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见集》:心路历程的轨迹
2020-04-22金振邦
金振邦
刘瀚超是我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去日本留学,学成归国后投身教育行业。他勤奋好学、忠于职守、为人坦荡、光明正大。平时喜爱诗歌创作,多年来笔耕不辍。前些天给我发来他的电子版《蝶见集》,这是至今他所创作诗歌的合集,有三四万字,并要求我给他诗集的出版写几句话。
诗歌评论本是我的弱项。要对这本诗集进行系统、中肯的理论评述,对我而言可能会捉襟见肘、难以胜任。但我读了《蝶见集》以后,感觉诗集中亮点闪烁,充溢着积极的能量和生命活力。这么多年来,能够孜孜不倦、执着于诗歌创作,给我们奉献美好的诗作,这种艺术探索的精神十分可嘉。因此,我想用杂感的形式,来表达一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有些看法或许连作者自己都可能意识不到。这是因为作品常常大于创作者思想,而且不同的欣赏者会有完全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诗集《蝶见集》命名释义。作者自己说是从顾城朦胧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的诗句演化而来。其中有这么几句:“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只有撕碎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让它们从今天消失/我是一个孩子/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诗中,作者以一个孩子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用彩色蜡笔在幻想世界里勾画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人生蓝图。然而,幻想的美好蓝图能否实现?现实是“没有领到蜡笔”,暗示“我”的理想蓝图没有得到世界认可。于是,只能在绝望中“撕掉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诗的最后再次点明,“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它意味着诗人将仍然执着于追求他的童话世界。生活中虽然存在诸多不顺和逆境,但作者仍然没有失去寻找“蝴蝶”的美好愿望,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已经成为自己的“任性”不可改变。由此,我们是否也可借此窥见到《蝶见集》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心路走向?
意象并置表达手法的运用。在《大学着大学》一诗中,展示大学四个年级的学习历程,每一年级的诗句,都是词或词组的一个个并置。如“大二”一节:“笔记 粗鲁 变更 安心 手机 骄傲/比较 迷惑 逛街 风景 学习排列/睡觉 自责 老师 愿望 夜。” 还有《呼吸》:“(一)脸盆 眼镜 珊瑚 投影。(二)细菌 饭锅 空调 守望。(三)气体 瓶子 海洋 尝试。”诗句中意象词或词组之间的句法关系不明确,它无法添加别的词来连接成为一个完整句式。这些意象不是纵向的时间延续和积累,而是横向的空间并置,有点类似于电影的蒙太奇画面组接。这种跳跃性的非线性并置,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和新媒介叙事特征。这些诗中的意象是内在的、与诗的固有情绪相联系的意象群体,是一种情景的合一,是诗的意境。它能提供读者以深远、隽永的想象和思索,来扩大诗歌的内涵。中国某些古诗就擅长使用这种手法。如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还有马致远小令《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创意。这个诗节中的词或词组,读者可以结合自己大学生活的经历,进行丰富的联想和充填。
在诗作中寄予作者人生的希望和理想。在《透明围墙》中写道:“大海是否可以让人选择重生/是否可以让我变成这万千灵长的另外一种/我只想要一双很好的眼睛/我要知道我的画笔在哪里/我走过的路上有过谁的足迹。”一个人只有在大风大浪的锤炼中,才能获得“重生”。我要寻找“画笔”,那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和手段。同时,还要通过“足迹”从先行者那里汲取智慧和启示。在《梦想—断章》中写道:“孩童穿越云层的渴望/两根白胖小指无意间的相扣//一条小虫在振翅中/躲避危险的姿势//在暴风雨中拥抱闪电的她/亲吻雷声的冲动。”诗句通过孩童的意象,表达了自己虽然处于迷茫的云雾中,仍然保持着透过云雾去寻找光明的强烈愿望。虽然自己的力量像“一条小虫”那么微小,但还要奋起拼搏,去迎接现实中的“闪电”和“雷声”,哪怕充满“危险”,也要经风雨见世面。
