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恩替卡韦治疗初治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04-22义胜朋
义胜朋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西富川 542700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其是临床常见、多发传染性疾病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1],当前病毒性肝炎中,乙肝病毒感染率达到了65%,而且因为病情持续发展,很容易诱发肝细胞癌及肝硬化等疾病,严重危害到患者生命安全[2]。现阶段,关于慢性乙肝疾病的治疗,临床主要以抗炎、抗病毒等治疗为主,其中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3],恩替卡韦在慢性乙肝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本次实验主要针对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门诊部就诊的乙肝患者采取国产恩替卡韦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平行对照法划分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门诊部就诊的80例慢性乙肝患者,各40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1~55岁,平均(36.2±3.5)岁;病程1~4年,平均(1.6±0.5)年;研究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2~53岁,平均(36.2±3.5)岁;病程1~3年,平均(1.5±0.5)年;两组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与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相符;(2)研究前未采取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3)具备正常沟通、表达和理解能力;(4)自愿签署知情研究同意书;(5)无恩替卡韦及阿德福韦酯药物过敏史。排除标准:(1)缺乏完整临床资料者;(2)合并酒精性肝病者;(3)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女性;(4)合并肝炎病毒重叠感染造成的慢性肝炎者;(5)非病毒感染患者;(6)精神异常及心理障碍者;(7)合并肾脏、肝脏及心脏器官功能障碍者;(8)因个人因素拒绝或者中途选择退出者;(9)合并肝硬化疾病者;(10)存在免疫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开展常规治疗,包括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赛诺菲(北京)制药有限公司,H20059010;规格:228mg×36s],每次2粒,每日2次;复方甘草酸苷片[秋山片剂株式会社(日本)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J20130077;规格:7s×3板],每次2片,每日3次。
1.2.1 对照组 阿德福韦酯(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70198;规格:10mg×14s)治疗方案,每次10mg,每日1次。
1.2.2 研究组 恩替卡韦分散片(安徽贝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H20140037;规格:0.5mg 14片/板/盒)治疗方案,每次0.5mg,每日1次。两组均接受为期3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统计各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比较临床指标。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连反应检测患者经治疗后的HBV-DNA定量状况[4];采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ALT复常率状况检测。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头痛、眩晕及疲劳。临床指标有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白蛋白(ALB)。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研究结果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ALT复常率及HBV-DNA转阴率比较
研究组ALT复常率及HBV-DNA转阴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丙组ALT复常率及HBV-DNA转阴率比较[n(%)]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研究组同对照组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ALB、TBI L、AST及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
组别 n ALB(g/L) AST(U/L) TBIL(μmol/L) ALT(U/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32.09±4.87 33.74±4.12 600.23±63.25 75.94±19.28 259.87±38.64 100.46±50.34 578.41±51.2386.74±11.58研究组 40 32.12±4.91 37.84±5.81 600.35±62.85 67.46±14.57 259.76±37.46 74.59±32.16 577.14±51.6380.45±11.87 t 0.027 3.641 0.009 2.219 0.025 2.739 0.087 2.398 P 0.978 0.001 0.993 0.029 0.980 0.008 0.931 0.019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指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此类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乙型肝炎患者就诊时,自身肝功能储备功能不理想,需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疾病,防止肝功能损伤加重[5]。核苷类药物中,病毒耐药性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长时间服用核苷类药物很容易提高耐药率,出现抗病毒治疗失败现象,传统治疗期间,往往采用拉米夫定,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治疗时间的增加,病毒耐药性越来越高,从一定程度上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6-8]。阿德福韦酯是临床常用抗病毒药物之一,其具有较低的耐药率,而且该药物伴有潜在性肾毒性,需对药物使用剂量合理控制,但是一旦药物剂量减小,则会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影响[9]。恩替卡韦分散片属于环戊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通过口服方式浸入到肝细胞后,使乙肝病毒DNA聚合酶活性降低,其可以将乙肝病毒DNA正链的形成阻断,促进HBV-DNA转阴率提高[10]。及早予以慢性乙肝患者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可在短时间使病毒载量降低,所以,可明显降低病毒耐药性变异株,所以,长时间采用该药物可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1]。但是,由于该药物具有较高的血清转换率,因此需要患者做好心理准备,经济压力较高。
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在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研究组(82.50%,55.00%,7.50%)较对照组(55.00%,30.00%,30.00%)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予以慢性乙肝患者国产恩替卡韦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病症,同时安全性高,其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其他疾病的发生。此外,此类药物在进入机体后,可在短时间内被机体吸收,从而获取理想的治疗效果;在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白蛋白(ALB)方面,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相比于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国产恩替卡韦的应用,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状况,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恩替卡韦是一种核苷类药物,其可选择性抑制机体内部乙型肝炎病毒,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水平合理控制,避免病毒复制现象的发生[12]。除此之外,恩替卡韦发生磷酸化反应后产生三磷酸盐,除活性较强外,与乙型肝炎病毒中多聚酶组织中鸟嘌呤核苷三联酸(GTP)存在竞争关系,从而对逆转录酶整体活性有效抑制[13]。与此同时,恩替卡韦可在机体中长时间维持作用效果,除药物起效快外,可显著抑制乙肝病毒,再加之此类药物具有较低的耐性,未负面影响患者,因此,恩替卡韦被视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主要药物[14]。
据有关资料显示,临床中恩替卡韦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三点[15],其一,其可以显著抑制前基因组mRNA,导致其无法产生逆转录负链;其二,该药物可明显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致使其启动受到影响;其三,可抑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正链,影响其正常合成。
总而言之,慢性乙肝初治过程中,恩替卡韦不仅治疗效果明显,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病症,同时安全性高,可使患者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