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多孔吸痰管模拟应用于不同粘稠度痰液的吸痰效果对比

2020-04-22周宝儒占书婷王涛邱霖解昕鲍文颖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7期
关键词:管体液量负压

周宝儒,占书婷,王涛,邱霖,解昕,鲍文颖

(海南医学院国际护理学院,海南 海口)

0 前言

吸痰法是指利用吸痰管将呼吸道分泌物或误吸的呕吐物从口、鼻、人工气道吸出。适用于无力咳痰或无法咳痰的病人,如危重、年老体弱、昏迷等患者[1]。其作用在于及时清除异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发症[2]。吸痰法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操作,在重症监护室更是一个必要的措施[3]。

在临床上,对吸痰的吸痰时间不得超过15s,而对病人行吸痰法易致低氧血症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重症患者如肺不张、肺部感染、昏迷、肺水肿及喉返神经损伤等患者,是一个加重其病情的一个因素[4]。并且不同型号的吸痰管[5]、不同吸痰方式[6]、不同的吸痰负压[7]等影响因素对患者呼吸道粘膜都可能造成一定的损伤。

1 一种多孔吸痰管的研究意义

经过查资料、阅读文献发现,现公认的是吸痰管外径不超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内径的1/2。吸痰管有多种类型。目前,临床上多用的吸痰管为一次性聚乙烯材料吸痰管[8],单孔,前端呈敞口[7,9],在吸痰操作过程中,当病人已有镇咳,说明吸痰管已经进入气管内,然后医护人员会自下而上的缓慢的左右旋转吸痰管吸引,边旋转边向外提拉吸痰管[10]。在提拉的过程中,一次性吸痰管容易损伤人体呼吸道黏膜,加重病人负担,同时吸痰孔容易被大量粘稠的痰液堵塞,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加了吸痰次数。还有研究小组[11]发明了可视吸痰系统,虽然能够迅速定位痰液、减小对气管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和减小低氧血症的发生等优势,但是却不适用于急需吸痰的患者,并且有研究表明,随着气管导管直径的减小,其抽吸产生的压力会更大[12]。虽然一次性吸痰管得到了普遍的使用,但在大量的临床运用过程中暴露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易损伤人体呼吸道黏膜、吸痰不净、吸痰次数多、吸痰管堵塞、交叉感染、病人不适等。

目前已有研究证明自制的4孔吸痰管可以增加吸痰量、减少吸痰次数[13],并且吸痰管的负压不会受到侧孔个数的影响[5]。在此基础上,假设吸痰管孔数愈多,吸痰管更能够充分接触气道壁、彻底清理气道内分泌物,提高每次吸痰效果;本实验六孔痰管吸痰效果强于传统痰管。故进行实验探究,对多孔吸痰管进行创新性研究,改变侧孔的个数和直径,以观察吸痰管孔数的增加是否能够提高吸痰的有效率。

2 一种新型吸痰管的结构设计

痰管管径不变的情况下,若孔愈多、上下排列紧密可能会导致改造后痰管在负压的情况下塌陷,不能够进行正常吸痰操作,所以适当的缩小孔径十分有必要。下面介绍本实验所用痰管的具体结构。

一种新型吸痰管主要包括连接管和管体两部分。连接管末端设有方便与负压吸引器连接的负压吸引器接口,连接管的一侧为密闭可开放式钮扣帽,可快速控制负压,方便吸痰;管体前端开放呈球形;管体外有6个侧孔。见图

注:1:负压吸引器接口;2:密闭可开放式钮扣帽;3:管体;4:管体前端球形开口;5、6:直径为0.4mm的侧孔;所述管体6侧孔直径均为0.4mm的,分为上中下三排,6个孔相互交错,间隔60度,排与排间隔1.5mm,下排空距底端2mm,类似于倒置的三角形。

本实验所用传统吸痰管主要包括连接管和管体两部分。连接管末端设有方便与负压吸引器连接的负压吸引器接口,连接管的一侧为密闭可开放式钮扣帽,可快速控制负压,方便吸痰;管体前端开放呈球形;管体外有2个侧孔。见图

注:1:负压吸引器接口;2:密闭可开放式钮扣帽;3:管体;4:管体前端球形开口;5、:直径为0.6 mm的侧孔;所述管体2侧孔直径均为0.6mm,下排空距底端2mm。

3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实验工具和材料:新型吸痰管、多孔吸痰管、传统二孔吸痰管(做好型号的备注)、精细电子秤、圆筒形管道、一次性透明纸杯、筷子、鸡蛋数个、淀粉。

在实验过程中,采用12cm长度,直径为1.5cm的后方略扁的圆筒形管道,实验过程中均为一人操作,且每次吸取时间均为15s内,吸痰负压始终维持在44kPa。

3.1.1 筛选模拟痰液材料

使用材料为鸡蛋,分为鸡蛋蛋黄、鸡蛋蛋清、鸡蛋蛋黄蛋清与淀粉的混合液,操作方法为用10ml的注射器将获得的5ml的痰液样品移到以恒定45度角放置的载玻片顶部,为了控制评分者之间的可变性,所有测量结果都由一个人收集和分析[14]。参照2016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分泌物的形状评估为标准[15-16]:Ⅰ度:稀薄,载玻片上无痰液滞留;Ⅱ度:少量痰液在载玻片壁滞留,易被盐水冲洗干净;Ⅲ度:载玻片壁上滞有大量痰液, 且不易用水冲净。本实验通过痰液材料来进行制作稀痰和浓痰,其中稀痰浓度以Ⅰ度为标准,浓痰浓度以Ⅲ度为标准。

