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中的“牧童世界”》教学纪实与评析

2020-04-22王妍刘军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笛声牧童群文

王妍 刘军

编者按:2019年11月中旬,第九届全国儿童阅读与语文创意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暨第七届全国群文阅读大赛在云南举行。本次活动由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与树人教育研究院主办。组委会邀请了于泽元、倪文锦、崔峦等30余位专家担任评委和座谈嘉宾,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余位教研员、校长和语文教师参会共同学习研讨。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教师王妍代表黑龙江地区参赛,执教了一节五年级的群文阅读课——《古诗中的“牧童世界”》,并获得了特等奖的殊荣。

群文篇目:

《村晚》 [宋] 雷震

《牧童》 [唐] 吕岩

《牧童》 [唐] 栖蟾

《牧童》 [宋] 黄庭坚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诵读、唱读、合作读等方法阅读4首古诗,想象古诗中的画面,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2.借助注释、背景资料理解古诗的内容,在辨识与提取、比较与整合的阅读过程中,发现牧童所处的自然环境、身边相伴之物和寄托的作者心中理想等维度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3.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牧童”这一文化符號的意蕴内涵,通过组织有梯度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进行评价与反思,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创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背景资料理解古诗的内容,在辨识与提取、比较与整合的阅读过程中,发现牧童所处的自然环境、身边相伴之物和寄托的作者心中理想等维度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赏水墨丹青

师:(播放牧牛图)你听,悠扬的短笛声响起了!夕阳西下,牧童用笛声引着牛群回家;红梅点点,牧童骑牛穿行,闻闻,它已经被梅香吸引了!杨柳依依,牧童牵牛过河水过膝;春雨绵绵,折一片芭蕉叶遮雨吧;笑声阵阵,两个小牧童你追我赶,骑牛而行……看着一幅幅水墨画,想起了我们学过的《所见》。

(生齐背《所见》。)

师:看着画面朗朗读书,在你的小脑瓜里,浮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生1:我看到一个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在的牧童。

生2:我看到一个穿着白褂、唱着歌的牧童。

师:牧童的样子穿越了时光,走到你的眼前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中的牧童世界,去领略一下那个世界的丰富多彩。牧童的样子会从你的眼睛,走进你的心里。

(板书课题。)

二、看画面,感悠然世界

师:快让我们走到古诗中去读一读吧!你手中的学习单已经加上注释了,谁来读一读学习要求?

(生读学习要求、自学并讨论。)

师:你喜欢哪一首诗?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生:我喜欢第一首诗,诗中黄昏的景色特别美,群山环抱落日,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

师: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诗歌意思,了不起,快把你喜欢的古诗为我们读一读!谁也被画面吸引了,还想读读?

(指名读。)

师:听你读完,我好像听到了悠扬的笛声!读着读着你看到牧童的样子了吗?

生1:我看到快乐的、自由自在的牧童。

生2:我看到骑在牛背上无拘无束的牧童。

师:把你的感受送进诗句里读读吧!

(师指名读。)

师:你的朗读,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自由自在的世界!那笛声我还没听够,“短笛无腔信口吹”,看来笛声高低、快慢,错落有致。你想怎么吹?

(指名读“短笛无腔信口吹”。)

师:我听出来了,这是舒缓的笛声!这是轻快的笛声!这是高亢的笛声!这笛声想怎么吹就怎么吹,一起读。

(生齐读。)

师:我们再一次走进画面去读读吧!文字藏到画面里了,你还能读吗?所有的文字全藏起来,一起读吧!

(生齐读。)

师:另一首诗你喜欢吗?谁想说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生:辽阔的草原上传来了悠扬的笛声,小牧童放牧了一天后回家,吃饱了饭,躺在草地上看月亮。

师:谁还想把画面送进古诗读一读?

(师指名读。)

师:从你的朗读我听出来,这是多么辽阔的原野!多么悠扬的笛声啊!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走进画面。

(师配乐范读。)

师:请你和同桌和着笛声,互相读一读吧!

(同桌合作读、齐读。)

师:读古诗的时候,不仅可以边读边想画面,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可以像老师这样唱读,读出古诗的情趣。你们想试试吗?一样可以读出欢快的牧童!

(师唱读、生跟读。)

师:笛声又响起了,孩子们,画面还在你眼前吗?

(生齐读。)

师:看来,当画面走进我们心里,记忆都变得容易了!

