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

2020-04-22果娜

西部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媒介互联网校园

摘要: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高校学生群体中的校园称谓语使用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校园“官职称谓语”的式微、“亲属称谓语”的转型以及新型称谓语的兴起,体现了社会因素对校园称谓语演变的影响:“大姐”“小妹”“老大”“三弟”等“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是“家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小鲜肉”“屌丝”“暖男”“小盆友”“老铁”“大咖”等称谓凸显网络对校园的冲击;而对老师的“老板”“BOSS”甚至“阎王爷”“头儿”等称谓也体现了当下师生关系中人文情怀的缺位。校园称谓语能折射出当下青年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和社会认知,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思政教育者有必要对校园称谓语的演变加以重视,尝试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动态,进行适当的规范和引导。

关键词:校园;称谓语;思政;互联网;媒介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2-0105-03

一、校园称谓语演变的影响因素与研究意义

汉语称谓词之多之繁,是任何一种语言所少见的[1]。《现代汉语词典》将“称谓”定义为“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2]。作为特定的社会语言符号,称谓语体现了交际双方的身份及相互关系,它的选择和使用与人们的居住地区、处所场合、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因素密不可分[3]。

有学者认为,称谓语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人们身份、地位和职业的具体表现。而校园称谓语,则将称谓语的应用限定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之中。校园称谓语的生成、发展和演变过程,都有其自身特殊的路径和方式,既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密切影响,遵循普遍的社会语言规范,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反映着大学生群体的特殊要求。因此,校园称谓语是称谓语使用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在新思潮活跃的时代背景下,校园称谓语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首先,高校校园极具语言活力,当下的青年学生、教师群体,对社会上出现的新型话语体系的接受程度要显著高于校园之外的社会人群。青年人更容易热衷于新型称谓与表达方式,因此,某些与社会传统认知相悖的新型称谓语,会在校园中率先快速流行起来。

同时,高校校园与互联网媒介的关系十分密切,大学生是网络语言最重要的创造者和使用群体之一,具体到称谓语层面,很多词汇经过互联网和大学校园环境的二次折射,衍生出了有别于其本来含义的意蕴,让校园称谓语具备了互联网和校园环境的双重特色。

相较于现代汉语的其他词汇,称谓语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这是因为其指称的对象本身一般都较为稳定,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比较平缓。而在大学校园这个日新月异的环境中,校园称谓语近年来已经完成了自身的更新换代。因此,对校园称谓语使用情况的演变进行考察,能够将这一变化过程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时代特征充分结合,从而总结当前大学生群体称谓语使用的特点,进一步研究语言和社会(校园文化)的关系。

二、校园称谓语演变的主要类型

(一)校园“官职称谓语”的式微

在此前关注称谓语的学者看来,社会上的官本位思想对于校园称谓语系统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校园“官职称谓语”的出现和流行就是这一影响的代表。例如学生对学校领导、老师的称谓,有职务的往往呼其职务,而学生之间使用的称谓,则往往也与其在学生组织、社团团体之中所处的“地位”挂钩。

然而,随着近年来社会风气的转变,校园“官职称谓语”现象正在日渐式微。在本次调查中,超过七成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不合适以“主席”“部长”这样的称谓来界定自己与组织负责人之间的关系,转而采用“学长”“学姐”这样更为泛化、简单的称谓方式。不仅学生之间的称谓语使用情况发生改变,在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的称谓模式上,近年来也开始逐渐“去行政称谓化”。有超过半数的受访教师认为,在高校校园内,无论是普通业务教师还是主任、处长等行政干部,都应该以“老师”相称,而非以其行政级别相称。

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下决心克服和纠正官僚主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近年来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等主管部门多次强调,要求在高校共青团改革中重点克服“官僚主义”倾向,杜绝“学生官”现象。中央媒体也针对高校学生组织官僚化、行政化等倾向频繁发声,校园“官职称谓语”在主流话语体系中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另一方面,日漸增长的网络批评之声也让校园之中的学生组织展开了深入的反思。受访大学生表示,互联网舆论场选择性地弱化了官员身上肩负的责任,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官员手中掌握的权力,因此网络舆论往往天然地对官员、官场采取一种批评的倾向。也正是因此,舆论对大学校园内的官僚主义倾向表现出高度的警惕和讽刺态度。很多身处网络舆论场的学生自身也受到这种舆论导向影响,从而使校园“官职称谓语”日渐失声。

