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思想研究
2020-04-20池志娇
池志娇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这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2-10-3
乡村振兴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关于乡村振兴思想在中国继承和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和领航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正确方针、行动指南。
1 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农业是人们进行其他活动的基础,要重视农业生产和农业的基础地位。马克思强调,粮食生产是农业基础,对农村振兴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国历代领导人立足中国国情,紧跟形势变化,不断继承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及恩格斯有关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非常重视农业问题,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重要论述。邓小平在科学总结中国农村和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重视发展农业”的重要思路。江泽民曾明确指出,“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性问题,在当时新的形势下,他还提出了“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的战略思想,强调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高质高效农业。胡锦涛强调,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研究并制定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要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科技突飞猛进、国防不断壮大,国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气象,综合国力已提升至世界前列。习近平立足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继承和发展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有关乡村振兴发展思想,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乡村振兴在本质上是乡村的全面建设和发展问题[1]。
2 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国上下戮力同心、艰苦奋斗,国家经济和社会等各项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农村经济步入快车道、实现加速发展,取得了历史巨变。但是,随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因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
2.1 “三农”问题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进行转移,导致乡村劳动力日益减少。我国农业本身存在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失衡、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加之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用地,导致我国粮食产量下降。我国农业结构失衡,种植的农产品单一,创新性不足,加之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最终导致农产品利润不高。农村产业落后,大部分农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只剩下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及一些病弱者,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村普遍存在文化活动比较单一、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及思想观念相对陈旧落后等现象。
2.2 城乡发展不平衡,差距进一步扩大
一直以来,政府对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力度和比例较大,但对乡村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等投入较少,主要表现如下: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较为缓慢,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匮乏,居民生活条件较为贫困,思想文化水平较为落后。相对城市来说,农村教学设施设备、师资队伍力量较差。城市和农村居民在享受医疗资源、社会保障、民生福祉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并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解决城乡差距问题是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势在必行。
3 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的科学内涵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精神要义。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重点是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创造宜居环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在繼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重点是开展综合有效治理,营造良好安全环境;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重点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新时代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科技、人才、文化和生态等在内的全面振兴,是紧密结合中国农村建设,积极将“三农”工作有效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度体现。我们要立足时代要求和社会实际,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切实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步伐,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 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的科学实践
4.1 统筹兼顾,走城镇和乡村互促互进、共生共存之路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镇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绝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是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实问题,推进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区域共同繁荣的景象。
4.2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坚持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的制度,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根本性地位,坚持稳定和发展土地承包关系,不断巩固农村各项制度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承包权主体同经营主体发生分离,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农民家庭越来越多,我国的农业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个变化对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明确了一些新要求。因此,党中央决定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为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3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民以食为天。对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来说,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关系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要把农业现代化搞好、搞强、搞坚实,大力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守住耕地底线,通过中国人自己的努力来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基于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我们要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坚持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谐兴农,稳步加快构建我国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3]。
4.4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小时候的农村老家,门前的那条母亲河,水质清澈,游鱼细石,山明水秀。随着岁月的流淌、经济的发展,母亲河的水已经浑浊不堪,山上的青松已不知所踪。围湖造田、过度捕捞放牧、大施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地和水质污染严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迅速行动起来,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用实际行动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以绿色引领乡村振兴,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让农民成为绿色空间的守护者,并因此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4]。
4.5 传承、创新农耕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我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其中农耕文明绚丽多彩,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大道自然、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等。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我国优秀的乡土文化。乡村振兴,要形成文明的乡风、和谐的家风、朴实的民风,展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新面貌、新成果。我们要大力弘扬和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农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4.6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有效保障,因此要加强乡村治理,让农村生活环境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要高度重视农村党的建设工作,配齐配强党组织负责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展,有序地开展农村工作。人无德不立,要加强乡村人员的道德建设,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友爱和善、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深入推进乡村平安建设,让老百姓的生活具有安全感、幸福感。
4.7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精准脱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因为没有农村贫困人口的深度脱贫和家庭富裕,就无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精准施策、务求实干,不能将脱贫工作浮于表面和形式,要做到真脱贫、脱真贫。加强对贫困人口的产业和就业扶持,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教育和引导他们要努力奋斗,用辛勤的汗水实现致富[5]。
5 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的意义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要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和谐的现实问题。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全面展开。要全面统筹并推进农村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农业转型,营造优良村容,提升村民素质,使我国农村建设成为集文明乡风、发达产业、安定有序、宜居环境及富裕生活等于一体的美好物质和精神家园,让我国农业成为极具魅力和吸引力、前景美好的产业,让我国农民安居乐业、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6]。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实现乡村振兴是空前的伟大创举,在国际上没有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作法,因此,要按照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来办事、去推进。
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也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可供借鉴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我国干好了乡村振兴宏伟事业,这些实验本身就是对全球的重大贡献,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战略性作用。
五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定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成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立足实际,最大限度地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3]于思文.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4]刘非,吴承强.新时代语境下乡村振兴战略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46-52.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1).
[6]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8-06-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