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效果与责任血管类型关系的疗效评价
2020-04-21李继念
李继念
(武警新疆总队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三叉神经痛临床发病率较高,是常见脑神经疾病,目前临床治疗以微血管减压术为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疼痛情况,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但手术中会选择不同类型责任血管,且选择不同会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但目前关于此类研究较少,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就此问题进一步探究[1]。本文选择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不同责任血管类型对患者近期和远期疗效的影响,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做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 0 1 6.1~2 0 1 8.5在总院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6 3例,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责任血管类型进行分组,试验组29例,对照组34例。试验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29~62岁,平均(45.13±2.76)岁;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30~61岁,平均(45.34±2.81)岁。全部患者具有手术治疗指征,排除严重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或免疫系统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对结果影响较小,可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选择普通责任血管,选择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岩静脉,试验组责任血管包括椎基底动脉,具体选择椎动脉、基底动脉,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组合选择,具体选择遵照如下标准:责任血管判定参照见血血管与三叉神经状态,二者接触、黏连,引起三叉神经变形、萎缩则判定为责任血管,若椎动脉、基底动脉推移其他血管对三叉神经造成压迫,则二者均判定为责任血管[2]。对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效果与责任血管的关系。
1.3 疗效评估标准
有效:术后患者症状消失,疼痛消失,偶尔用药,无效:术后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需药物维持[3]。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使用SPSS 24.0软件,计数资料,表示为[n/(%)],x2值进行检验,统计学意义指标:P<0.05,同时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意义指标:P<0.05。
2 结 果
2.1 疗效
试验组近期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小,但远期治疗有效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近远期疗效比较[n(%)]
2.2 危险因素分析
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是影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效果重要因素,详见表2。
表2 危险因素分析
3 讨 论
目前三叉神经痛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关于其发病机制探究尚未完全明确,但临床大量研究证实具体发病与微血管压迫有关,因此临床治疗多采取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临床实践证实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但具体治疗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既往研究重视探讨手术效果同神经压迫位置关系,而忽略了责任血管选择的影响,不利于更为全面地探究手术治疗效果,因此本次研究就微血管减压术与责任血管类型关系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近期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小,但远期治疗有效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是影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重要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血管对神经压迫力较大,而基底动脉更为粗大,会对神经造成明显压迫,即使术中使用毛毡片阻隔,但同等操作下基底动脉对神经造成的残余压力较大,减压治疗效果欠佳。同时术后责任血管存在移位可能,由于椎基底动脉粗大且迂曲,远期更容易出现血管移位情况,产生新的压迫,导致疼痛出现,因此责任血管包括椎基底动脉患者远期疗效不及不包含椎基底动脉患者,因此在手术治疗时若选择椎基底动脉必须充分进行减压,强化责任血管固定工作,并预防术后血管移位,做好长期监测工作。
综上,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远期效果与责任血管包含椎基底动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