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英语视听说课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020-04-21赵珺
摘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初中英语教学中应当关注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而英语视听说课因其特有的课型优势,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阵地。在初中英语视听说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有效提升学生语言学习过程的思维含量,应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更多开发思维能力的机会。本文旨在通过设计一节八年级英语视听说课程,表明教师通过科学选择教学材料、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思维品质;视听说课;初中英语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之一,并在英语课程目标中对其内涵作了充分的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探讨热点。
批判性思维,或称评判性思维、审辨式思维等,对应英文中critical thinking这一概念,在国内的翻译略有不同。根据美国哲学学会出版的《德尔菲报告》(The Delphi Report)给出的定义(Facione,1990),批判性思维是指“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建立在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背景等因素的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之上”。结合Bloom等(1956)提出的认知水平框架(Blooms Taxonomy)及Anderson等(2001)修订后的框架体系可知,批判性思维是人高阶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分析、评价、创造等多个思维层级。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当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是实现思维品质提升的有效路径。
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现状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借助语言进行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在初中现行的常规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1. 听说教学模式化,对思维培养关注不足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往往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局限,循规蹈矩地按照“播放录音—完成练习—核对答案—跟读课文—复述课文”的模式进行听说“训练”,忽略了对听力材料本身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大量简单机械的活动占据课堂,剥夺了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以传统听说课中的听力练习为例,其最常见的形式是让学生提取材料中的事实性信息回答问题或完成表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仅需捕获材料中的相应细节信息,无需进行任何思维上的加工,把答案填写至相应位置即可。而与之相类似的,此类课堂中最常用的语言操练任务是课文复述,学生仅需借助教师提供的框架,将课文内的主要内容口头复述出来即可。如果以Bloom等(1956)的认知水平框架来审视以上活动,我们就会发现它们都仅仅停留在最底层的知识(记忆)与理解两个层次。换句话说,教师在课堂中过分强调记忆与理解,对于语言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分析性、反思性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关注度远远不够(龚姚东,2015)。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程序化的听说活动也逐渐失去兴趣。在课堂上,老师为了布置任务而布置任务,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师生间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学生之间也没有获得互动的机会,课堂很容易失去活力,陷入沉默、困倦的状态。
2. 过分依赖教材,忽视课外资源开发
教师在听说教学中往往过度拘泥于教材上提供的听说材料,忽视对于课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教材上的听说材料虽在语言的规范度以及与学生语言水平的匹配度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它在趣味性、时效性及思维量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而这些恰好可以通过合理有效地开发课外视听说资源来弥补。正如《课标》在所给的教学建议中指出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为英语教师提供了多媒体手段、多类型平台以及多方位空间,教师应当积极利用音像、多媒体及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课外视听说资源是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利用視听说课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优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然而,绝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阅读课中思维品质的培养(如曹宗清,2016;罗以宏,2017;卢霞,2018),而有关听说课中思维品质(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明显不足。这可能是因为,阅读更强调对于文本的深入分析和挖掘,学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文本进行不断的反思、质疑和追问;而听力过程往往具有明显的“时间单向性”,对于一段完整的材料,学生很难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反复收听其中某个片段,也就难以像阅读活动那样进行深入的文本挖掘和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视听说课型不具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条件。事实上,英语视听说课作为一门融入多媒体技术,同时强调学生主体性以及师生间互动的课程,具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先天优势。
首先,视听说课在传统听说课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视”这一维度,即利用视频资源辅助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应用于英语教学的视频资源数量众多、主题丰富、类型多样。这些资源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地道的听觉语言输入,还能够通过呈现人物的表情动作、事件发生的环境等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多元的感官刺激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的活跃度——这是实现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前提。
