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国门”三次大扩容

2020-04-20侯莎莎

党员生活·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航站楼吞吐量旅客

侯莎莎

不久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这是北京第二个大型民用机场。而被誉为“第一国门”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在60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历了三次大扩容,见证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

1958年2月28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宣布,在北京东郊新建的一座现代化民航机场的主要工程已经完成,从3月1日起開始临时使用。所有原来在北京西郊和南苑机场起降的民航班机和包机,都要改在新机场起降。这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的现代化民用机场。

这个新建机场就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机场启用后,北京的航空旅客有了明显增加,货运吞吐量更是激增。

第一次扩容:

周总理亲定候机楼设计方针

首都国际机场刚刚建成时,仅有一座小型候机楼,称为机场南楼;原跑道长2500米,宽80米;指挥调度、通讯导航及灯光助航等设备,也是按当时的水平设置的。

1965年,机场进行了扩建,将跑道延长至3200米、增建了6个停机位。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机场的建筑容量和设施已不适应日益发展的国际民航和旅游事业的需要。为了加强国际交往,周总理亲自定下扩建机场计划,并明确指出,候机楼的设计方针是“经济、适用、朴素、明朗”。

机场扩建工程在1974年10月开工,于1980年启用。

新落成的候机楼,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比原候机楼大5倍,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为1500人次。

站在高处眺望这座候机楼,长方形的主楼与它北边的两座卫星楼和南边的车道连在一起,矗立在广阔的机坪上,宛似一只巨型银燕在展翅。

这座候机楼为什么建成卫星式的?首都国际机场修建指挥部负责同志介绍说:“这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体系。”由于飞机的变革、民航客运事业的迅速发展、旅客流量的激增,候机楼的规模越来越大,也带来了旅客步行距离过长的问题。为了缩短旅客步行距离,出现了卫星式候机楼。这种卫星式候机楼是在主楼外设几个卫星登机休息室,飞机围绕卫星厅呈放射形停放,主楼与卫星楼之间用明廊或地下廊道连接。这种布局便于建设为飞机服务的各种设施,也节约停机坪面积。“70年代以来,新建或改扩建的美国纽约纽瓦克机场、法国戴高乐机场、日本成田国际机场等,均采用了卫星式候机楼。”

第二次扩容:

T2拿下“鲁班”奖

1980年1月1日新航站楼启用后,又几经扩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870万人次。但到了1998年时,首都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突破了1700万人次,处于严重超负荷运转状态。首都国际机场当时利用只有7.8万平方米的候机楼及其附属设施,承担着国内外62家航空公司运营的每周2700个定期航班的保障工作。首都国际机场的设施与航空运输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尽快建设现代化的航站楼成为当务之急。1992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航站区扩建工程建设方案。

1995年10月26日,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动工。此次扩建被列为国家“九五”重点工程,其投资金额、建设规模、配套项目当时均堪称我国民航建设史之最。

其中,航站楼是整个扩建的核心工程。新航站楼建筑面积为32.7万平方米,大概相当于两个人民大会堂的面积;设计旅客年吞吐量为3500万人次,高峰小时吞吐量为1万人次,比首都国际机场之前的吞吐量多一倍,年飞机起降为19万架次。新候机楼共有36个登机口、49个登机桥、8个值机岛、168个值机柜台、17组行李提取转盘,安装了国内第一套行李自动分拣系统。停车楼建筑面积为16.7万平方米,可停放5000辆车。各项先进设备系统的运用,使北京首都机场步入了世界较先进机场的行列。

这座新航站楼就是2号航站楼(T2),而1980年启用的老航站楼被称为1号航站楼(T1)。

1999年11月1日,2号航站楼正式启用,之后很快就创造了日进出港飞机640个航班的亚洲纪录。

2号航站楼工程获得了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鲁班奖”。停车楼综合业务楼及东跑道整修改造等工程还获得北京市颁发的工程质量长城杯奖。

第三次扩容:

建成T3,跨入世界超大型机场行列

按照预计,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的容量到2005年才会饱和,然而由于过往旅客数量的迅猛增长,2号航站楼在2002年年底饱和,比预计时间提前了3年,这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2号航站楼的设计容量是到2005年达到旅客年吞吐量2700万人次。然而据统计,1999年首都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为1860万人次,2000年上升为2169万人次,2002年年底就达到2700万人次。

当时,首都国际机场全天的业务都十分繁忙,几乎没有高峰、低谷之分,为了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机场进一步扩建已迫在眉睫。一种方案是对旧航站楼进行改造;另一种方案是另建超大规模的新航站楼。

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首都机场的建设提出了高要求。从长远来看,首都机场另建新的航站楼势在必行,整个机场在当时的基础上向东或向北扩建在情理之中。

2002年11月,100多位专家受邀对机场扩建方案进行评估,最终提交了倾向于东扩的方案。

机场东扩方案包括新建一条跑道,并增加新航站楼等配套设施。扩建的终端设计能力为6000万至8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实际吞吐量超过这一数字时将考虑建第二机场。

2004年3月,机场第3次大规模扩建正式启动。2008年2月29日,T3航站楼和第三条跑道建成投入使用。

总面积98.6万平方米的T3航站楼,相当于T1和T2建筑面积总和的两倍,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单体航站楼,被称作“巨无霸”。从空中俯瞰,南北长2.9公里、东西翼展宽750多米的T3航站楼宏伟大气,宛若游龙。航站楼顶部是穹庐一样的屋顶钢网架,近300个三角形自然采光窗就像片片龙鳞,白天即使不开灯,航站楼内部依然十分明亮。

虽然T3航站楼体积较大,但进出港流程进行了优化设计,出发或到达的旅客,在航站楼内基本上只需要一次楼层间转换。

随着两次转场工作的圆满完成,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成为了当时亚太地区首个拥有3个航站楼、3条跑道、双塔台同时运行的机场,昂首跨入世界超大型机场行列。到当年4月底时,T3航站楼已承担起首都机场50%以上的业务量,日平均进出港航班600余架次,进出港旅客9万多人次。

2019年6月30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竣工。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北京成为继上海之后中国第二个“一市双场”的城市。

其实,首都国际机场的不断扩容,以及新机场的投建,折射出的正是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与世界交往的不断扩大。

摘自《决策探索》

猜你喜欢

航站楼吞吐量旅客
候车大厅的旅客
我是人
2017年3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6年10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6年11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朝鲜新航站楼亮相
定格
2014年1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金旅客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