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
2020-04-20黄绍荣
黄绍荣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不能仅向学生传输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此,本文即是从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自主探究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生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空间空间想象能力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进行论述,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数学老师虽然可以熟练教授数学知识,而学生也能较为迅速地听懂老师的讲解,然而在学生单独做题时,他们常常会出现手足无措的状况。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思维。加之,学生缺乏数学解题的自主性,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实现高效解题和科学解题。对此,笔者认为数学老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小学数学老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法,让学生之间各司其职,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并树立集体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增强与人协作能力,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理解、消化和吸收能力,从而获得良好合作化教学效果。本段从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进行解析。
例如,在讲授“复式统计表”这部分知识时,数学老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展开。第一步,划分小组。老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第二步,创设问题。老师创设如下实践化的小组合作问题。问题如下:你们每个小组分别调查20个人的生活习惯,统计一下分别习惯在早上刷牙、晚上刷牙、饭前洗手、便后洗手的人数有多少,具体的调查人员自主选择,但是注意:所有人的调查对象不能重合。第三步,开展实践。为了提升学生实践调查效果,老师需要适时地融入到相应的小组调查中,并对学生的数学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正确掌握和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最后,展示成果。收集各小组的统计数据后,老师进行班级展示,并引导学生互提意见和建议,共同进步和提高。小学数学老师运用合作教学法授课,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升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效果。
二、自主探究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并适时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从而让学生更具有方向性地思考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在讲授“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先提出如下的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1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在学生得出答案之后,老师再让学生分别按照8只鸡,0只兔;7只鸡,1只兔;6只鸡;2只兔......的顺序分别计算出不同情况下脚的数量,然后仔细看看其中有什么规律性,并且能否找到以上数学题目的简便算法。在学生分别计算不同情况下脚的数量之后,老师要先核对一下同学们的答案,避免学生因为该步骤计算出错而对后续的逻辑推理造成影响。在学生自主探究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逻辑规律时,老师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路在练习本上进行记录。这样老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们的解题思路,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生自主探究结束之后,老师要对学生们的不同思路和算法进行汇总和归类,然后带领班级学生共同讨论,最后寻找到最终的正确答案。
三、生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老师可以运用实践的方式,开展几何知识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可观可感的实践,构建与抽象几何知识的连接,在降低学生数学学习坡度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几何空间想象力,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观察物体(二)”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在课下准备足量与课本中相同的不规则形物体作为教具,但是老师先不要提前展示出来,而是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图片内容在脑海中进行空间思维构造。比如,课本中的“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这部分内容,老师先让学生思考和连线,针对于思维较为混乱的学生,老师则可以通过同版教具启发学生构造空间思维,让学生明白从前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的几何空间构造方法。然后老师继续让学生跟着课本“做一做”进行巩固练习,但是这次不再让学生“连一连”,而是根据图形,自己想象其在不同角度下的投影形状,并将其绘制在练习本上。对于空间构造观念较差的学生,老师则分别发放同形教具辅助学生思考。
总而言之,在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老师应注重创设与学生认知最为接近的教学模式,并适时地创设具有趣味性、自主性以及生活性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数学问题的思考中、实践中、分析中,提升他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群英.培养核心素养,構建优质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20(03):103.
[2]龚卫权.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