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研究
2020-04-21陈翠云
陈翠云
【摘要】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微信、淘宝、美团等越来越为人所熟知,网络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交友、购物等习惯。其中在使用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所以对于学生的网络安全、网络公德等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个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经历,谈谈在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之间融合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渗透 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3-0073-01
引言
原教育部周济部长曾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确实,一个人纵使知识再渊博,也只有学会了做人,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正途,才能造福社会,才会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
一、良好习惯,彰显德育
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好的习惯愈多,抵抗引诱的力量也愈强。一旦养成了习惯,就会不知不觉中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那将会受益终身。
(一)用机习惯
电脑室是大家的共同场室,经常存在乱丢垃圾、不爱惜电脑等问题。为此,我采取了固定座位并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组织教学。哪台电脑出现了人为破坏行为,我就按名单追责上一节课坐这个位置的学生。问题归责的实施,让学生对自己的破坏行为起到了抑制作用。也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操作习惯
信息技术的教学经常会涉及教师演示,所以教师的良好专业素养,规范的操作演示,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讲授Word文档的保存、重命名时,我特意强调了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分类保存文档。良好的操作习惯可以大大提高做事的效率。老师在教学中自身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二、课堂教学,渗透德育
(一)增设情景,引起情感共鸣
在讲授四年级第一学期Word文档《制作交通安全小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完成小报的同时,还能感受违反交通安全的严重后果,我在课前给学生播放了一则预先在网络中搜索到的“交通安全视频”,引出“全国交通安全日”,让学生明白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这样既引出了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让学生产生了情感共鸣,带着任务和创作激情来学习,学生学得更加认真,任务完成得更加出色。
(二)跨科选题,体现“双价值”
在完成四年级第二学期PPT基础操作练习后,我选取了四年级综合实践课中《白色污染》作为阶段练习的主题。让学生做一份关于《白色污染》的电子报刊。加上了网络这元素,学生可以找到更多相关的图文和视频,触目惊心的图片和视频,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更加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更加明白白色污染对人们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灌输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跨科选题,既充实了原学科的知识内容,又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时《白色污染》主题还渗透了德育内容,内容的有效整合实现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三)合作学习,增强团队意识
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能使学生之间关系融洽,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由于学生在日常接触电脑机会的不同,基礎不同,他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教学分组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帮扶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增强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
三、联系生活,紧扣德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学生们对于很多传统节日都开始陌生起来,为了能够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同时涉及思想教育,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结合学校每个月的德育主题,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例如:母亲节到来了,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利用画图软件,画一幅感谢母亲的画;四年级的学生可以用Word文档做一张贺卡送给妈妈。
四、评价反馈,先行德育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在评价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公平有效评价,需要教师不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客观的前提下完成信息技术课堂的评价环节。在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要客观,不能恶意抨击别人,对别人的建议、意见要中肯,这样才有利于自身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教师,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素养,我还注重对学生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与德育相融合,使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有效整合起来,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区促联.青年网络道德生活的道德支撑[J].当代青年研究,2002(4).
[2]张秀华.网络应成为德育的窗口[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