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省级精准教学实验项目的校本实践

2020-04-21□林

中小学校长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研组教研精准

□林 艳

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归宿都应指向人的发展,即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只有教师的优先发展才会有学生更好的发展。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可见,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教师队伍的品质决定着学校的高度,发展学校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教师,教师承担着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获得持续、快速的成长。因此,搭建教师成长的平台,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环山小学作为浙江省百年名校、省城镇示范性小学、玉环市唯一市属实验小学,一直追求高品质的课堂教学,教学质量始终稳中有升。高品质的课堂教学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为此做出的努力从未停歇,逐渐在实践中提出打造一支“善思、善教、善写、善言、善研”的“五善”教师队伍。然而,学校青年教师占比大,传统的“师徒结对”教师培养模式固然有效,但受客观因素影响,很难在短时期内培养出一批优秀教师。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为青年教师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专业成长新路径,以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使其早日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成为当下学校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找准项目,建章立制,开启教研新模式

2017 年12 月,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精准教学实验项目首批试点学校。结合学校教师发展现状,我们从省教育厅教研室给出的五大研究目标中选取“研究教师基于大数据的实证性教研模式”作为学校精准教学实验项目的研究方向,积极申报子课题“基于大数据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并以此为载体,让网络技术与教师日常教学亲密接触、深度融合,从而开启全新的探索实践之旅。

(一)组建一支团队

凡事预则立。为使项目更好地落地实施,学校专门组建校金字塔型精准教学项目研究团队,并分为决策组、执行组和实施者。各梯队成员分工明确,推进有序。校长室为项目决策组,校长为项目领衔人,带领校级班子成员共同研究,把握项目推进进程及方向。学校教研组长及名优教师负责项目的开展、实施与反思。实施组由校新苗期青年教师共同体、茁壮期教师工作坊、名优教师及试点班种子教师组成。具体如下:

一是决策组。校长把握项目整体推进的进度和方向,与教学业务校长一起负责种子教师团队建设和业务指导,后勤校长保证项目资金和设备及时到位。

二是执行组。执行组团队由各学科教研组长及名优教师团队组成,具体负责各学科精准教学项目的开展、实施及反思。

三是实施组。2017 学年,学校根据教师教龄及所取得的教学业务成绩,分层成立了各类学习共同体,如新苗期青年教师共同体、茁壮期教师工作坊等。各类学习共同体教师领衔实施,成为精准教学项目实施的先行者。

决策组负责项目发展的顶层设计、活动管理、评价机制的改进等;教研组和学习共同体共同负责项目在本学科内的应用推广,通过教研组长和名优教师引领示范,让更多的教师参与项目。目前学校10 个班级加入精准教研试点,试点教师达50 余人,其中种子教师30 余人,涉及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和美术等。

(二)明确三项规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以“由点到面、纵横结合”为指导思想,明确三项规定,即以“1+1+1”为推进策略,积极打造环山样本的智慧课堂。前一个“1”指“深耕一种理念”,即“技术进课堂需‘在游泳中学游泳’”;后一个“1”指“推出一项规定”,即“新苗期、茁壮期、名优教师领衔使用”;第3 个“1”指“完成一次考核”,即在技术应用普及上,通过一学期的尝试,在学期末对全校正式在编教师进行“互动课堂”操作考核,并与学校教师年度考核挂钩。

2018 年7 月1 日,学校分年级段对全校在职在编教师进行“互动课堂”操作考核,通过手机端移动讲台完成拍摄视频等12 项内容,利用电脑端互动课堂完成批注等13 项操作内容,为新学年更好地推进精准教学实验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从部分种子教师的培养到全校教师的推开使用,学校实现了由点到面(由部分教师到教师群体)、纵横结合(年级段和教研组)、各学科推进网络技术进课堂的愿景。

