提升人生的深度和广度。下面将从文本解析、试题解析两个方面,从学生答题的角度和教师教学的方向两个角度对2019年哈尔滨市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中的记叙文部分进行解析以及提出相关建议。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别让果实长成诱惑》一文通过写一棵梨树的两位主人(“她”和“他”)对待果实的不同态度,突显了新主人“他”不让一树果实长成诱惑的做法,最终让人们品尝到果实的甜美,避免了诱使孩子们学会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可能,遭遇因这种获得而带来危险。短小精湛的故事中流淌着独有的结构美与哲理美,引人入胜,令人深思。

●对比美——新旧甜酸之中触思考引人深思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在对比中引发读者思考,体悟生活。

1.做法的对比:女主人“她”任由孩子们贪嘴采摘果子,男主人“他”大声呵斥、阻止安装防护网,对比中令读者质疑男人这么做的原因。

2.看法的对比:人们的看法:“大人们喜欢她的善良”“邻居们认为他太小气”“邻居消除对他的误解”。(他)自己的认识:原来觉得孩子受伤,是梨树的过错;后来觉得错的是主人的做法。对比中令人深思什么是真正的善良?

3.结果的对比:“成熟的果实是甜的,诱惑的果实是酸涩的”。甜酸的对比中回味甘甜的缘由,进而深化探知中心。

●哲理美——成熟诱惑间体味真正的智慧与善良

此文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用多元的角度与丰富的哲理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悟。

从树主人的角度看:理解孩子的心,任由孩子们采摘果实的笑意盈盈是善良;谨防孩子们想去不正当获得的心,挡住他们可能遭遇到因这样的获得而带来的危险,让大家能够品尝到果实成熟后的甘甜,这样的智慧与责任是善良。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在碰撞思考中让读者能够理解到在别人误解下的这份理智善良的难能可贵,进而学会关注生活,学会去理解,学会辩证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善于从生活中思考领悟。

从文中孩子们的角度看:成长过程中,面对诱惑,是该冒险获得受到伤害品尝酸涩?还是该学会抵制,正确获得而去品尝甜美?在矛盾冲突中,潜移默化地告诉这些学生们,未来也许会有诱惑,但只要你学会抵制,葆有纯真与底线,积极向上,那你就一定能够品尝到成熟的甜美。这样的文章选择无疑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次记叙文阅读《别让果实长成诱惑》,考查全面,涉及理解、分析等层次;设题有梯度,易、中、难题比例适当,重视学生的认知差异,故而有着良好的区分度和导向性。在答记叙文类阅读题时,从阅卷的规律看,考生要注意这样几点:分点作答, 避免重复,以分值定答题点,重复的答案为无效的答案;阐释要简洁,说明白即可,多说无益,卷面简洁视觉感更好;斟酌措辞,力求全面,用相对丰富的词汇作答,不要用孤词,因为几乎不可能用一个词就命中答案,即使标准答案就是一个词。

●筛选信息有方法

原题:15.为什么说梨树“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2分)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题干中“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分别在第①段和第⑥段,这重复出现的语句被命题人敏感地捕捉到,成为设题点。学生在审题时要注意把握题干中“长成”“小区里”和“风景”三个词语,立足原文去搜索“梨树长成小区里风景”的原因,然后概括作答。

“长成”体现出一种时间流逝的过程,在文中出现的标志性语句有第①段中的“花开花落,果青果黄”和第⑥段中的“大家习惯了看”这两处;“小区里”这个特定的地点起到了限制作用,可以考察出学生答题时准确、严谨程度;“风景”这个词语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注释,这实际上为学生降低了答题的难度。有经验的学生应该知道,就像数学题中不会给出多余的条件一样,阅读题中给注释是一定要用上的,抓住注释中“可供人观赏的景象”这个关键句,即解答了“风景”的含义。大多数学生在这道题中能找到第①段中的题干依据,而忽略了第⑥段。這道题的答案是“因为梨树长成以后,它的花开花落,果青果黄已成了小区里人们习惯欣赏的景象,所以说梨树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

原题:16.同样面对孩子们“打探”和“偷摘果子”的举动,梨树的“旧主人”和“新主人”的做法分别是怎样的?(4分)

这道题考查学生准确提炼信息,排除干扰信息的能力。这篇文章通过梨树的“旧主人”和“新主人”同样面对孩子们“打探”和“偷摘果子”的举动的做法对比,衬托出“新主人”通过防范孩子偷梨,从而避免孩子学会以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后果,避免因这种获得而带来的危险的做法的睿智和善良。命题者抓住了“对比点”进行设题。

在对文中的信息分析和筛选之前要注意审题,题干中“孩子们的举动”分为“打探”和“偷摘果子”两个方面,还要注意梨树主人的“做法”这一点。表现梨树的“旧主人”做法的句子在第②段,抓住段中“她会……她会……她甚至……”这样有标志性的句子,对梨树“旧主人”的做法进行信息筛选提炼;表现梨树的“新主人”做法的句子在第⑦段,抓住段中“他一发现……就……他甚至……”这个句子,对梨树“新主人”的做法进行信息筛选提炼。这道题的答案是:“旧主人:她会回到屋里,会躲在屋里看;后来甚至故意开了院门。新主人:他会高声呵斥,甚至买了防护网安在围墙的上头。”

任何文本的阅读,都需要整体把握。为此,首先要理清文本的思路和结构。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做好标记。把握文章内容,整理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揣摩心理细咀嚼

原题:17.(1)梨树的旧主人在让孩子们得逞的同时,自己也有了收获,她的收获是什么?

