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2020-04-21李迪

传媒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探析大学生

李迪

摘 要:大学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生力军,对于提升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等方面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从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其正处于从学生时代向社会过渡的阶段,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各种类型的媒介高速发展的阶段,其或多或少受到外界各种类型媒介的影响。本文将新时期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探析了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研究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2-00-02

一、引言

新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媒介高速发展的时代,媒介发展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增大。为了预防学生对媒介的过度崇拜与泛滥使用,防范因受到不良思想价值观的消极影响而丧失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心,必须提升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与理解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学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应着重从教育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教育方式的平等性与教育评估的专业性等方面进行教育,建设细致可操作性强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四十多年前描述的地球村正在变为现实,全人类已进入媒介全球化的新信息时代,媒介信息犹如水和空气一样深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大学生是最充分使用媒介资源的一个广大群体,有研究指出,现如今我国大学生与媒介接触的时间极长,接触网络的大学生有超过46%的人花费1~3小时的时间,近一半的人会花费3~5小时,更有3%的人使用传媒时长达五小时以上,而选择一小时以下的人仅有2%,以互联网、智能手机、电视、电影为媒介的大众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社会力量,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一位美国学者曾指出:“大众传媒不但可以为善服务,同样也是可以为恶服务的工具;总体来说,如果不加以控制的滥用网络,其为恶服务的可能更大。”实际上大众传播媒介为恶服务的方面已经出现在现如今的媒介生活中。大众传播媒介导致暴力与色情泛滥,削弱民众的辨识能力与批判精神,以低俗的内容麻痹人的神经等等。多数研究表明,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在媒介信息中学习模仿新的行为方式。大众传媒正在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价值观与成才方式,这些影响更是不断内化形成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1]。

三、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媒介素养属于国外传统概念,指的是媒介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与运用媒介信息生活的能力,也是指群众面对传媒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与评价辨识能力。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一名英国学者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当时是为了鼓励学生辨别并抵制大众传媒的影响,此后逐渐拓展到了美国与其他欧美的发达国家。九十年代后,媒介素养在欧美国家进一步发展,并向发展中国家开展。21世纪以来,媒介素养教育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地推广。而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探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通过对我国高校开展的相关调查报告发现,我国的一些大学生对于媒介虽然具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媒介的质疑能力和创造生产能力则表现较差,大学生的整体媒介素养水平都相对较低。且很多大学生对于网络媒介已经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这需要引起教育机构的重点关注[2]。

由于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媒介的过于依赖性,所以对媒介的一些特征及内容都会产生一定的崇拜情结,同时又缺乏对于媒介内容信息的反思和相应的甄别判断能力。学生容易受到不良媒介信息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偏执性和过激行为。更有部分大学生因沉溺于传媒机构构建的一些虚拟诱惑幻境中无法自拔,对于媒介在使用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理性和自控能力將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疾病,容易产生旷课、辍学乃至更为严重的现象。现如今的教育实践是在探索时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受教育水平、增强教育效果的新方法。增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对传媒的认识,增强对传媒信息的辨识能力,通过提高内在免疫力,能够使大学生正确地使用媒介资源,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与水平。

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我国的媒介教育领域起步晚,民众缺乏相应的媒介素养,而信息的快速发展也使我国民众面临众多的挑战。1997年卜卫曾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与方法》中全面讨论媒介素养在西方的发展历史。自此之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渐渐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2004年,复旦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同年上海交通大学成为第一个开设传媒素养教育课程的学校。尽管近几年,我国许多高校对学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但总体教育水平仍旧偏低,且有关媒介教育仅仅是对国外实践成果进行模仿,并没有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方式方法。总体来看,新时期大学生所具备的媒介素养仍旧处于自发的情况,其并不是由合理正确的媒介理论与实践指引所得到的,而是仅仅在日常与媒体的接触中通过自身的直觉与体会进行培养出的。此种自发情况所导致的后果即是新时期大学生媒介素养综合水平偏低,这体现在大学生尽管能够准确快速地得到信息,但是却不能对传播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无法将个人信息需要与提供内容进行联系,导致学生无法精确的判断信息的优劣,因此也无法充分正确使用媒介信息资源[3]。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总结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关注现代媒介少

随着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智能手机、电脑与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与更新换代,这些传播媒介占据了大学生大部分的生活与学习。针对这一现象,作为教育者的学校教师仍旧只是把关注放在传统的媒介培养上,例如教科书与报刊。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问题是所掌握的信息技术要严重落后于学生,从而使得对现有的新媒体在教育中的运用呈现出盲目、无序等状态,缺乏实用性与互动性。