(三)建设智慧课堂环境

如果说团队组建是前提,制度出台是关键,那么智慧课堂环境的建设则是硬件保障。2017 年,学校引入“智慧教育互动课堂”项目,以期实现“智慧教师培养计划”,希望利用智慧系统,能在传统课堂录像的基础上加入“人工智能评分”“智能标记”“人工标记评价”等三大功能。2018 年,学校继续添置20 套大屏幕交互式一体机,2 套交互式电子白板,2套移动终端;购入10 套IRS 即时反馈系统,1 套AI 苏格拉底教师行为数据分析系统,可供10 个教室同时使用,投入资金达80 多万元。截至目前,所有班级及功能教室配备大屏幕交互式一体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200 台移动终端,10 间智慧教室,为精准教学项目推进提供软硬件保障。

学校将技术深度融合的课堂(智慧课堂)分为4 个层级。第一层级是白板系统+手机APP;第二层级是白板系统+反馈器;第三层级是白板系统+反馈器+小组平板;第四层级是白板系统+电子书包。

二、立足课堂,借助技术,深耕教研新模式

(一)厘清关系,探寻教研路径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我们认为,精准教学与精准教研两者之间互为关联,彼此影响。实现两者互为关系、互为影响的纽带是教学预设。精准教研通过相对科学的教学预设达到更好地实施精准教学的目标。可见,精准教研是精准教学的前提保证,只有教学研讨达到精准水平,教学预设方能精准趋向各方要求,教学之精准方能有效实现。同时,精准教学也为精准教研提供了教学范例与样本,为后期研讨提供、积累可供借鉴的鲜活案例,三者关系见图1。

通过图1,我们可直观地发现精准教研需通过教学预设来传递其效度,精准教学需通过教学预设的课堂有效实施来达成。要让教学预设有效实施,这中间起关键作用的是课堂的引领者——教师。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让静态的预设走向动态的生成,最终抵达精准教学的关键要素。于是,我们想到,在各教研组开展活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一并考虑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充分理解、厘清上述各层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推出并形成了精准教研一般模式(见图2)。

(二)个人预设,为技术设计教学

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被教师们普遍接受。在预设教案时,各备课组、教研组思考最多的是“在教学的哪些环节可以使用技术?”“只要能使用技术的教学环节均要用上”。“最大限度地将技术用起来”成为每位教师备课时首要思考的问题。随机挑人、智能抢答、讯飞声递、计时器、放大镜、遮幕、平板推送、拍照上传等技术纷纷进入课堂,很多技术的应用的确让教师们眼前为之一亮。如拍照上传,让学生作业反馈更及时,教师点评更精准,学生观摩更鲜明;平板推送,实现了个别化分层次教学;利用柱状图,精准把握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让教学更富有针对性。实践表明,上述技术的使用深受大家喜欢,“为技术设计教学”成为特殊时期的一种风尚。

(三)教研组介入,为教学选择技术

当技术频繁进入课堂、使用越来越娴熟之时,各教研组发现“技术进课堂不能为使用而使用”,同时也理性地认识到,教研教学不能频繁使用技术,技术进课堂的理想境界应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弥补、助力与促成,才能走向智慧课堂的架构。因此,校决策组分析项目实施情况,达成共识:在精准教研助力精准教学的路上,行稳方能致远。

学校召集教研组、备课组、名优教师及试点班全体教师会议,以某教育科技的“四大功能”“十八般武艺”为例进行反思、梳理和总结,发现其进课堂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知识可视化,同步差异化”两大功能被教师们普遍赞誉,一致认为这些技术正好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生本高交互”“教学智连环”两大功能中“挑人”等要慎用,在使用的时间和环节上都要经过仔细考虑,不可让其泛滥于课堂。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过于频繁,会引起学生“审美疲劳”,达不到其应有的激发作用;二是过于随机,会缺失教学针对性,不利于中小学生发展。于是,各教研组充分利用两次“给出建议”环节,通过反复比对,结合一节课的起承转合,建议执教者将技术真正用于重点凸显、难点突破中,依据课堂节奏大胆删减、添加,为教学选择适切的技术助力课堂质量的提升。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研讨,教师们渐渐走出技术使用之泥淖,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的画面在各类教研活动中频频出现。