答案:旧主人因为丈夫不在,她一个人是寂寞,烦闷的,而孩子们来偷果子给她寂寞的生活带来了趣味与生机。

解析: 从第一段梨树是她丈夫种的,后来未等开花丈夫去了国外,望着院子里的梨树就会想到远在国外的丈夫,年复一年她守着梨树,也是守着那份相思,可以看出她是烦闷、寂寞、无趣的。从第二段“可冬春时节,当她看不见孩子们身影的时候,思念的烦闷和寂寞就会袭上她的心头。”也可知丈夫不在她一个人就会烦闷寂寞。从第一段的“每年梨树的果子还没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引得四邻的孩子目光艳羡,于是,不时有小脑袋在围墙外打探。”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梨树的好奇与心生向往,羡慕,与那份童趣。从第二段“孩子们费不了多少力气就可以爬上来,站在围墙上,就可以够得着树上的果实。她会躲在屋里看孩子们偷摘果子而发笑,孩子们的得逞也是她心里的一份满足与快乐。”可以知道孩子们偷果子的童趣让她快乐和满足,忘却了寂寞,给她带来了生气与趣味。这就是她的收获。

考查能力:考查了学生在还原题干后从文章事件提取信息并概括内容与所表达的情感,揣摩作者此时心理的能力。

原题:17.(2)第七段中写到“要不要砍倒这棵树,他犹豫了一阵,”他为什么会犹豫了一阵?

答案:1.想要砍掉梨树,认为这棵梨树害他的孩子受伤;2.这棵树本来没有错,错的是梨树的主人,它过去的主人是善良的,任由孩子们采摘果子,但恰恰如此,让那一树果实,成为了一树的诱惑,诱使孩子们学会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诱使孩子们去遭遇因这种获得而带来的危险;3.这棵树已经是小区的一道风景,小区的人们已经习惯了梨树的存在。

解析:从题干可知这道题是原因探究,且是3分,应该答三个点。他犹豫了一阵,所以是既想砍掉这棵树,又因有些原因而不想或不能砍的矛盾心理,从文中第四段“一出院,孩子的父亲就提着斧子径直来到她家,要砍掉她的梨树,说留着这棵梨树终是祸害,不定谁家的孩子又会从树上掉下来。”可知他想砍掉这棵树是因为害了他的孩子从树上掉下来。作为父亲很心疼,生气。也是从第十段看出他的内心独白,反映了他先后的心理,先是认为是梨树害了自己的孩子受伤,他后想通,明白梨树没有错,错的是梨树的主人,它过去的主人是善良的,任由孩子们采摘果子,但恰恰如此,让那一树果实,成为了一树诱惑,诱使孩子们学会了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成果,诱使孩子们去遭遇因这种获得而带来的危险。就是这两点先后考虑让他犹豫了,并且他要砍梨树,四邻也在看着。从第四段“四邻更是觉得”他太过蛮横,自己的孩子贪嘴受了伤,怎么反倒怪起了别人”。乡亲们都在指责他,让他砍树的心犹豫了,且在第一段“已经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可知大家都已经熟悉了这棵梨树,突然砍掉梨树大家定会不适应,不会同意他砍掉梨树,所以他很犹豫。

考查能力:原因探究题考查了学生回归原文后有效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以及根据分值多角度探究问题,更好地了解作者用意的能力。

●理清关系是关键

第18题和前后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不砍树”的原因是产生“良苦用心”的重要动机和目的,“新主人”的做法则是“良苦用心”的行动表现。但前两道题的设计和解答并没有给读者以明晰的感情倾向,而18题“良苦用心”“带来好的结果”这一表述则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为学生解答19题——主题的最终挖掘和理解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8题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学生通过细致审题,筛选和整理出关键信息的能力要求很高。题目当中的许多提示性和限制性的内容为学生解题提供了一定的解题指引。例如“从第9段来看”,这一提示就直接圈定了答题的范围,也降低了答题的难度。“哪些”一词的出现表明这种“好的结果”,在数量上不止一个,这实际上就是在提醒学生要全方位多角度的答题。而“结果”这个词在做“指人事的最后结局”的解释上,它应该是一个中性词。也就是说,一般的情况下,它可以指令人欣慰满意的结局,也可以指令人失望沮丧的结局,出题者为了避免学生多虑,在理解上产生歧义,干脆就在“结果”一词前面加一个“好”字作为修饰限制,这很明显是在提示学生在答题时要注意筛选和整理出能体现“他”在思想、行动上产生积极影响的内容。这可能是“好”字作为“结果”修饰语的初衷。可是纵观第9段,实在没有任何一句是“坏”的结果,所以,个人认为用“好”来修饰限定“结果”显得多余。反倒是“他的良苦用心”中的“他的”一词能使学生注意到自己要分析的对象是“新主人”而不是之前的“旧主人”,避免了指向性错误的产生。

