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联合DC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4-21卢荣璋张志宏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清除率血肿脑出血

卢荣璋,张志宏,郭 骅

(汕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一区,广东 汕头 515000)

脑出血属于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对脑出血的治疗上,关键在于尽早解除脑部血肿占位情况,让患者的损伤神经功能得以修复,这需要借助手术实现[1]。常规对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上,多是借助神经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方式,该方式虽然可以有效接触占位性病变,但在术后却有较高的几率继发颅内高压情况。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是神经外科传统术式,具有显著的降颅压及促进脑血流再灌注情况,近年来本院在对脑出血的治疗中,实施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联合DC的治疗方式,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 0 1 9年2月—2 0 1 9年6月收治的6 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均经颅脑C T检查确诊[3]。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其他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研究对象分成以下两组:观察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8~74岁,平均(61.1±2.2)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0~75岁,平均(60.9±2.1)岁。对比两组在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实施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具体如下:选择血肿同侧翼点作为入路部位,自该部位将切口扩大,待骨瓣成形打开硬脑膜悬吊至骨膜上,置入手术专用的显微镜,剪开额叶侧、外侧裂中上部邻近蛛网膜,分开蛛网膜侧裂以充分暴露岛叶皮层,分离后充分暴露基底节区血肿,牵开至血肿腔后对显微镜的置入方向进行合理调整,将血肿吸出,用双极电凝止血,之后借助神经内镜有效清除残存血肿、死角血肿,待充分止血后置入引流管后逐层缝合硬脑膜。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DC,主要是在血肿完全清除后,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将颅骨继续向下钻孔,扩大骨窗直至颧弓上缘,然后对硬脑膜减张缝合,依据脑水肿的实际情况去除骨瓣,确保充分减压后将切口闭合。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均在术后24 h复查脑部CT,发现血肿残存并且残余量大于30%的患者可应用尿激酶溶解,用引流管进行充分的引流。

1.3 观察指标

在术前与术后7 d均进行头部CT复查,对两组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情况进行观察。无任何残余血肿为完全清除;残余的血肿量小于10%为基本清除;残余血肿量为10%~90%为部分清除;参与血肿量无变化为未清除。血肿清除率=(完全清除+基本清除+部分清除)/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

2 结 果

观察组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颅内血肿清除率比较[n(%)]

3 讨 论

脑出血属于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出血部位主要为基底节区,而发病原因上多是因高血压所致,疾病的发病较急且致残率及致死率也非常高,这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2]。

常规在对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上,通常是采取神经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方式。但大量的临床实践显示,单纯实施血肿清除在术后患者有很高的几率出现继发脑水肿情况,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3]。针对单纯采取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当前多提倡在血肿清除操作后开展DC,该方式的实施能够显著增大患者的颅脑血容量,使得脑出血患者继发脑水肿产生的压力可以朝外侧膨胀,这让脑组织受压有效接触,并且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及侧支血管开放,这能增加脑缺血组织的再灌注,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预防脑出血复发,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对颅内血肿的清除率上,观察组总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提示联合术式对患者预后改善效果满意。

综上所述,针对脑出血疾病,临床治疗中采取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联合DC的手术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清除患者颅内血肿及疾病复发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清除率血肿脑出血
膀胱镜对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清除率和VAS评分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昆明市女性宫颈高危型HPV清除率相关因素分析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早期乳酸清除率对重症创伤患者的预后评估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脑出血微创置管吸引术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血清IL-6、TNF-α和hs-CRP的影响分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