由此可见,校园称谓语在受到社会风气和称谓习惯影响的同时,也仍然保持了自身一定的独立性,“官职称谓语”的式微,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一代青年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的体现,他们开始自发地拒绝社会官本位主义的影响并抵制“校园官僚主义”,在这一称谓语的演变过程中,更为健康的同学关系正在逐渐生成。

(二)校园“亲属称谓语”的转型

在此前分析校园称谓语的文章之中,往往将大学宿舍之中的“亲属称谓语”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宿舍这个相对稳定、私密的小范围空间内,“一般只用于家庭成员的亲属称谓语成为津津乐道的宿舍用语。”[4]如“大姐”“二姐”“小妹”“老大”“三弟”等,此前的研究观点认为,这些“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是“家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是大学生离开家庭来到陌生环境后潜移默化的一种关系选择。

然而,在本次问卷调查中,超过八成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寝室并不会使用此类称谓语,原因则主要是认为其“陈旧老土”,属于“上一个时代的语言”。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反映社会状况。十几年前流行一时的“亲属称谓语”逐渐被新一代青年学生抛弃,实际上并不令人意外。在“70后”“80后”乃至“85后”群体的成长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兄弟姐妹,却在“90后”这一代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处于一个缺位的状态。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90后”,鲜少有人感受过来自兄弟姐妹的陪伴和温暖,也便很难像上一代人一样,自然地使用“亲属称谓语”来表达小范围的亲密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90后”“95后”青年学生群体中,此类称谓语并未完全失去用武之地。随着旧有的“官职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模式的式微和衰退,学生之间的称谓语逐渐转变,脱离了性别和长幼的约束,转型至“哥”“姐”这样极其简单而又特殊的称谓模式。这既是此前“学长”“学姐”等称谓习惯的沿用,又能够有效缩短同学间的心理距离,无需在选择称谓语的过程中考虑人际关系等因素,因此凭借其易用性和普适性,被青年学生逐渐接纳和使用。

(三)新型校园称谓语的兴起

上文我们分析了近年来校园称谓语使用的两个显著变化,除此之外,一些新兴称谓语在校园中出现的状况,也应当引起我们关注。

互联网为语言发展提供了更大的驱动力和更优越的实现条件,这些新兴的称谓语往往具备诙谐幽默、辛辣讽刺的特征,受到网络新媒体环境和前沿影视文化的高度影响。如(1)“小鲜肉”“屌丝”“暖男”等由特征浓缩而来的称谓;(2)“宝宝”“小盆友”“小哥哥”“小姐姐”等儿童称谓用语;(3)“老铁”“铁子”“大咖”①等方言用语,就受到了来自贴吧、微博、电视剧等多重传播渠道的定义和重塑,在网络环境中成型后迅速进入校园环境,进而成为校园流行称谓语。

此类新型称谓语,往往首先在互联网舆论场中形成一个固定的套路模式,此后在校园环境中被青年群体加以应用。根据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受访学生曾经使用此类新型称谓语指代自己的老师或同学,并认为其“新奇有趣”,能够较为形象准确地表达使用者的意图。

但与此同时应当注意的是,此类校园流行称谓语在某种程度上部分地颠覆了人们对社会关系的传统认知。如“学渣”“屌丝”“心机婊”②等称谓语,自其在网络上诞生之日起,便隐含对某些特定群体的负面评价。因此,尽管此类称谓语的使用者认为这仅是一种无恶意的表述,但即使作为一种无心的选择,这样的称谓也很有可能对被指称者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此外,流行称谓语中的部分特征化用语还具有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给被指称者打上标签化的烙印,导致使用方忽略被指称者的个性特征,仅仅关注与此称谓语相关的特征部分,从而引发同学间的矛盾、冲突或恶性情绪。

三、教师称谓语使用的变迁与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

在高校校园中,学生群体的教师称谓语使用状况,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下师生关系的变迁。伴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和思想文化的转型,高校中的师生关系也变得更为多元化,逐渐突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僵硬和固化,转而走向教学相长和亦师亦友,让师生关系更加健康。