师:还沉浸在两首诗中呢吧?回味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你的小组同学讨论,把发现记录在学习单上。

(生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学习单。)

师: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知音是一件快乐的事!同学们已经在古诗中读出牧童的悠然世界(板书),是不是所有写牧童的诗,都写的是牧童悠然的世界呢?

三、品诗情,扩理想世界

师:你的学习单背面还有两首古诗,我们来读读(出示古诗)。请你和同桌还用刚才的方法合作学习,老师还为你们提供了2个补充资料,看看与前2首古诗相比,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自学、讨论。)

师:你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生1:我从黄庭坚的《牧童》中,看到了一个不计得失的牧童。

生2:我在补充资料中读出当时的官场十分黑暗,黄庭坚非常羡慕牧童纯粹、简单的生活。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不仅能借助注释读懂古诗,还能借助补充资料读懂作者的心声,能从牧童悠然的世界中,看到当时长安那个现实的世界。(板书)快把你的感受送进古诗中读一读!

(师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

师:在栖蟾的这首诗中,你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1:我读出了作者不计较名利、不计较得失的志向。

生2:我读出了作者羡慕牧童的自由自在,在春风和细雨中自得其乐!

师:作者原来不只是在写牧童,你们读懂了作者的心声,谁想读一读?

(师指名读、配乐轮读、小组合作读。)

师:我们一起再走进作者,去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复沓朗读。)

师:现在再看看这些水墨画,黑白之间,有多少文人墨客的超然与大智慧。我们脑海中画面更多了,心中的意味更深长了!

(生看画面忆古诗。)

师:我们今天在读古诗的过程中发现,牧童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还能从中看到现实的世界,同时那也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世界。中国历代写牧童的诗,有近200首,“牧童”已经成为古诗中的一个文化符号,透过它我们其实还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下课后快去读读吧!(板书省略号。)

评析:

王妍老师这节群文阅读课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一个关键词——“1+X”。部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讲过这样一句话:所谓“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的那种教学习惯。今年秋季,全国的小学生都拿到了部编新教材,从语文书的板块设计中,也不难发现这种“1+X”的指向,每册教材中都涉及“快乐读书吧”这个栏目,在单元人文主题的基础上,部编教材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在适应新教材的过程中,一线的教师也在思考:“1+X”是不是一定都由学生自己读?可不可以有一部分由教师引领阅读?这样也许可以更好地进行阅读反馈。“群文阅读”这种教学方式就可以在部编教材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入主题相近的课外内容,在教学一组文章的过程中,不仅能扩展阅读面,更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于泽元教授认为群文阅读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这就涉及到了课堂教学时指向“X”的组文。这节课一共提到5首古诗,导入的《所见》是学生三年级学的,第一首古诗《村晚》是学生在五年级下册教材中将要学到的,后面三首都是课外的内容。在组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文章的相似性,更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异性,从而体现群文阅读辨识与提取、比较与整合、评价与反思、创意与运用四个层级对学生思维的梯度发展。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首先,反复诵读,唇齿留香。课堂教学的诵读方式十分多样,有自由读、合作读、引读、复沓读、唱读等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边读边想画面的过程中唇齿留香,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把古诗都背下来,而且不是机械地背诵,是有韵味地诵读。这也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核心素养。

其次,超越教材,不离教材。这是一节古诗的群文阅读课,教学时要结合学段特点,运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到群文阅读中。从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开始,部编教材就有边读边想画面的语文要素;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在边读边想画面的基础上走进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嗅觉;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要去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本节课的教学一直围绕着在古诗中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情感的表达,这也是在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做铺垫。此外,本节课还提供了现代文的补充阅读资料,这是五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都是对课内已有知识的学以致用。群文阅读课选文虽然有“X”,是超越教材的内容,但是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不离教材的。

最后,意象延展,留有余味。“牧童”的意象有延展性,牧童的世界里除了無忧无虑、现实和理想,其实还有无知、苦难,但是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没有办法面面俱到,所以教师在最后告诉学生,有近200首这样的牧童诗,今后的人生都是学生的课堂。这节课不仅是一节“分享课”,更是一节“导读课”,为选文的“X”生发出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在部编语文教材“1+X”阅读模式的探索中,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启了学生的阅读新视界,教会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深度思考。群文阅读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更正面的激励、更活跃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长远发展。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笛声牧童群文
牧童学画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杨优秀
牧童
群文活动
寂寞的牧童
笛声悠扬 回味悠长——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三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