三、分析数据,多层面反思,提升教师执教力

如果说教研组的日常研讨是否精准,其效度体现在环节的设计及执教老师身上的话,那么在精准教研助力精准教学的路上,教师就是推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充分利用技术收集数据,如教师的有效提问、课堂中生本理念的实行程度、师生互动关联性的互动数据、课堂成分组成的结构数据等。通过技术的可视化模块分层敦促教师个体在教研路上自觉成长:

(一)基于数据的新手教师专题式反思

在“智慧教室互动课堂”里,通过云端整合的支持系统,自动记录教学过程,生成系列数据,如活动历程、诊断报告、人工智能评分等。智慧课堂报告让教学研讨更富针对性。备课组在研磨课过程中,通过对报告的分析,分析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数据,包括有效互动数据、工具使用数据、方法应用数据、提问标记数据、回应标记数据等提供教师自学机会,达到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对于5年内的新手教师,学校教研团队围绕“让技术更好地服务教学”这一专题,结合课堂教学,帮助其解读分析报告上的系列数据,助其调整教学设计,精进教学。

学校组织磨课团队通过采集到的报告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活动,删繁就简助力教学。我们发现只有为教学选择适切的技术,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传统好课堂向现代好课堂的转型升级。

(二)基于数据的骨干教师成长型反思

对于成长中的骨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跟随校专家团队为新手教师分析数据、调整教学、改变教学行为之外,我们更多地放手,让其通过云平台产生的报告进行自主分析、自我反思,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努力创造生动、互动、主动的“课堂教学展现力”。

2019 年5 月,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潘娜在参加“2019 第四届两岸智慧好课堂邀请赛”时,执教经典文言《伯牙绝弦》获得广泛好评。在备赛过程中,为更精准地聚焦文言文朗读之难点,她采用IRS 即时反馈系统进行操作,实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持有一个IRS 即时反馈器,根据预习情况选择最难读的句子。根据第一次试教和正式比赛现场产生的柱状图,她发现不同班级学生所选的难读句子皆不相同。第一次试教,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第二句最难读,而在正式比赛课上,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第五句最难读。分析数次上课的“皆不相同”,潘老师认为其中有一种真实的差异存在。这种差异正是学生自身的文言知识储备、预习水平的差异,才导致个体与个体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异。教学,就应该尊重这种差异的存在,灵活调整预设,顺势而为,顺学而导。课堂上,潘老师根据柱状图迅速锁定最难读句子,突破文言文朗读难点,有效避开了经验式的想当然指导或是面面俱到的低效指导,这正是智慧教学深具价值的地方。

(三)数据比对中教研组团队型反思

我们认为,评价一节好课,不是看教师讲得多精彩,而是看教师引导得是否精彩,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是否有双方思维的碰撞与智慧的生成,体现出精确、精致、精进。学校所采用的云平台听评课与传统录播视频不同之处在于,系统不仅提供课堂视频再现课堂教学行为,平台还能标记出教师在某个时间点使用了什么工具、用了多长时间。在课堂影片中,教师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一览无遗,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引导均能通过清晰回放看到。这样的功能不仅为同伴之间的评课议课带来极大便利,更给教研组团队的集体反思性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学校利用每周一次精准教学集体研讨时间,特别是对采集到的课堂影片进行数据的前后比对,在比较中再进行人工的评课议课,采集到的数据只有和实际教学效果相结合,才能判断出一节课的优劣好差。我们针对潘娜老师前后两次执教《伯牙绝弦》采集的报告进行集体研讨时,发现虽然试教时科技得分和教法得分均高于正式比赛,但从实际课堂产生的效果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度学习明显,课堂增量亦明显,效度也明显高于试教。因此,校教研团队再次达成共识:技术助力课堂走向精准的有效性,教学设计和教师行为成为最关键因素。在教学研讨的过程中,基于课型、基于文体、基于学生起点选择适切的技术,课堂上基于动态生成顺学引导才是硬道理。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助力下的精准教研,教师们的认识越来越到位,反思越来越深刻,无论在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引导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在与实验项目携手走来的日子里,教师们乘上了专业成长的新“高铁”,实现了专业发展的加速跑。

猜你喜欢

教研组教研精准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