解题的关键在于理清“良苦用心”和“好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良苦用心,这一肯定意味非常浓郁的词语意指“费尽心思,用意深远,默默地为他人着想”。请注意,“为他人着想”才是“良苦用心”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认识到这点,学生分析的角度才能立足于“他人”。文中的“他人”指的是邻居和孩子,尤其是孩子。梨树已长成风景,这本身就是一种诱惑,再加上先前旧主人的纵容,使得这种风景带来更大的诱惑,存在更大的危险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旧主人思想狭隘。“她”那样做的目的,主观上是想缓解自己的孤独寂寞,获得生活的乐趣,客观上因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妄为赢得了左邻右舍对其“善良”的认可与欣赏,实则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可以说,新主人的孩子“折了腿”,这是旧主人放纵,邻居推波助澜,孩子幼稚無知三方面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所以,孩子的遭遇。大家的态度促使新主人不得不在要砍树的冲动过后做出理智的抉择与行动。“他”的初衷应是改变现状,具体而言就是纠正前任主人的做法,带动和影响邻居回归正确的轨道,改变孩子错误的获取方式,培养和树立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果能思及此,学生自然就会从积极的层面,正确地评价“他”的行为带给人们的影响变化。那么,落实到文中第9段,找到积极影响下的具体表现也就手到擒来。需要赘述的是,个人认为“人们都能品尝到那一树的甘甜”,这是在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探寻出的共性影响;再没有孩子因为偷果子而受伤,则是从维护了孩子生命健康的角度去分析的结果;邻居们消除了对“他”的误解,则更说明主人公的“良苦用心”在思想精神层面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认可。

●发展思维“着力点”

纵观2019年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卷,秉承“育人”这一思想理念,在试题创设上独具匠心。

原題:19.“成熟的果实是甜的,但诱惑的果实却是酸涩的”,作者通过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道题就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我们仔细读一读这道题的题干,标画题眼(题目中的关键点),一个是“诱惑的果实”;另一个是“酸涩的”, 那么学生可以“顺藤摸瓜”,即找到思维的发起点,将思维引向深处,那就是结合文章来看,“果实长成诱惑后”发生了什么?学生此时要再读文章,文章就会告知“答案”,如第①段说:“每年梨树的果子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引得四邻的孩子目光艳羡”,我们就知道“还没成熟的时候”的果子挂在树上就是“充满诱惑”的时候,“还没成熟的时候”应该是“时机还没到的时候”,这句话能在脑子里引发出来,后面就应该是对“酸涩”的理解了,再读读原文,学生会发现第④段中说:但终于还是出了事。有个孩子贪恋树顶上的果子,爬上了树,结果摔了下来,折了腿。“果味的酸涩”贴到“人事的恶果”——孩子最开始趴在围墙上探头探脑终于演化成必须得到果实的冒险行动,结果受到了伤害。最后将两部分的思维结果联系在一起,用合适的语言表述道理:经不起诱惑,在时机还不成熟的时候贸然行动,会受到伤害。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中“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建立就是对阅读教学本质要求之一。

这道题目从审题上引导学生抓关键,而想获得的“道理”又不是显化易得的,是“一层窗户纸”,那么发展思维就变得有意义和有意思了,最佳途径还是反复“阅读文章”,即阅读习惯的养成才是发展思维的根本途径。学生再根据读文章获取的信息“片段”组织、整合、表述出来的文字,就是学生初中语文思维发展的一个“注脚”。

这道题更会引发“教”与“学”的深入思考:我们经常听到的是:三流的老师教“知识”,二流的老师教“方法”,一流的老师教“思维”。这话的科学性暂且不论,因为任何一个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都逃脱不了“知识”“方法”“思维”的三个层级,而且更多的时候三者是相互依存,无法抽离的,但是从上面的举隅来看,阅读思维的培养的确是每个语文老师着力重视的事情。我们有些老师爱埋怨学生“思维懒惰”,有时更应该反思,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没有给学生提供思维锻炼的机会,给没给学生提出思维欲望萌生的问题,给没给学生跟进思维迸射的鼓励……如果都没有,那么我就要反思自己“教的行为”了,我们的教材上一篇篇经典阅读篇目不能忽视,它们是阅读思维培养的“蓝本”,备课时根本的出发点是“怎样通过问题的设计搅动学生思维得以发展”,阅读离不开“读”,读的遍数多了,学生自然理解,所以课堂上阅读习惯的养成应是每节语文课的“常规”,既然是“常规”,那就要坚持一心,恒久持要,至于学生的表述渐佳,那是随着学生年级增长,阅历丰富,思维不断发展后自然而然的“必然”。

《礼记·学记》中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2019年中考引发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思考并没有停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所以我们师者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和思想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期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至道知善”的境界。

编辑/李    莉

猜你喜欢

梨树道题果子
误会
果子出嫁
小气的梨树(下)
小气的梨树(上)
小气的梨树
摘果子
果子粥
果子和她的+1
Q博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