其次,视听说课涉及大量课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新闻播报、名人演讲、影视剧作品等),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接触并探讨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这不仅弥补了教材在时效性方面的不足,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此外,相对开放的选题空间使教师拥有更多机会去挖掘值得学生探讨的话题,从而激发他们的质疑和思辨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再次,视听说课能同时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除了“视”“听”两方面,“说”也是此类课型中的重要一环。在接受了视听材料的语言输入后,学生应当利用所学目标语言进行有效的口头输出。而当视听材料为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时,通过教师合理的活动设计,学生的语言输出便可以跳出单纯的朗读或复述模式,反映出他们对于某一实际问题真实的分析、反思和评判,而这一过程显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因此,为了培养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结合视听说类课程的优势,笔者利用现有热点话题和资源,为八年级学生设计了一节独特的英语视听说课程,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将从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详细解读这一课程。
在视听说课中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案例解读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根据教材中“Cartoons”这一话题开发的视听说课,围绕热点话题“Peppa Pig(小猪佩奇)”展开,教师在选择话题时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当下的社会热点。本课探讨的中心问题是“Should children watch Peppa Pig?”,围绕这一话题,教师开发利用了以下视听说资源:
(1)趣配音练习(2个):均为Peppa Pig的原声动画节选,内容有关Peppa和她的弟弟George在泥坑(muddy puddles)里玩耍的经过。该资源用于上课前一天的课后作业,学生在家使用手机完成。使用这一资源有两层目的:一是做好课前的背景铺垫,确保所有学生了解Peppa Pig这一动画片的大致风格及内容,就这一话题有话可说;二是通过配音的练习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习惯,为课堂上探讨儿童是否应该观看该动画做好准备。
(2)听力材料(2段):第一段听力材料(时长36秒)就Peppa Pig的流行现状进行简单介绍,并在最后指出家长对于这部动画持有不同观点。具体观点材料未给出,目的是给学生留出预测空间。第二段听力材料(时长2分15秒)以访谈的形式展现了两位母亲对这一动画截然不同的看法:Mrs. Green认为Peppa Pig适合儿童观看,因为其内容轻松愉快,人物也都可爱友好,能让孩子们认识到友谊和家庭的重要性;而Mrs. Lee则认为这一动画会给孩子们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其中的主要角色表现得过于顽皮和吵闹,缺少礼貌,这对于孩子而言可能是反面教材。以上两段材料均是在国外母婴网站上发表的题为 Should Your Kids Watch Peppa Pig? Little Ones Cant Get Enough of the Popular Pig的英文原版文章基础上,由中外籍教师合作进行改编,并由英籍和美籍外教合作录音后获得的。两段听力材料联系紧密,相辅相成,构成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前者提出论点问题,后者展现不同观点,给学生提供了分析、探讨和评判的空间,即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3)动画材料(1段):该段动画材料选自Peppa Pig系列动画中题为Tidying Up(《做扫除》)的一集(时长2分23秒)。内容为Peppa一家做大扫除的经历。在大扫除过程中,Peppa的表现具有明显的争议性,一方面她积极参与了扫除并高效完成了任务,但另一方面她不顾他人感受在家中过分吵闹,将房屋脏乱的责任推卸给弟弟George,并在扫除后为了寻找玩具再次将房间弄得杂乱不堪。这一动画内容为学生客观评价Peppa Pig对于儿童的影响提供了丰富的佐证,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客观地评价事物的能力,进一步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助力。
2.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处在青少年这一过渡时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于动画片及卡通形象仍抱有很高的热情。笔者通过前期的调研了解到,近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的Peppa这一卡通角色在学生中十分有人气,也备受关注。学生对于该系列动画片中的主要角色和情节都比较熟悉,且就该话题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交流欲望。
但是该年龄段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处在发展阶段,往往不能全面地评价事物,容易“一刀切”。就Peppa Pig这一动画而言,通过访谈不难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普遍落在其可爱的形象、幽默的故事及其衍生出的网络流行语上,并没有学生表达出对于这一卡通形象的辩证思考或谈及其可能给儿童发展造成的影響。
在语言能力方面,授课班级的学生英语基础扎实,能够通过视听的形式获取所需信息,并用英语阐述个人观点。但整体而言,学生对于议论性的视听说材料接触较少,辨别并总结不同观点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表达质疑及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的能力也需锻炼。
3. 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若想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应当将这一观念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参考Anderson等(2001)提出的观点,“评判”(运用外部准则、标准对事物进行判断)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但它同时还涉及“分析”“推理”和“创造”等思维活动。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有意识地使用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相关的目标动词,如identify(分辨)、analyze(分析)、predict(预测)、infer(推断)、evaluate(评价)、propose(提出)等,培养学生分析、评判、推理和创造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在这节视听说课中,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By the end of this lesson,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identify parents different viewpoints about Peppa Pig by listening to an interview between a reporter and two mothers.
(2)analyze the main charactersbehaviors and identify the good and bad examples for children by watching a clip of the cartoon TV show Peppa Pig.
(3)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eppa Pig on children by discussing in groups.
(4)propose some proper rules for good cartoons for children.
4.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笔者就课堂教学中几个重点环节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进行阐释。(1) 巧借预测活动,调动学生思维活力
在视听活动中,学生听第一段听力材料可以获知,家长对于Peppa Pig的看法不尽相同(“but parents still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 the show”)。基于此,在学生听第二段材料前,教师抛出预测性问题:Can you guess what the parents different ideas are?