多种艺术手法的融合创新。《感觉》一诗别开生面,是文体的一种创造性变异。首先,诗的主体是父女间的对话体,似乎是父亲欣喜地要用果茶热情地招待女儿的恋人。它具有叙事诗的特征和色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有很强的真实感。其次,以虚写实,结尾出人意料。结尾的颠覆和震惊,常常是微型小说的特征,这里引入到诗作中来,令读者耳目一新。结尾交代场景:“黑白的房间中,一位瞎眼的老人,怀里抱着熟睡的猫,一扇大开的门,外面的雨打湿了墙上的画。”可见,作者是在以虚写实,老人完全陷入到一种虚拟的幻想之中。再次,是乐中写哀,更见其哀。明明是老人在绝望中的幻想,却反而渲染其沉浸在一片欣喜之中,从而来反衬现实中老人的孤独和悲凉,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标题“感觉”,潜藏着老人陷入幻觉的悲哀。作品的深层立意是一个空筐,有无限的空间来让读者进行思考和充填。
对社会和人生意义的探索。这个主调可以说几乎贯穿了作者的所有诗作。只要生命没有终止,这种对主客观世界的解读和求索会永无止境。《景八》:“天空告诉皱着眉头思索的画家/不要去想用什么颜色作为开始//你只需要/闭着眼睛把手掌伸向她/然后在纸上任意的位置/轻轻地一抹。”对于艺术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表达技巧,而是真情实感的捕捉和内心世界的袒露。《课堂笔记》:“(六)如果我们可以因为惧怕/而不向前行走。(十)一种渐渐不再向/左右摇晃的行走方式。(十一)没有窗子的玻璃。” 惧怕是前进道路上的最大心理障碍,毫无畏惧就谁也阻挡不了你。在人生进程中,对社会的认知摇摆性是年轻人不可逾越的成长经历,是坚定信念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窗子的玻璃”可能是一种隐喻,表面看起来光亮透明的东西,其最终的效果可能令人窒息。《男孩、女孩》:“这朵玫瑰送给你”/“我不喜欢没有根的植物”。这是一对恋人的对话。女孩的回答充满了哲理的思想,没有根基的美会转瞬即逝。有根基的美好事物,会永久驻留人们的心灵之中令人难以忘怀。《孩子》:“回到过去回到那时/我依旧会冷静地看着我的做法/不去阻止只不过每一次都会忘记鼓掌。”孩提时的许多所谓越格行为,都蕴含着他们的某种天性。大人们的有些过分干预,可能正在扼杀孩子的潜在特长和灵性。《手》:“两只本来同样冰冷的手/只要碰到了一起就会闪烁/我要问:是心的燃烧/还是一种信念的坚定。”人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产生巨大的正面能量。心的燃烧和坚定信念,是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抵挡的。还有,《照片》:“像与不像之间的回忆。”《车站》:“吻和眼泪/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停顿》:“思念的味道/像是一阵微风撞破叶子之后/散发出来的嫩绿/一点点滋生繁衍。” 《无题》:“一种想法的诞生很容易,难的是突如其来的拐弯。”诗句充满了人生哲理和社会思考,给人以思想启迪。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思考。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来融入现代化的世界格局之中,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诗人通过诗行的意象为读者提供了思索的空间。《闲话》:“当那些青春逐渐老去/我依旧等在长城的尽头/守着一块块坚硬的血肉和筋脉/用五根手指的内侧 轻轻地/触摸那干硬的外皮//一种叫做“黑色”的泥土的颜色/在无意中喂饱了/街边的乞丐和门外的过客。”长城是中国文化的历史意象,它凝聚着我们民族的“血肉和筋脉”,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某种象征,至今屹立不倒。而“黑色”泥土是民族之根的土壤,孕育着中华民族,使之生生不息、绵延流长。《双鱼做》:“神话中胜利的英雄,/一手提着失败者的头颅,/一手挽着闪着泪花的姑娘。//行走在规则边缘的诗人,/一手捶打胸口的窒息,/一手抚慰心底的创痛。”历史上的某些英雄,往往意味着暴力杀戮和财富掠夺。我们不要战争掠夺,人民需要长久的和平安宁,这是世界发展的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我们的诗人和艺术家,需要的是自由的创作和真善美的呈现。如果过分地强调艺术要为政治服务的话,这就会窒息艺术家的灵感,造成“心底的创痛”。
以上是我作为非专业诗歌评论者的一些杂感,仅供参考。一些看法只是从写作和欣赏的视角出发,属于旁门左道的感受。这些文字对于篇幅浩瀚的诗集来说,可以说是挂一漏万、微不足道。我希望作者能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只要持之以恒、勤奋创作,一定会创意满满、新品迭出,给新时代的诗歌园地增添新的篇章。
诗歌创作的活力,就是来自向前、向前、向前!
■书友荐读
夏春锦(青年学者、桐乡市图书馆工作人员)
阅读是我的生活方式,今年如往年一样,几乎每一天都与书相伴,编书、写书、读书,一如既往地过着书式的生活。但生活难免遭遇这样那样的困顿,而阅读始终是最有效的自我慰藉方式。很难想象,哪一天没有了书,我将如何自处。在今年读过的书中,有以下几种窃以为值得推荐给大家,望诸君亦能有一二会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