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特性及理论价值

2020-04-21李卓

邓小平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美丽中国全球治理

李卓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的创造性回答,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全球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时代所需,蕴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体现增进民生福祉的为民情怀,采取绿色科技、生态法制与生态问责制相结合的多元举措,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美丽中国;全球治理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1-0072-08

生态文明是立足新的时代条件对人类文明发展理念进行反思性总结,是人类在生态领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中取得进步的、合理的成分积淀,是人类能够永续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寻和基本主题。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①。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这些问题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一直处于不断探索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遇到社会主义的生态实践问题,但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维度确证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生态自然观,阐明了生态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也对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兴修水利等生态举措。邓小平十分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强调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万代。江泽民指出:“环境保护很重要,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①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②,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共融共进的生态思想。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积极探索构建良好的生态环保体系,创新性地提出“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对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深远影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坚持与发展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理念和实践经验,放眼全球生态发展,立足中国生态现实境况,紧跟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创新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生态环保实践,将生态文明理念有机融入和落实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生态环保实践中,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全球性。这些基本特性与习近平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的讲话内容中提出的“五个追求”相契合,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突出时代性、追求绿色发展繁荣彰显科学性、追求热爱自然情怀指向人民性、追求科学治理精神表达实践性、追求携手合作应对凸显全球性。③一种思想的基本特性是其内涵本质的直观表达窗口。因此,深入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特性,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

一、时代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时代所需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④习近平立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出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体现⑤,彰显出鲜明的时代性要求。

习近平在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具有艰巨性、关键性和长远性。⑥我国正走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科学技术的进步、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促使我国有能力解决现阶段突出的生态问题以推动生态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基于对生态历史问题的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走向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回顾近代以来世界生态发展历史,工业革命后经济效益至上的发展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却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人支配自然界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①。事实已经证明,传统发展模式的主导逻辑已被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时代需求所替代,这一逻辑转变有利于追求热爱自然的生态情怀,有利于坚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文明真谛。习近平强调:“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②另一方面,对现存生态问题解决对策的构建有利于提高绿色发展的实效性。2018年5月,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责任已经落在当代人的肩上,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循环发展之路。具体而言,要构建生态功能保障机制,坚守环境质量安全底线,严守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坚持绿色发展观,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实践中,从而转变全社会的生态价值观、生活观和消费观;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加大各类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③这些举措重点体现在认知观念、社会治理、消费模式的绿色化,既要大力加强绿色生产以满足人们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也要通过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变迫使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最终都落实到绿色行动以期创造出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态环境,筑牢生态文明之基,坚持绿色发展之路。

一、科学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2005年8月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随后,他发表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文章,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④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从对立走向统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①,突显出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生产力理论彰显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性。

对发达国家而言,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不可避免地经历过“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失调的局面,比如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雾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事业的发展消除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障碍,将生态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中,将自然生产力作为经济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路子,既能激发绿水青山对金山银山的贡献,又能提升经济增长对环境保护的正面效应。习近平用“两山论”②来形象地比喻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深化了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指明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正确处理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符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要求,丰富了唯物史观中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生产力理论表达了一种经济理念,深刻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与现代生态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有异曲同工之妙。习近平揭示了生态与经济的内在关联,指出:“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③正如恩格斯所言:“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④将绿水青山看作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其实质在于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推进,引导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反思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后作出的战略抉择,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引。

二、人民性:增进民生福祉的为民情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现实生活中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需要,蕴含着“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宗旨,彰显着增进民生福祉的为民情怀,力求解决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中的不协调、冲突性问题,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

首先,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关键指标。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环境的需求愈加期盼,对于治污减霾、黑臭水体治理、垃圾处理等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问题愈加关切。美好生活的目标指引社会需求导向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群众为保证生存发展而重点关注物质数量的满足,进入新时代,人民的需求已然转变,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从温饱要求到环保需求,从生存诉求到生态渴求,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层次逐渐提升。习近平强调,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①。

其次,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和民生诉求的重要指标。生态环境已然成为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党执政为民的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把党自身领导力、决策力、执政力的强弱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关键要素,把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不满意、对生态成绩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成效指标,把人民诉求作为指引国家事业的价值导向。他深刻地指出:“如果只达到了增长目标,但未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即使到2020年我们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也不会满意,更不会认同。”②

