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2020-04-21张福勤
张福勤
【摘要】为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体验成功的快乐, 收获成功的喜悦。本文旨在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 从三方面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策略, 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堂评价, 让学生喜欢自主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自主学习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3-0147-01
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 作为教师, 必须深知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 任何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都离不开自主学习。教育的最大任务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非知识的传授,自主学习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讲至关重要。那么,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当如何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在初中学段各校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周一课时安排,虽然学习时间较少,但是同学们普遍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兴趣较浓。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驱动力,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习能力有所提升,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就要让同学们集中注意力,积极地去思考问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借助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这个发力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多设计自主学习环节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时,教师可以使用拟人的方法教学,让同学们将计算机的主机比作人体,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等同于人的大脑,显示器等同于人的眼睛,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加地形象具体,學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形象化的记忆。同时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计算机的各部件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去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有自己的理解,相信大家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能记住计算机中的主要构成,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活了学习动力,提升了学习效果。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反复的操作实践,课堂上90%的时间都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练习,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主动变换角色,在教学中可以从主导者变成引导者,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传统教学中教师基本都是将操作的过程演示一遍,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样的方式虽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基本的操作,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给学生规定一个明确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进行探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同时在完成一个任务之后,也会吸取经验和教训,以自信去迎接新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的能力慢慢提升,学习中自己会将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图像的处理》时,我会在教学开始之前让学生思考怎样将图片按照我们想要的结果进行处理,首先我先让学生启动Microsoft Office工具中的Microsoft Office Picture Manager,让学生先学会裁剪图片。然后第二个任务就是学会调整图像的亮度、对比度和颜色。学生根据要求完成每个任务,在学习中逐步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三、进行积极的课堂评价, 让学生喜欢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要积极鼓励他们:“你回答得太好了!”“你的勇气值得大家学习!”“这件作品真漂亮,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可以经常使用这样的表扬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富有动力,让他们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体会环境中的轻松,逐渐提高自信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更加自信,同时对没有完成的同学也要及时地进行鼓励,不要让这些学生灰心,让学生树立信心。例如在学习《视频的获取和加工》时,可以鼓励学生使用“SnagIt”抓取屏幕动态过程。学生在学习开始时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教师可以耐心地鼓励,让学生不断练习。很多学生本身在学习时接受的比较慢,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可以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设定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主动参与,方可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
结束语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热情,在学习中才会有动力去进行探究。开展任务型教学方法,可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教师要通过积极鼓励的方式让每名同学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莉.翻转课堂对初中学生信息技术自学能力的影响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7):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