(二)重知识,轻实践

现如今我国已经开始把媒介素养教育加入到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去,但是目前的高校,并没有设立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课程,因此媒介素养知识与实践方面的教育脚步无法跟上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甚至要远远落后于其发展,部分高校所设立的课程也是根据教科书、报刊等传统媒介进行教育,也许能够在知识掌握方面培养学生进行研究,但是在实践与创新方面严重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失去了与时俱进的作用。

(三)缺乏思辨认知能力

我国现有的媒介素养教育层面仍旧停留在对现有的传播理论方面上,对于媒介信息的本质认识与分析仍旧不够明确。在新媒体中,信息的特点越来越系统化与进步化,但仍然保留着最根本的互动性与虚拟性,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人才的主体,对于良莠不齐的媒介信息的辨识能力比较弱,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五、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

增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式、增强教育效果也是大学生发展成才中的内在要求。那么又应该怎样建设媒介素养教育系统呢?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一)让媒介素养教育走入课堂

设立符合大学生认知的课程系统,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课堂。大学生正处于认知与心理能力逐渐成熟的时期,高校可以面向学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让课堂成为学生们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现如今国内的媒介素养教育教科书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教科书的内容系统还有待合理的调整。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课本应包含下列方面:国内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史与特点、新闻传播的理论、媒介产生历史与现状、普遍使用的媒体报道体裁与媒介信息传播的过程和传播方法、媒介的管理系统、媒介的运作模式等等。并且学校还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效实行提供人才的保障。整个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对相关教师的培训,持续提升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质量,在培训时,应当注重采用理论和实践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整体的培训实效[4]。

(二)设立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制度

最大限度地使用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资源,探索设立出系统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制度。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主要载体为校园文化建设,因此需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入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讲座、报告会等等,使用在校园内以学生为受众人群的广播电台、公众号、学习应用等对学生们进行培养,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掌握媒介知识。学校还可以把媒介素养教育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中去,由学工部、团委、宣传部等进行统一部署,深入研究大学生媒介素养情况,制定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施行方案。同时建立媒介素养实践地,与社会媒体进行互动,邀请传媒人员进入校园演讲报告或组织学生进入媒体企业体验,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媒介的全面认识[5]。

(三)增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

媒介素养教育在海外已有70年左右的发展史,我国的香港与台湾也在实践中获得许多值得借鉴的成果。媒介素养探索现如今已成为内地传播学重点关注的问题,2004年10月由复旦大学的研究者开通内地第一个媒介素养研究网站,由此可见,中国高校学术界已在摸索探究并推行媒介素养教育中,但依照现如今的情况尽管一些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部分观点,但仍旧停留在对海外文献的模仿中,对中国现状探究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调查较少,研究水平仍未出现较大提升。增强对理论研究的力度,全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行动,是摆在高校教育者前的一项重要任务[6]。

(四)增强高校内部的监控力度与管理制度

现如今面对不同媒介信息的良莠不齐,高校并没有设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与严厉的监控力度,使得部分不良信息深入校园。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时应从根本上进行遏制,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媒介环境。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设立管理组织的员工与监控员工,同时增强相关方面的宣传力度,从学校的管理制度与学生个人素养上提升对媒介環境的控制水平[7]。除学校与学生外,社会与媒体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增强技术上的探究与创新,监控源头防止不良信息的扩散。

六、结束语

媒介素养教育是全面化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群众投以支持与鼓励,高校教育者作为培养人才的主力军,更应做出表率。推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把信息时代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切入口,以中央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为引领,从全新的领域来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国家与学校要充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社会与国家,素质教育都是极为重要的部分,需要持续进行发展与创新[8]。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阵地,有责任与义务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与教育,让大学生在高速发展的媒介时代茁壮成长,成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用的栋梁人才。

参考文献:

[1]穆林娟,宋悦宁,钟错.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现状——基于部分职业院校的调查与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 2019,5(19):57-58+70.

[2]李勇,凌菁,王靓.家庭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安徽省桐城市中学生及父母调查为例[J].传播力研究, 2019,3(27):218-219.

[3]刘彤,戴丹.网络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能力结构模型建构路径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24):206-207.

[4]张男星,王炳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09):68-80.

[5]苏威,梁文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13(04):10-13.

[6]魏钢,秦艳红,黄永宜.网络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02):33-37.

[7]李朗,欧阳宏生.新时期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8]张铤.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教育探析大学生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一道选择压轴题的多种解法的探析
探析一道新编填空题的多种解法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