最后,良好生态环境要靠人作为主体的生产性实践活动来创造和保护。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生产性实践活动以人民性为宗旨,最终还要回归到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坚实基础。“这种生产性的主体性的实现,既维系了人的存在,又赋予了这种存在以意义。”③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倘若严重的生态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不仅会导致经济发展势头受阻,人民群众的生态产品也同样得不到基本满足,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④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伦理层面阐明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价值,将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攸关人类存续与发展的战略高度,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四、实践性:提出绿色科技、生态法制与生态问责制相结合的多元举措

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与科学品质来源于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得起历史和现实的考验,能为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倡导以绿色科技、生态法制和生态问责制相结合的多元举措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生态文明理念鲜明的实践性。

在思想指导层面,习近平强调要追求科学治理精神,统筹提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纳入其中,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将“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中,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论,成为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旗帜。走绿色发展道路,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问题的现实所需,是民众的迫切要求和时代的必然选择。

在具体实践实施层面,力求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的循环发展之路。一是大力发展绿色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绿色科技对资源节约及遏制生态恶化具有关键性作用。习近平强调,要大力开发、利用低碳技术,着力推广高效节能技术,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力。二是健全生态法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制度。习近平指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②制度承担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间角色,习近平生态法治理念最显著的特质就是由制度紧密黏结的生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性。③生态环境保护不仅需要靠道德上的软约束,同时也要以制度上的硬约束为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5年和2018年相继出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规定了生态环保制度及问题处理措施,提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推进生态法治建设,划定生态红线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可靠保障。三是落实领导干部生态问责制。加强培育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态理念,使广大党员自觉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同时,多种举措形成合力,严格执行“党政同责”“一崗双责”,遵循依纪依法问责、终身追责,以抓铁有痕的生态问责形成强大的震慑力,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法治保障。

五、全球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思维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历史出发,立足国际视野,习近平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①的重要论断。近代以来,工业革命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生态问题方面尤为凸显。生态危机不断向全球扩散蔓延,成为危及人类整体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基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客观上要求生态文明理论必须超越狭隘民族国家的立场,具备关注人类整体切身利益的全球视野和境界”②。生态问题已然跨越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为此,习近平多次强调:“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③中国积极行动,一方面积极探索促进经济增长、保护生态资源、坚持绿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生态发展道路,全力寻求解决好本国生态恶化、环境污染问题的良策;另一方面中国生态问题的治理方案可以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担当,习近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④这体现了中国将自身生态发展与世界生态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2016年,习近平在杭州G20峰会上就气候变化问题向联合国交存了《巴黎协定》批准文书,展现了中国环保行动力的自信与决心,表明了中国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务实态度,彰显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同年5月,中国环境保护部和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向全世界承诺,到2020年将用水量、能源消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减少23%、1 5%和18%⑤,并集中展示了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2018年,根据国际能源署、联合国统计司、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联合发布的《追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七:能源进展情况报告》来看,2018年中国对全球能耗降低作出了突出贡献,贡献率大于35%,超过了美国的1 3%和印度的8%。⑥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全球生态治理做出巨大努力,已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理论突破和最新成果。其基本特性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丰富性、系统性、整体性相统一的有机体。

一方面,人民性与世界性是一对体现共同旨归的范畴。人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广泛、最根本的利益主体。中国作为独立的主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着力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业,以應对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即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以期早日完成“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中国作为世界国家共同体的成员,有义务积极参与到国际生态环境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最终目的是与国际社会一道携手共同创造良好的世界生态环境以适应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论是对中国自身还是对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个成员国来看,解决生态危机,保护生态环境最终落脚到整个人类永续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另一方面,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也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一是时代性与实践性相互依存,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个科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定是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考察一个科学理论的成熟程度,就要看这个理论满足时代需要的程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社会要求而提出的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生态理论。二是科学性与时代性、实践性相互联结。一个思想理论体系是否是科学的,是否符合时代发展,就要把它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事实雄辩地证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辩证地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发展相统一,指明了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要将生态资源看作生产力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生态环境就也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路径遵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美丽中国全球治理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中国参与极地开发与治理的前景透视
全球治理下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监管模式转变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公共危机的全球治理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