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移民,有邻居才算有“家”
2020-04-21
买菜,武汉大学“青椒”终于融入了社区
我的师弟博士毕业后就到武汉大学教书,差不多正好是10个年头。去年,他买了一套小房子,虽然还是单身一人,却也算是开始了新生活:从学校宿舍搬出去,住进了一个商品房小区。
今年春节前,他把父母从福建接到武汉,没想到赶上肺炎疫情。这个春节对他来说一定是最为难忘的,作为大学教授,他每天坚持写“封城日记”,或长或短,记录点点滴滴,也是我们这些同门了解武汉的一个窗口。
父母非常不适应。母亲经常站在窗户那里向外望,有一天说:“这封城不知道什么时候解除啊,干脆还是回福建吧,哪怕是步行,每天走一点,几十天也走到了。”师弟笑了:“你每到一个地方都要隔离14天,恐怕一年都到不了福建吧。”
疫情期间,所有的一切都被打乱。一位师妹从美国买了口罩寄给他,结果武汉疫情快结束了他才收到,这时美国疫情却严重起来。他开玩笑说,干脆再给你寄回去吧。春节前在网上给父母买的过年穿的新衣服,一直在某快递公司在武汉的一个仓库里。等樱花都要开了,衣服终于送过来,他特意让父母穿上出去走了一圈,生活也变得喜悦起来。
对他来说,最难的是维持基本生活。作为一个单身“青椒”(青年教师),他过去基本是吃学校食堂,自己很少做饭,也没去过菜市场。在小区里,他也一个人都不认识,只能完全依靠社区组织的“团菜”。
另外一个武汉朋友,是老汉口人,爷爷那一辈就在武汉打拼。这位朋友的生活就要从容很多,他在疫情开始的时候就“囤积”了一些食物,甚至连烟丝都有储备。即便是武汉停了公共交通,他也可以开车去购物。他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更重要的是,他了解自己的社区,了解一切细微的变化,什么时候、在哪里能买到菜,他都一清二楚。
师弟完全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是真正处在“隔离”状态的,只能根据网上的信息来行事。我们作为他的“后援团”,人数不少,但是却连一瓶洗手液都解决不了。所以,有一天他买到一条鱼,高兴极了,当天都没舍得吃——那是他过去二十多天第一次买到鱼。蔬菜还比较容易,肉就难了,而鱼简直不敢想。
有一天早上,师弟打开门,准备到楼下去扔垃圾。门口有一个塑料袋,里面有两根莲藕,还有一些花菜,另外还有一张小纸条:“我家的蔬菜买多了一点,困难时期,大家一起分享吧。”后面写着房号。师弟哭了起来。
在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武汉”到底意味着什么。过去,作为一个教授,他一直是“武大人”,是大学校园的一分子,现在他感觉到自己成了这个城市的一分子——他有了自己的邻居,脚下的土地,似乎就变得不同了。
像我师弟这样的人,全国至少有几千万。过去二三十年,很多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一个新的城市工作、生活,买房之后迁入户口,成为一个“市民”。但是,到底什么时候,让你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外人”,不再“想回老家”?
或許,就是在你真的拥有邻居的时候。这意味着你在自己的楼盘里,有了真正开创性的社会生活。过去,你的人际关系是以公司同事或者合作伙伴为基础的,有了社交媒体,你也可以参加同城聚会,但是现在,你有了邻居,就真的在社区扎根了,你不再是一个人。
爱邻居吧,为了你的宠物
这次疫情期间,宠物成为一个问题。香港一位确诊的患者,已经17岁的宠物狗也被隔离,但是却受到了很好的照料,让人感动。
作为养狗人士,我发现了宠物的魔力。平常在小区里溜达,基本上没有人理我,但是我牵着自己漂亮乖巧的小狗,尤其是它刚做完美容又穿上时髦衣服的时候,连我自己也跟着沾光,经常有人主动跟我打招呼,我也因此认识了几位养狗的邻居,大家都小心翼翼地谈论着自己的宠物,并不越雷池一步。
受武汉封城影响,很多滞留在外地的人都无法回到武汉,那些养了宠物的,就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武汉市出现了大量留守宠物等待救助的情况,武汉市小动物保护协会共收到4200余个求助,登记在册的申请有1400个,68名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通过17天的工作,完成无偿上门服务1400多次。
