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追问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2020-04-20张家娥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安塞腰鼓素养

张家娥

摘  要:课堂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追问,作为一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在课堂上广为运用。所谓“追问”,顾名思义就是有针对性地“二次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深入地去思考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预设问题,但并不能完全预设学生的回答,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关注学生言语中隐藏的信息,通过追问的形式促成更多的课堂生成。

关键词:激发思维;思考探索

特别是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时候,教师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以《安塞腰鼓》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课堂教学中追问的几点技巧:

一、在知识重点处追问——强化理解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高。因此,教师应在能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文本内容上见缝插针,有意识、有策略的进行追问,强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比如,在引导学生赏析《安塞腰鼓》一文中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时,学生回答出“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打鼓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回答很完美,教者不能将知识的渗透停止于此,还要有目的的追问:

师:“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一句中,为什么用“乱”字?“乱”常常是用来形容不美的、糟糕的,为什么用在这舞蹈中?

老师的追问会引起学生思考:这个“乱”字写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当然要说出作用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同学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老师进一步启发发问:这个“乱”字写出了打鼓人脚步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道:快、猛、有力。

师:快、猛、有力的脚步给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感觉,说明了打鼓人打得怎样呢?

生:写出了打腰鼓人的酣畅淋漓、奔放之美。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于用字传神的地方追问,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在练字上揣摩,不仅明白用字的传神之处,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再比如在引导学生赏析《安塞腰鼓》一文中的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时,学生找到文中第8自然段:“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学生说出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腰鼓奇伟磅礴、雷霆万钧的力量。教师不在此罢休,紧接着追问:“这三个句子的顺序可以调换一下吗?把最后一句放到前面来可以吗?”

老师的追问自然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能换吗?它们之间有什么顺序吗?很容易会发现:这三个句子的气势是越来越强烈的。人的情感是越来越强烈的,语句的句势势必顺应人的情感,只有句势的表达与人的情感完美合一才是和谐精美的。

二、在知识难点处追问——化难为易

教师有效的追问,可以幫助学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强化学生的思维,点拨学生的心智,进而使得难点化解,使课堂教学变得有趣而精彩。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很普遍,有句内的排比,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有句与句之间的排比,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有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如: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当学生找出分别找出这些不同的排比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之后,教师紧接着追问:“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一句出自杜甫《后出塞》,作者引用这句诗有何特点呢?学生读后抓住“落日”“大旗”“马鸣”“风萧萧”等词体会到“气势非凡”。

教师再追问:在古诗中这样的富有气势的诗句非常多,你能仿照这样的句式说一句吗?

学生1回答:使人想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2回答:使人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学生3回答:使人想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本来,对课文处诗句的引用学生是不好理解的。此处引用诗句的好处是什么?应该引用什么样的诗句?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通过换句的练习彻底弄清楚了。

追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课堂交互的效果和学习者主体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最终习得。

三、在思维发散处追问——渗透人文

著名教育家契柯夫说过:“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但应该学知识,更应该学做人,在教师的追问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学中,“好一个安塞腰鼓!” 是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似一声声呐喊,遍及文章的重要段落。“好”包含着什么?或者说作者想要歌颂什么?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情感,领会文章的主旨,无疑是课堂上难度系数最大的一个问题,教师在此出示链接了相关的资料,如:陕北黄土高原原貌、贫瘠的土地和作者的简介。学生悟出了:歌颂了陕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不屈和勃发向上的力量。但教师不能于此止步,可以继续追问:大家能从文中找出表现出西北汉子身上的“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不屈和勃发向上的力量”相应的语句吗?这时学生又会把眼光、把思想集中于那些表现西北汉子精神的句子上,更加深刻的感受陕北人奔放的热情、向上的力量,在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上有了抓手、有了深度。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不断内化的过程,深化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突破一个个教学重难点,教师科学地处理好何处提问、适时追问,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重点、化解难点、开启思维、得到启发。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明远. 有效追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J]. 山东教育,2017(z3):9-11.

猜你喜欢

安塞腰鼓素养
唐代的腰鼓这样演奏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安塞腰鼓的体育文化价值与传承发展探究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在黄土地上飞扬的安塞腰鼓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你好,腰鼓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激发兴趣,简化腰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