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肝煎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

2020-04-21查安生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主症难治性反流

曹 静,查安生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安徽 合肥 23003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多以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为临床主症,常伴有咽部不适等食管外表现。随着发病率的升高,国内外学者对本病越来越重视,西医对于本病的主要治疗措施为抑酸、促胃动力等,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s)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疗效确切。但临床上仍有部分GERD患者予以标准剂量PPIs治疗后仍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或者很快复发,而采用双倍剂量的PPIs治疗8~12周后,烧心和(或)反流等症状无明显改善,称之为难治性GERD[1]。难治性GERD尤其是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倾向,且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程度也偏低[2]。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对于症状缓解,疗效甚佳。本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但与肝关系密切。GERD以肝胃郁热证多见,常表现为吐酸、烧心、口苦口干、情绪急躁易怒等。化肝煎作为疏肝泄热和胃的代表方剂,临床应用广泛,效果好[3-7]。笔者基于“肝胃同治”理论,采用化肝煎联合兰索拉唑治疗难治性GERD,并与单用兰索拉唑治疗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1]制定难治性GERD诊断标准:采用双倍剂量PPIs治疗8~12周后,烧心和(或)反流等症状无明显改善;且年龄为18~60岁。

1.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按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制定肝胃郁热证的诊断标准。主症:①烧心;②反酸。次症:①胸骨后灼痛;②胃脘灼痛;③脘腹胀满;④嗳气反流;⑤心烦易怒;⑥嘈杂易饥;⑦舌红、苔黄、脉弦。具备主症1项以上或次症3项以上,舌象、脉象相符者即可纳入试验。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难治性GERD的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肝胃郁热型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③征得患者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胃、食管或十二指肠手术史、上消化道恶性病变、药物性食管炎等其他消化系疾病,或者肺部、咽喉部疾病等;②严重心、肺、肾、肝及精神科疾病;③妊娠、哺乳期妇女。

1.4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研究过程中,两组各3例患者因未按医嘱及时复诊而被剔除,最终完成病例共60例,每组30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33±9.52)岁,平均病程(25.37±13.89)个月;观察组患者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3.23±10.55)岁,平均病程(24.97±11.5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χ2=0.067,P=0.796;年龄:t=-0.347,P=0.730;病程:t=0.121,P=0.904),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给予兰索拉唑(汕头经济特区鮀滨制药厂,国药准字H10980136),每日早晨空腹口服1次,每次30 mg,疗程4周。

2.1.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口服化肝煎(炒谷芽15 g,浙贝母、炒栀子、煅龙骨、紫苏梗、白芍、茯苓各10 g,佛手9 g,青皮、陈皮各6 g,木香5 g),每日1剂,水煎200 mL,分早晚2次口服,疗程4周。治疗期间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减肥、抬高床头、戒烟酒,避免或减少食用高脂饮食、巧克力、咖啡等食物。

2.2 指标观察方法

2.2.1 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查血常规,肝、肾功能,随时记录不良反应并记录。

2.2.2 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和《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9]共同制定难治性GERD中医证候积分表,分为主症和次症,主症包含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3个症状,次症为嗳气、口干口苦、胃脘部不适感、咽部异物感、情绪焦虑或烦躁、食欲、睡眠、排便等症状,按症状轻重分为4级,主症分别计0、2、4、6分;次症分别计0、1、2、3分。治疗前后分别计算患者中医证候积分。

2.2.3 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GERD-Q)评分 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行GERD-Q调查,以过去7 d内烧心、反流、睡眠障碍和服用OTC药物症状与GERD呈正相关,发作频率分为4种(0 d、1 d、2~3 d、4~7 d)分别计为0、1、2、3分。而上腹痛、恶心症状与GERD呈负相关,以过去7 d内发作频率分为4种(0 d、1 d、2~3 d、4~7 d)分别计为3、2、1、0分。每项评分的总和即为GERD-Q评分,范围为0~18分。若总分大于6分,则诊断为GERD[10]。

2.2.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按照“2.2.2”项中医证候积分制定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100%。显效:疗效指数≥70%,反流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疗效指数≥30%,反流症状未消失,但较前减轻;无效:疗效指数<30%,反流症状未消失,程度未减轻。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ERD-Q积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GERD-Q积分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GERD-Q积分降低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ERD-Q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4 不良反应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其中2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有恶心症状,停药后症状消失,其余未发生不良反应。

4 讨论

难治性GERD为临床治疗难点,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均可引起或加重GERD的相关症状,也是导致GERD对PPIs不应答或部分应答,从而出现难治性GERD的重要因素。中医因其辨证与辨病结合,整体与局部兼治,可以弥补现代医学对于难治性GERD、多种消化道症状重叠等治疗方案的不足[11],一定程度上发挥其治疗优势。

难治性GERD属于中医学“吐酸”“嘈杂”等范畴,病位主要在食管。《医贯》云:“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强调了食管的“柔空”之性,生理上具有通降之特性,而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得疏泄,可致气郁、气滞,所谓“因郁致病”。《寿世保元·吞酸》曰:“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肝气郁结,肝胃不和,逆而上冲,故见吐酸。《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日久化火,横逆犯胃,故见胃脘灼热。《证治汇补·吐酸》:“大凡积滞中焦,则木从火化。”故GERD以热证为多,肝胃郁热证为其最常见的证型。当以清泻肝火、和胃降逆为法,方选化肝煎加减。化肝煎是治疗肝胃郁热证经典方剂,治疗“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方中青皮善解郁怒,疏肝破滞气;气郁动火,伍栀子清火宣肺,清肝泄热;火动而伤血,故加芍药入血分,清血热、泄肝火、养血行滞,则郁热自解;佛手、苏梗、陈皮诸多理气药物疏肝理气止痛;浙贝母制酸止痛;木香理气止痛,配芍药又可防止理气伤阴;煅龙骨镇惊安神;健脾养胃为固本之法,加茯苓健脾和胃,谷芽顾护胃气,防止栀子苦寒伤胃。全方重在治肝,但发病的关键在于胃失和降,故同时和胃;气郁化火,宜清解郁热,但同时不可过量,防苦寒伤胃。全方配伍得当,故临床疗效显著。

本研究结果显示,化肝煎联合PPIs治疗难治性GERD,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GERD-Q积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GERD-Q积分差值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GERD-Q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化肝煎联合PPIs治疗难治性GERD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本研究样本量少,缺乏长期的疗效观察,今后有必要进行更长周期的临床观察并深入探讨其机制。

猜你喜欢

主症难治性反流
路波教授辨治难治性失眠经验撷要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中医分型辨治脂肪肝
非酸反流引起胃食管反流烧心症状的特点
治幽螺,中医分三型
轻度二尖瓣反流是怎么回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