3.2 方法

3.2.1 实验分组

对照组:传统吸痰管组,35组,实验组:多孔吸痰管组,35组。

在吸痰时间、负压均相同的情况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稀痰和浓痰进行吸引,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所吸引出的痰液量,对比多孔吸痰管模拟应用于不同粘稠度痰液的吸痰效果。

3.2.2 操作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模拟吸痰实验过程中,保持吸痰管与模拟气道弯曲方向一致,缓慢插入气道后,插入长度维持在15-20cm左右,遇到阻力时边左右旋转,边向外提拉吸痰管,控制整个吸痰时间在15s内完成。

3.2.3 观察指标

利用精细电子称观察并记录传统二孔吸痰管以及六孔吸痰管在相同时间内吸取的痰液量。

3.2.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 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传统吸痰管和多孔吸痰管对稀、浓痰液的吸取

六孔吸痰管在吸取稀痰、浓痰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二孔吸痰管在吸取稀痰、浓痰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故本实验的组间比较都是在每组试验有意义的情况进行对比的。见表1。

表1 不同型号吸痰管对不同浓度痰液的吸取作用

4.2 传统吸痰管和多孔吸痰管分别对于稀痰和浓痰吸取作用的比较

二孔和六孔吸痰管对稀痰的吸取作用无明显差异(P>0.05),故当吸取稀痰时,传统吸痰管和改良吸痰管的作用相当,无显著差别。见表2。

表2 二孔、六孔痰管对稀痰的吸取作用

二孔和六孔痰管对于浓痰的吸取作用有显著差异(P<0.05),故当吸取浓痰时,实验表明,和改良吸痰管的效果是不同的,见表3。

表3 二孔、六孔痰管对浓痰的吸取作用

4.3 传统吸痰管和多孔吸痰管对于浓痰吸取作用的比较

六孔吸痰管吸取浓痰痰液量明显少于二孔吸取痰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二孔、六孔痰管对浓痰吸取作用的比较(±s)

表4 二孔、六孔痰管对浓痰吸取作用的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1.620 1.023 P 0.022痰管型号 例数 吸取痰液量的均值二孔吸痰量六孔吸痰量35 35

5 分析

无论是传统吸痰管还是多孔吸痰管,在吸稀痰、浓痰前后均有显著差异,故以上任何组间的对比均是有意义的。由于痰液的粘稠度不同可能会导致吸痰管的吸取效果不同,故分别比较传统吸痰管与多孔吸痰管对稀痰和浓痰的吸引效果:在稀痰的实验中,传统吸痰管和六孔吸痰管的吸取作用无明显差异;在浓痰实验中,传统吸痰管的吸取作用优于多孔吸痰管。

从以上实验分析可以得出,假设不成立,吸痰管孔数愈多,并不能提高每次吸痰效果,针对浓痰,本实验六孔痰管吸痰效果并不强于传统痰管。假设不成立。

6 小结与反思

下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开始总结反思假设不成立的原因。

一、缩小孔径、增加孔数使多孔吸痰管在稀痰中吸引效果与二孔吸痰管效果相当,它们均可在相同的时间内吸引痰液量无显著差异,此实验结果可排除在实验过程中,孔未完全没入痰液中的可能,而对浓痰的吸引中多孔吸痰管却不如二孔吸痰管好(假设不成立),究其根本,浓痰对小孔更易堵塞致使真正吸痰的孔减少,且剩余可吸痰的孔孔径不如常规孔大使吸痰效果大大降低是导致假设不成立的主要原因。

二、吸相同体积的痰液,浓痰相较于稀痰质量更大,从本实验设计的创新性痰管管体的无效侧孔(既没有接触气管粘膜也没有接触到痰液)中漏出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导致创新型痰管吸取的痰量均值不如传统吸痰管高。

三、在严吕芳,饶晓玲等人的实验中单孔吸痰管与双侧孔吸痰管的吸痰效果差异无统计意义[17、1],但其使用意义在于减少吸痰时的旋转度以减少吸痰所需的时间。在本实验中设置了6个相互交错、间隔60度的孔,吸痰时为旋转180度,则致六孔吸痰管吸痰孔在痰液前停留的时间较二孔吸痰管少,从而影响吸痰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验意义不仅在于验证假设不成立,还发现在增加孔数、缩小孔径的条件下创新的多孔吸痰管也可应用于临床中痰液较稀的病人痰液的吸取,但对于痰液较粘稠的病人,常规吸痰管效果更为理想。

猜你喜欢

管体液量负压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创面软组织负压给液系统研究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大直径埋地管道应力应变有限元分析与计算*
工程因素对页岩气井产水的影响分析
营养液供液量对夏秋茬基质培茄子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汽车制动钳所需液量检测系统设计*
一种深孔螺钉防倒管
负压技术在45例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