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2020-04-20胡印斌
胡印斌
早几年前,有一位朋友写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我为什么不用智能手机”云云。文章写得很好,很有风骨,也不乏认真。今天的人们看了这个题目可能会笑出来,可在当时,朋友显然很认真,不然,那么长的一篇文章,怎样才能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呢,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移动互联网覆盖一切、5G、4K迅猛发展的语境下,只有升级迭代,只有网瘾大小,再也没有人能够离开智能手机,再也不存在“拒绝”“我为什么不”之类的僵硬姿势了。
互联网把每个人的生活打通并串了起来,由此及彼,由白及黑,由表及里,你别无选择、也无处可逃。网络成了庸常生活的标配,成了新时代的空气和水。
不要说原本就属于知识精英的你,需要从网络上获悉知识和信息,需要找到新的消遣方式,就连我们身后的老头老太太们,也有了专门的老年版智能手机。刷抖音、搞网购、视频通话成了生活日常。
互联网无孔不入,代价则是我们都不再拥有自己的专注。网上的世界如此精彩、丰富,而算法又完全投你所好,一声“小度小度”,想看什么就来什么了,想玩什么就有什么了,唯恐粘性不够,唯恐你还有一个人独自发呆的时间。
这样的场景估计很多人都不陌生。双休日早晨,你想着应该捧一杯茶,读一本书,看阳光打在书桌前面,静谧而温暖。
这样的场景亘古就有,像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描述的那样,“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读书人的理想传承已有数千年了,每一个沉湎于思想的人都会内心充实而满足。然而,如今的你,却不免一会儿一会儿去查看手机,推送信息、朋友圈,乃至插了标签的网络小说、昨天还在追的网剧,等等,都会让你或者果断或者不舍地弃书。书籍,成了自拍时的“文化背景”。
尽管卡尔维诺说:“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可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离这个天堂渐行渐远,我们已经很难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了。作家莫言讲述的,钻进草垛里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一本《青春之歌》,那样的兴奋,那样的激动,只能是一种古典做派了。
你的注意力哪里去了?你为什么不能专注?网络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当然是一个原因。不仅是你,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被拉扯了进来。要么消遣娱乐,要么复制粘贴;要么装模作样,要么颓废懒散。有人说,这是网络消遣的后遗症。但同时,真正让人焦虑的,其实是思想的浅尝辄止,乃至兴趣的涣散无序,这才是当下网络普及引起的最大后果。就是在这样的“粘性”中,一个个鲜活的人正在抽离。
民众的生活状态一旦单一化了,或者干脆就是集体性沉迷于一种消遣方式,显然是有问题的。由此产生的肤浅、固执乃至僵硬,会导致消解一个民族的形象。
你不再有闲暇,也不再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点滴之美,甚至你的触觉也会越来越迟钝,只剩下连续性的追逐与沉迷。这样的追逐与沉迷并非专注,更不会产生灵光一现的智慧闪光,有的只是急切与焦灼,愤怒与疲累,以及万事不关心的自己。
有人说,长此以往,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这种情形属于“心智殘疾”,或者干脆说,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你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