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探索

2020-04-21张广利

中小学校长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时校本课程体系

□张广利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学校是一所新建学校,新时期的新学校就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如何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践行尊重教育理念,促动学校内涵发展,创建人民(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大众)满意、优质高端、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品牌学校,就成为我校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尊重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的行动原则

“尊重教育”实践的核心是尊重学生、尊重教师、尊重规律,其校本课程体系建构应该遵循如下行动原则:

首先,尊重主体。课程建设必须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姿态,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关注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心理感受,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争鸣的时空,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由此为他们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搭建好舞台,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

其次,尊重差异。在课程实施中,需要尊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坚持以“学”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在学习”和“真学习”,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尊重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导、帮助和服务。在课程评价上,需要采用生成性、多元性、鼓励性和发展性评价等措施,体现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从而激励每个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再次,尊重规律。学校课程建设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课程建设规律,尊重学科或领域的特点与规律,体现社会、文化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与未来趋势,遵循国家课程标准,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做好课程整合和二度开发,切实解决课改推进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边实施、边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尊重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课程必须与相应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课程的难度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相匹配。开发的选修课程必须与学生的兴趣特长相对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增强自信,由此激发其兴趣、培养其志趣,逐步培养学生未来发展的志向和能力。

二、“尊重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理路

“尊重教育”校本课程结构图谱及分析。学校将学生发展的“三大”核心素养领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有机整合到学校课程的育人目标之中,根据“尊重教育”的四个向度提炼出学生发展的素养结构,每个向度都从两个方面予以描述。以素养结构为导向,将相关课程予以匹配和开发,并在每一个向度上将课程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等板块。将学校所有课程进行梳理和分析,逐一配置到对应的板块之中。最终形成“一元目标、二重素养、三种类型、四个向度”的“一二三四”课程结构。以上述结构为依据,对学校课程进行通盘开发和调整,最终形成学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基于此,确立如下课程图谱(图1):

“一元目标”:学校在各个领域的育人追求集中表现为一元的育人目标,即培养‘尊道敬学、立己达人’的阳光少年。“二重素养”:用以描述“尊重教育”的每个向度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它涵盖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是对“尊重教育”育人目标的具体化描述:尊重自我——勤学自爱的素养、健康自信的素养;尊重他人——沟通交往的素养、同情理解的素养;尊重自然——科学知识的素养、技术应用的素养;尊重社会——人文艺术的素养、社会伦理的素养。“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课程不是从课程管理上进行的划分,而是从课程育人功能和课程实施的角度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通盘设计,在“尊重教育”的每个向度上都进行对应的课程设计,形成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个性化课程。“四个向度”:用以描述“尊重教育”的具体内容,即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和尊重社会。不同向度间的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对接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它们间既有主要对应关系,也有交叉关系。同一向度中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个性化课程间,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对接同样如此。

“尊重教育”校本课程类型及其实施。在保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以及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确定整体课程安排。制定学期学科课程纲要,科学开展课程整合,并且按照“低难度、缓坡度、慢速度、勤反馈、个性化、多鼓励”的策略开展课程实施工作,由此提升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施效益,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基础型课程体现国家教育意志和课改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属于必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公共性和基础性的科学文化素养,涵盖绝大多数国家课程和少部分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公共必修部分,是落实“尊重教育”办学理念的最基本课程形态。在基础型课程校本化、生本化实施过程中,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改教”课改理念,给足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合作互助、交流提高的时间,真正实现“教”向“学”的转型升级。拓展型课程是在学校层面上对基础型课程的拓展、延伸、具体化与实践化,是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学校育人目标,在学科课程范围内对相关课程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进行调整和拓展,以升级学科课程的教育价值与育人功能,此外涵盖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和部分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公共必修部分,但部分内容属于选修,是实现“尊重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必修类课程主要体现为学科实践活动设计和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设计;可选修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科认知基础而设置的差异性课程。拓展型课程中部分学科加深或拓宽的内容,学生可以依据自己不同学科的基础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学习。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到社会资源单位进行自主学习,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后将自己学习的成果上传管理平台,由教师对其选学情况做出评价。教师通过尊重差异,落实分层分类施教措施,由此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确保课程实施效果。个性化课程是基于学生学习兴趣而开发的校本化课程,属于选修课程。每学年教师申报开发的个性化课程,编写课程纲要,在学校课程委员会审定通过后,组织课程开发,并为新学年开学做好准备。在学生选择基础上,学校以学习班为单位,采用“走班上课”方式,组织课程的实施工作。

“尊重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课程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能动性基础上。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能否在主动、自主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是课程有效实施的标志。第一,对具有弹性学时的学科课程,学校优化课程的时空管理,重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二,传统文化课程包括北京市地方课程和丰台区地方课程,一至八年级每周安排1 学时,小学国学经典诵读与市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相结合,利用地方课程时间实施,市级地方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与道德与法治课整合实施,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小学在一、二、三年级开设英语绘本、舞蹈(含体育舞蹈)、航模等课程,每周安排1 学时,中学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开设北斗启航、STEM及其他选修课程,每周安排2 学时(不包括安排在课后一小时时间内学习的社团课程课时)。第三,根据目前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现对北京市的有关专题教育课程,依据内容相近原则分别与相关学科和综合实践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毒品预防、预防艾滋病专题、礼仪教育、安全自救互救教育、健康教育等专题教育课程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或生活德育课程进行整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与小学科学、初中地理、生物学科进行整合,其他学科做好渗透教育工作,同时开发九年一贯的德育一体化课程——尊重进阶课程,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有效融合。第四,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开好小学体育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第五,整合少先队教育和主题班队会课程,并采取实践育人的方式,在规定的地方课程学时中,统筹落实少先队教育每周1 学时的要求。第六,初中的课后作业严格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同时倡导布置实践性、探究性和体育锻炼等多样化的作业,积极推进学生自主作业改革。

猜你喜欢

学时校本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