但是到了2月10日,武汉市宣布全市范围内所有住宅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依靠同小区的爱心人士上门救助宠物。但是这难之又难,那些宠物的主人,需要找到同小区愿意帮忙的邻居,想获取相关信息十分困难。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深圳。湖北人晓静和朋友花了两天时间开发出了一个微信小程序,在这个小程序上,住在同一个小区的猫主人和志愿者可以相互匹配,上门喂养也会更方便。为了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看到这条信息,晓静联系到深圳猫网,希望他们帮忙发布。
据媒体报道,晓静他们开发的这个小程序总共救助了81户家庭、109只宠物,其中深圳地区被救助的宠物有67只。
让晓静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发生在2月19日。一只叫蛋黄的猫留守了一个多月,宠主是湖北人,因疫情无法返回深圳,此前一直找不到人帮忙上门喂猫。看到这条求助消息,晓静立马拨通了求助人的电话,“第一眼看到就很担心,我离开自己的猫三四天就担心得不行了,更何况一个多月。”随后晓静马上到群里匹配志愿者,正好有合适的志愿者住在附近,第二天就上门喂猫了。
不知蛋黄已经饿了多久,邻居上门时,家里的水和粮全部都没有了,幸运的是猫还活着。但随后,惊险的一幕发生了。由于太久没有见到人,蛋黄在志愿者开门后产生了应激反应,从家里的洗手间跳到了对面楼一户人家的窗户上卡住了。
当天早上十点多一直到晚上六点多,晓静和志愿者一起想了各种办法,求助了消防、社区协警、高空作业行业的各种人,但得到的答案都是难以救助。最后,他们找到邻居——一家帮人装门窗的商店,央求了店主许久,对方同意上门看看。经过观察,发现从那户人家隔壁的店铺进去,可以解救蛋黄。志愿者赶紧联系店铺主人,拿来了钥匙。进入店铺后,门窗师傅从里面把窗框拆了,才从窗户下面伸手把蛋黄救了出来。前后花了六七个小时。
宠物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人类。这样的事情告诉我们,同一个小区内业主的联系有多么重要。邻居们可以组建各种“小组”,如果“猫奴”邻居们平常能有更多交往,在危急时刻就会多一份保障。带着你的宠物,在小区内社交吧。
业主群:从ID到邻居
业主群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我所在的业主群,目前基本上是业主和物业“斗争”的场所。业主看到小区里的不文明行为,会向物业管理人员施压,有任何问题,也都会向他们投诉。
“聪明”的业主,则会把业主群当成是自己的一个“商圈”,在里面宣传自己的商品。但是,和任何群一样,在业主群里发广告都是让人反感的,只有最聪明最可信的人,才能够在这里取得成功。有一位开小卖部的业主,商品非常不起眼,但是却最受欢迎,因为他可以送货上门。
业主群成了业主们提高文明素质的一个场所,谴责遛狗不拴绳的,推电瓶车进电梯的,成为常态。浙江萧山有一个住在底楼的业主,家里阳台的玻璃被高空砸坏,他发誓要找到“元凶”。在业主群里,每个人都向他自证清白,这给真正的肇事者带来很大压力,最终他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先是QQ群,后是微信群,业主群在缓慢地进化,但是它的局限性始终在那里:人们似乎满足于在一个虚拟的社区里发言,而不是勇敢地到现实中来,面对面认识。规范的业主群,每個人的ID前会注明自己的房号,这是人们产权的证明,租房的人还不好意思发言。房号那个数字,在法律意义上相当神圣,但是却仍然没有“人性”,它没有性格,没有喜怒哀乐。一个房号,也只是一个ID而已。
这次疫情又让业主群更进一步,人们不得不相互帮助,不只是聊天安慰,而是要在现实中携起手来。武汉很多社区,都在微信群里“团菜”,很多老年人开始根本不习惯,不得不慢慢学习。团的菜到了,人们在取菜的时候就不得不碰面。很多小区都对快递进行临时管理,快递箱子堆放在小区门口,大家在取快递的时候也要见面。
但是很无奈,大家都戴着口罩,仍然不知谁是谁。只是这段难忘的经历,已经触动人心,不少人都表示等疫情结束,要好好聚一聚,这是邻居之间的真实情谊。
在此之前,很多小区也都有一些零散的“线下互动”,常见的是体育兴趣小组。我之前的小区,就有羽毛球和乒乓球小组。我因为乒乓球认识了几个邻居,其中有一个是出租车司机,有一天晚上我下夜班在路上招手打车,碰巧就遇到了他,我们都大喊一声,那时才认真问了对方的名字。
这种兴趣小组的形式可以推广,体育是很好的联结方式,教育也是。人们可以在送孩子去学校、请课外辅导老师方面,进行更多合作,这能够让小孩很早就拥有朋友。其实,儿童比成年人更善于在邻居中交朋友。他们对伙伴的渴望,是最坦诚和直接的,父母看到小孩在小区的社交网络,往往会大吃一惊。
在这方面,父母可以向孩子学习,在本质上,人面对邻居的时候,需要表现得更有孩子气一点——更信任对方,更友爱一点,这样,大家就能够从业主群里走出来,在春天里,彼此走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