要回答这一问题,学生需要整合几个方面获取的信息。首先,第一段听力材料已经提供了线索(Peppa is not only happy and friendly, but also naughty and sometimes even impolite.),学生如果反思所听内容可以获得启发;此外,在课前完成的趣配音任务中,学生已经了解Peppa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如喜欢和弟弟在泥坑里玩耍却总将衣服弄脏),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推断的线索;另外,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家长会从哪些角度去评判一个动画角色的好坏。这一用背景、证据等因素进行推理评判的过程正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预测活动,学生不仅为接下来的视听任务做好内容方面的准备,同时活跃了思维。
(2)利用正反观点,引导学生辨别归纳
第二段听力材料以主持人采访两位母亲的形式就Peppa Pig这一动画展现出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在这部分听力活动中,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见图2)引导学生进行正反观点的辨别与归纳,并以同伴合作的方式完善思维导图。
这一活动对于学生思维量的要求远高于常见的听力填表任务。在辨别不同观点并进行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时刻在对说话人的语言进行评判(是否表达观点,表达的观点是支持还是反对等)。在评判过后,学生还需要对获取的观点信息进行归纳,按照侧重点整理出不同的原因,这一过程中又包含着对观点的再次评判。
(3)借助视频示例,鼓励学生分析评判
听力活动后,为继续启发学生思考,教师抛出以下问题:Do you believe that Peppa can sometimes be a bad example for children? 将学生从归纳他人观点导向关注自己的观点。在简单交流分享后,学生带着该问题观看题为Tidying Up的动画节选,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Peppa的行为表现,寻找其中可能隐藏的对于儿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在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观看动画片,这与他们平时带着娱乐的心态去观看的状态截然不同。学生不仅需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同时要调动自己对于事物的认知和评价系统,并联系听力活动过程中接触的不同观点,来进行综合的检验和评判。这一视听活动为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成为整节课思维提升的枢纽环节。
(4)利用小组讨论,引发学生交流评价
观看视频后,学生首先在小组内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可能造成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组内成员间互相解释与补充,之后通过小组合作将不同现象整理归类,论证其可能给儿童造成的影响。
在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交流意见后,教师提出问题:What is your idea about children watching Peppa Pig? 请学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要回答这一问题,学生不仅需要综合评价这一动画的优缺点,考虑它对于儿童可能造成的正负面影响,还要在两者间进行权衡,给出观点性总结,甚至提出观看建议。这一问题同样关注的是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利用所学语言进行口头输出,锻炼了“说”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评价手段锻炼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跳出材料局限,引导学生整合运用
在交流观点后,学生对于Peppa Pig的思考与探讨已经较为深入,此时,教师应引领学生跳出这一话题局限,将所思所学运用到更加广泛的范畴。因此,本节课学生需要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是:What standards should a good cartoon for children meet? 即讨论优秀儿童动画应该符合的标准。这一问题显然已经不再拘泥于Peppa Pig这一话题,而是鼓励学生将自己此前的思维成果运用到新的问题中,进一步整合提炼,从现象走向本质。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能够意识到,Peppa Pig只是儿童观看的诸多动画之一,它只是一个案例,其本身并不是社会关注的要点,而社会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儿童动画作品这一群体需要满足的标准。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基于课堂上的所思所学进一步整合运用思维能力,从现象走向本质,从具体走向抽象,这无疑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收获了理想的效果。从课前调研时对于Peppa Pig近乎“一边倒”式的初始认知状态,到听力过程中辨别归纳正反观点,视听过程中分析评判角色行为表现,再到小组内对于核心问题辩证地交流评价,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激烈的“认知冲突”(cognitive conflict,即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与已有经验相矛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林崇德、胡卫平,2010)。这体现了本课的教学设计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优势。
结语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中学英语教学中应当关注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英语视听说课因其特有的课型优势,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阵地。通过科学选择教学材料、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语言学习过程的思维含量,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更多思维能力开发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借预测活动、利用正反观点、借助视频示例、利用小组讨论以及跳出材料局限等活动形式,教师可以开展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初步实践。当然,在视听说课上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路径还有很多。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继续加强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更多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Anderson, L. W., Krathwohl. D. R., Airasian, P. W., et al.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omplete Edition [M]. New York: Pearson.
Bloom, B. S., Engelhart, M. D., Furst, E. J., et al.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M]. New York: David McKay.
Facione, P. A. 1990.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M]. San Jose: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曹宗清. 2016. 例析中學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J]. 基础教育研究,(1): 64-67
龚姚东. 2015. 从思维品质到品质思维——刍议英文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J].英语学习,(2): 6-9
林崇德,胡卫平. 2010. 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29-36
卢霞. 2018. 借助英语外刊阅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6): 26-29
罗以宏. 2017. 批判性阅读四步教学法:预、读、思、写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4): 53-5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赵珺,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