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2020-04-21徐应堂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三维重建踝关节螺旋

龙 江,徐应堂

(云南省昭通市中医医院,云南 昭通 657000)

踝关节骨折临床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后需及时进行复位、内固定处理,为了保证良好的预后效果,需评估内固定物置入质量,监测是否存在关节面台阶等情况,及时对不恰当情况进行调整,目前临床以X线为最基础检查方式,但对关节面台阶、细小骨折线等显示效果欠佳,采用常规CT平扫,存在影像重叠情况,且缺乏三维立体感,预后监测工作难度较大,因此找寻一种高效方式获取病变部位空间立体形态意义重大[1]。本文分析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安全性,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时间:2016年7月~2019年6月,样本:本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样本量:52例,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20-62岁,平均(41.23±2.7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2例,坠落伤9例,跌摔伤11例,扭伤10例。全部患者为单踝骨折,具有内固定治疗指征,排除非外伤性原因引起的踝关节骨折情况,无麻醉禁忌症,临床资料完整且自愿参与。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术后1 d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使用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螺旋CT扫描仪,型号:MX8000,参数设置如下:矩阵:512×512,螺距:1.375,电压:135 kv,层厚:0.625 mm,检查时患者仰卧,扫描范围:关节面上下2 cm,最长自胫骨下Ⅰ/3至足底。获取影像上传至处理站,应用数字化骨科临床研究平台系统,首先应用表面重建技术,处理二维容积图像,重建三维结构,重建间隔设定为0.625 mm,随后应用三维拓扑分割法,分离关节中各个结构,再应用容积漫游技术,处理踝关节骨折碎片细节和内固定物影像,实现透视化,全部患者均经由2位经验丰富医师阅片。

1.3 观察指标

(1)解剖复位评估,关注骨折点任意方向是否存在解剖结构移位或关节面台阶情况(异于正常状况),测量结果≤2 mm为解剖复位,>2 mm为非解剖复位[2];(2)内固定置入质量评估,评估项目:内固定物放置合适为满意;若钢板置放不适宜或螺钉穿入关节腔则为不满意[3]。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使用S P S S 2 4.0软件,计数资料,表示为[n(%)],x2值进行检验,统计学意义指标:P<0.05。

2 结 果

2.1 解剖复位情况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解剖复位占比高于轴位图像,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解剖复位情况比较[n(%)]

2.2 内固定置入满意情况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内固定置入满意率均高于轴位图像,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内固定置入满意情况比较[n(%)]

2.3 安全性

全部患者检查过程中和检查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3 讨 论

踝关节结构较为复杂,主要依赖于韧带和骨骼保持稳定性,一旦出现骨折处理难度较高,必须准确诊断、及时治疗,多采取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为了保证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后必须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获取内固定信息,通常多采取X线、CT平扫,但均为二维成像技术,复杂状态显示不清且阅片难度较高,加之受主观经验影响,效果欠佳,因此临床上日渐重视三维成像技术探究。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三维成像技术较轴位图像解剖复位占比、内固定置入质量满意占比更高,且安全性理想。原因分析如下: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治疗目标在于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并实现韧带重建,进而促使关节稳定性恢复,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术后需确定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置入是否满意,评估是否出现非解剖复位情况,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此方面优势突出,应用容积漫游技术,重建效果理想,且可借助高运算速率计算机,对任意角度和重建层面旋转观察,并进行切割处理,实现了空间立体构象,获取解剖复位准确信息,并了解螺钉置入角度、深度,评估是否利于预后,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进而利于远期疗效。

猜你喜欢

三维重建踝关节螺旋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旋风“螺旋丸”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多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在肋骨及软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