(一)从二元对立走向健康平等

高校中的风气日渐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不断走向尊重和民主。随着近年来教育体制和环境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师从课堂上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知识灌输者,逐渐转型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引领者和陪伴者,成为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这一职业在学生群体中的形象不再只是严肃的长辈模式,而更多地转变成为平等交流、可亲可信的对象。因此,学生们往往能够有勇气改变过去传统的称谓使用方式,更为个性化地用多元称谓语指称校园教师群体。

(二)从人文情怀走向简单泛化

与之相应的,由于现代师生关系已经远远脱离了中国传统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模式,因此,在高校师生之间,也难以避免地表现出了简单、泛化的倾向。首先,在部分学生眼中,教师所提供的教学管理服务是学生向学校交学费后理所应当的回报,他们不再对教师授业解惑的工作付出额外的感恩之情。其次,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其所负责的课程中仍然拥有很重的评判权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后提交的作业和考试成绩等,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判,因此,在这一角度中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亲近,某种意义上含有功利化色彩。对于大部分研究生而言,导师除了在学业上提供教育之外,更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学生的奖学金、助学收入分配和毕业事宜,因此,“老板”“BOSS”③甚至“阎王爷”“头儿”等称谓也生动地体现了当下师生关系中人文情怀的缺位。

(三)从类亲缘模式走向学术尊敬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中,由于师生之间人身依附的紧密性较为突出,教学模式采取一对一的形式,教学时间也较长,学生完成学习后的职业发展也大都与所学专业技能相关,因此在传统师生关系中,学生往往容易对老师形成孺慕之情,称呼老师“师父”“恩师”“先生”,而自称“弟子”“徒弟”“门生”。这种孺慕之情,即是一种类亲缘模式的师生关系。而在当下的高校校园中,师生关系完成了解构与重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解体,学生也不再是从某一位特定的老师处长时间学习足以谋生的技能,正是因此,现代的高校师生关系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职业性的尊崇。学生因为老师多年来在专业领域积累的渊博学识而产生学业上的尊敬,因其在学界的地位而产生职业发展上的崇拜,特别是对于同样选择走上教书育人岗位的学生,习惯称呼老师为“师长”“前辈”“x老”,这种称谓模式的转变,表现出了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倾向。

四、校园称谓用语演变背后的育人之思

语言的表达习惯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社会风气与所处环境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当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正在持续进行自我丰富和变革。“事实上,语言的发展不是用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新新的语言的方法,而是用扩大和改造现存语言基本要素的方法。”[5]在高校校园这样一个语言的“实验场”,校园称谓语也处于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特殊环境之中。

如上文所論述的,校园称谓语的演变受到互联网媒介发展的深刻影响,网络上形成的语言风气总会首先在校园环境之中得到使用。而高校学生群体,也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称谓语变革的推动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他们对于称谓语的选择和使用情况,如实地反映了当下青年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和社会认知。

从校园称谓语使用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多方考察施受双方的心理状态与交际动机,如学生和老师间的关系亲疏,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等。例如,寝室内部不愿再赋予彼此密切的亲属称谓语,是否反映了当代青年学生独立性提高,社交意愿下降的趋势?学生对于学校行政人员的称谓变迁,去行政化的表述是否反映了更加健康、高效的学校治理体系的形成?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际考察中寻找答案。因此,在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施教者有必要对校园称谓语使用的各种新兴现象加以重视,尝试理解校园称谓语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动态,从而找到正确的切入口进行适当地规范和引导,充分利用校园称谓语的正面作用,将其改造成为推动学生思想进步,融洽师生、同学间关系的重要工具,让校园称谓语的正确使用,为高校校园带来一股清朗之风。

注 释:

①“老铁”“铁子”“大咖”:均为网络用语。“老铁”“铁子”意为铁哥们;“大咖”意为大角色。

②“学渣”“屌丝”“心机婊”:均为网络用语。“学渣”与“学霸”相对,意为不理想的学生;“屌丝”与“白富美”“高富帅”相对的“矮矬穷”的人;“心机婊”指外表清纯却富有心机的女人。

③ BOSS:老板、上司。

参考文献:

[1]吉常宏.汉语称谓大词典[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齐沪扬,朱琴琴.上海市徐汇区大中小学生称谓语使用情况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01(2).

[4]许晶.现代大学校园称谓语解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5](俄)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M].李立三等译.解放出版社,1950.

作者简介:果娜(1980—),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山东大学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媒介互联网校园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