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硫咪唑与丙基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疗效与副作用的对比研究
2020-04-22张锦飞卢孝能余秀晶
张锦飞 卢孝能 余秀晶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医院内科二区,广东东莞 523000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合成分泌过多甲状腺素,促使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引发心悸,出汗、进食、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的症状,若长期得不到有效地治疗,可能引发甲亢性心脏病[1-2]。目前甲亢的治疗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与放射碘治疗三种方式,对于孕妇、儿童、甲状腺轻度肿大的患者,首选药物治疗[3]。甲硫咪唑(methimidazole,MMI)与丙基硫氧嘧啶(propyl thiouracil,PTU)是常用的两种抗甲状腺药物,本研究为指导临床更好地选择用药,选取本院收治的甲亢患者进行临床对照试验,比较分析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与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甲亢患者80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被符合甲亢诊断标准[1],表现为易饥多食、体重下降、心动过速等高代谢征,且甲状腺肿大或者突眼,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和甲状腺碘摄入率升高;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接受诊疗,过去3个月内无碘制剂、免疫抑制剂、细胞和肝毒性药物的服药史;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妊娠期孕妇;贫血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
将纳入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MMI组纳入患者40例,平均年龄(45.1±6.7)岁,男女比例为18∶22,平均病程为(8.3±2.9)个月;PTU组纳入患者40例,平均年龄(44.0±8.2)岁,男女比例为13∶27,平均病程(8.7±3.2)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MMI组 给 予MMI(德 国 默 克,H20100528,规格:10mg×50片)药物治疗,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初始服用剂量为20~40mg/d,分1或2次服用。若在治疗后的第2~6周病情改善,按照需要逐步调整剂量。PTU组给予PTU(上海朝 晖 药 业,H31021082,规 格:50mg×100片)药物治疗初始剂量300mg/d,视病情轻重介于150~400mg,分次口服,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维持量50~150mg/d,视病情调整。药物保守治疗疗程平均为1年。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血常规与肝功能指标。随访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
1.3 观察评价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般指标:体质量、心率和甲亢指数积分。甲亢指数积分是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对患者出现的烦躁、心悸、多汗、震颤和多食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其中无症状,0 分;轻度,1分;中度,2 分;重度,3 分,累计各项总分。
对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抽取清晨空腹血,分离血清,测定甲状腺功能三项指标: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
观察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血清检查血常规和肝酶水平异常等无明显症状的服药副作用,皮疹、黄疸、甲减和关节痛等明显的副作用。
评价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4]:治愈,用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甲状腺功能检验正常;好转,用药后患者的部分临床症状消失,甲状腺功能虽有改善但未恢复正常;无效表示患者症状出现反复或加重,甲状腺激素水平没有改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体质量、心率和甲亢指数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体质量明显升高,心率和甲亢指数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且两组间治疗后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一般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 n 体质量(kg) 心率(次/min) 甲亢指数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MMI组 40 62.14±4.31 69.11±3.67 7.787 <0.01 105.89±10.1782.76±7.1311.778 <0.01 14.19±2.176.47±1.7517.514 <0.01 PTU组 40 61.97±5.03 68.14±3.85 6.161 <0.01 109.46±11.5484.28±8.4111.153 <0.01 13.89±3.076.21±2.1312.999 <0.01 t 0.162 1.118 1.468 0.872 0.505 0.597 P 0.872 0.267 0.146 0.386 0.615 0.55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FT3、FT4和TSH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FT3、FT4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TSH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指标比较()
表2 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 n FT3(pmol/mL) FT4(pmol/mL) TSH(mIU/L)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MMI组 40 13.87±3.14 7.91±1.57 10.737<0.001 38.93±6.68 21.78±4.7113.270<0.001 0.97±0.842.36±1.186.069<0.001 PTU组 40 14.03±3.75 7.38±2.01 9.885 <0.001 40.12±4.39 23.29±2.1421.795<0.001 1.12±0.592.17±0.727.134<0.001 t 0.207 1.314 0.942 1.846 0.924 0.869 P 0.837 0.193 0.349 0.069 0.359 0.388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进行评价,MMI组的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PTU组90.00% (36/4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MMI组患者血细胞减少患者共有5例(12.5%),其中主要为白细胞减少4例(10.0%),PTU组白细胞减少患者有3例(7.5%),两组血细胞减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I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异常为5.00%(2/40),明显低于PTU组22.50%(9/40);两组皮疹和其他如关节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甲亢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多发于20~50岁人群,且女性比例患病比例高于男性[5]。MMI与PTU是两种最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甲状腺内的过氧化酶系统,阻断富集在甲状腺内的碘离子氧化成活性碘,从而阻止酪氨酸被碘化,同时碘化酪氨酸缩合也受到阻碍,继而抑制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的合成,降低体内甲状腺素的水平,达到治疗甲亢的效果[6]。
甲亢患者的甲状腺素水平升高,可以促使机体加速分解蛋白质,患者的肌肉软组织和脂肪分解消耗增加,另外高水平的甲状腺素也会加强腺苷环化酶的功能,从而激活诱导儿茶酚胺和生长素,进一步促进脂肪的分解,致使患者体质量减轻,同时受到甲状腺素的影响,患者新陈代谢加快,造成心跳过速,心率通常高于正常人[7-9]。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体质量明显升高,心率与甲亢指数积分均明显降低,说明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甲亢的高代谢、甲状腺肿大或突眼等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甲亢患者高水平的甲状腺激素会负反馈抑制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所以甲亢患者的FT3、FT4高于正常水平,而TSH会低于正常水平[10],在接受6个月治疗后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指标也发生了改变,FT3、FT4均明显降低,TSH明显升高,表明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也得到了改善。MMI主要阻碍甲状腺素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合成,PTU主要抑制甲状腺内酪氨酸的碘化,从而抑制了甲状腺素的合成,干扰甲状腺素向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转化[11-12]。MMI组的总有效率95.00%稍高于PTU组90.00%,但经两种药物治疗后,患者的体质量、心率、甲亢积分、甲状腺功能指标和治疗总有效率都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表示两种药物治疗甲亢疗效均较为理想。MMI与PTU都会引起患者血细胞减少(其中主要是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指标异常和皮疹、关节痛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较轻微时及时停药或减量后即能消失,临床上用药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常规与肝酶水平[13]。结果显示PTU组肝功能指标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MMI组,两种药物的其他副作用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肝功能指标异常提示肝功能受损,倾向于一种隐匿的器质性损伤,本研究中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不容易被发现,临床上有少数患者会出现黄疸、右上腹部不适或者消化道不良反应[14]。鉴于PTU造成肝损伤的副作用,提示MMI相对PTU更安全,本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5]。
综上所述,两种药物对甲亢患者甲状腺功能与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相当,而MMI肝功能受损的副作用发生率低,相对PTU安全性更高。由于病例有限,本实验研究中纳入样本量偏小,可能导致结果又偏倚,仍有待日后进一步扩大样本再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