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教学案例
2020-04-20齐红义
齐红义
教材地位及作用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本册教材的第五单元。认识面积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开始。学生最先学习的是长度,现在我们开始学习面积。这是空间形式认识上“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在教学中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知识基础和认知经验,对于图形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因此教学中由线到面的切入符合学生的学习认识。通过课前预习评测,很多学生对什么是面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中将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学习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体验认知,让他们自己去遵从内心发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直观感知和操作作为基础,让孩子们多动手、互相讨论,研究发现问题,去讨论、去解决。
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待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故事之一
在进行新课导中,我让学生们来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座位完成涂色任务,最快涂完的获胜。
然后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知道“面”的概念。在这个涂色活动中,大家都争先恐后,特别积极。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这里所谓的大、小,指的是涂色城堡的面是有大有小的,导入“面”的概念,为认识面积打好基础。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故事二
多年的教学和不断的学习充电使我知道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才最直接,最有效的。要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就得让他们明白“物体表面”“封闭图形”“ 大小”等这几个词的意思,所以我设计了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例来认识面积,自己发现面积的特点。在他们有了丰富感性体验之后,让他们自己想出“面积”的含义。具体有以下几个环节:
1.说一说——什么是面?你在哪里见过面?你们都见过哪些物体的面?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物体表面”。
2.摸一摸——活动中让孩子们用手摸一摸身边物体的表面,例如:孩子们的脸、孩子们的手、教室里的黑板面、课桌、钢笔面等等,让孩子们多种感官去感受、去体验,使什么是“物体表面”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完整、清楚的印象。
3.画一画——从这么多的物体表面中,请学生画出自己比较喜欢的面。学生画出来的可能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不规则图形,然后通过讨论,得出:这些面都与物相连,称表面,每一个面都是一个封闭的图形,从而理解“表面”“封闭图形”的概念。
4.看一看——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物体的上面、正面、侧面都有面积。有平面和曲面,曲面也有面积,进一步完善学生对面含义的理解。
5.挪一挪——让孩子们拿出数学书,把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放、摆、挪,大家互相说说数学书封面面积的大小变没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书的封面是有大小的,面不讲轻重和长短。无论我们怎样摆放、挪动,它们面积的大小是不变的,这样就发展了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面”是什么,知道什么是面积,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随机板书课题)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故事三
通过课前自学,学生知道了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有观察比较法和重叠比较法。用小正方形做标准,间接比较法是个教学教学难点。所以我先出示两个(看不出哪个面积大,用重叠的方法也比较不出哪个面积大)面积差异不明显的长方形。教师提供三种小图形(○□△)请学生用这些图形来拼一拼、摆一摆,测量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和结论,选择什么图形,是怎样摆的。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说明自己的想法,可以用圆形作单位、可以用三角形作单位。组内探讨、同伴互助课堂效果很好。
为了及时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我练习的设计从利用面积概念正确判断——比较面积大小——拓展练习,逐层加深。教师点拨,检测延伸的学习过程,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反馈检测,拓展延伸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一位教师的课后点评中,她是这样说的:“认识面积”的环节结合着具体情境,让孩子在生动的问题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并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在这堂课上完之后,听课老师议论最多的是:“原来我们的学生也这么聪明”。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设计好教学内容,让学生時不时地“跳一跳摘桃子”,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这节课我觉得让孩子们体会到“认识面积”是自然而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