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话舍得

2020-04-20王赤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情小说教材

王赤

【摘要】  舍中有得,得中有舍,我们可以尽享舍得之间带来的成功与快乐,舍得之间,彰显和谐之美。都说“懂得人生、懂得生活的人,懂得‘舍得”。而笔者想说懂得教育、懂得课堂教学的人,又何尝不是懂得“舍得”呢?在此,也来话“舍得”。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舍得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9-039-01

在新课程标准下,要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就需要我们学会教材的取舍与课堂的取舍。

新课标语文教材分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而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必修与选修课程都指向这一目标。必修课程内容是必须完成不可的,但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比起来,选修课程的学习应当更加开放思路,发展个性,因此选修课程内容的选取与教学方式都可以使多样的。个人认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这两本选修教材是非选不可的。介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能够让我们和古代优秀的诗文名作、名家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我们既感到有浓厚的兴味,又有探胜取宝的眼光和方法,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中国古代名家、名作之林,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使思想情操、鉴赏能力和语言素养大大提高。

此外,选《中国小说欣赏》中的课文,用《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八个方面来进行教学,做到二者兼顾,也顺应高考的趋势。而对于《语言文字运用》则在高三进行第一轮复习的时候,与“语言文字运用”专题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其它选修教材可根据学情、班情、校情选择性的进行学习交流。另外,根据学情,我们尝试了校本教程的研发,2019年上学期,《文化涵养生命经典浸润心灵》的试用本已经刊印,包括古文卷、诗歌卷、日积月累、题型训练四大板块,同学们通过积累、训练、思考、感悟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之,通过合理选取各课程,为同学们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布莱克说:可以从一粒沙子里,看一个一个广阔的世界。也许从一瓢饮中,也能参悟弱水三千。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需要我们更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事实上,只有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合理取舍才能真正做到课堂的真实有效。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在对教材、学情有了充分的把握之后,围绕“一个中心”,即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设计课堂。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要给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把课堂交给学生。

以必修三中的一篇小说《老人与海》为例,(学生可能对小说三要素已经烂熟于心,但这三要素之间有何联系,这三要素对主题的揭示、升华有何作用呢?如果弄清楚了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小说阅读的能力应该会有所提升。)

围绕“分析小说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与小说主题的关系并对课文内容进行相关鉴赏与评价。”这个主话题授课。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学情,再设置若干子问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题。(2)你是从哪几个方面判断出《老人与海》的主题的(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揭示、彰显主题甚至深化主题)。(3)按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的顺序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注意点拨、引导或追问。

部分追问问题:故事情节上:为什么最后要安排鲨鱼吃掉大马林鱼?人物塑造上: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年老的渔夫而不是年轻的渔夫?环境描写上:为什么要让主人公置身于大海这样的一个环境?

(4)表现同一个主题(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你有没有更好的情节设计、人物塑造或环境描写?

整堂课下来,有25位同学回答了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讲话的时间为7分钟。

这个教学实例同时还体现了对于教学内容的取舍,在一个主话题“主题”的引领下使得许多目标能自然生成。

再以必修二第四单元演讲辞《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例。在备课之前,首先思考三个问题。

1.这堂课我要将学生带向哪里?(课程标准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

2.这堂课我将怎样把学生带向那里?(教学路径是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教学过程、环节如何设计?)

3.如何确认这堂课我已将学生带到那里?(学生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教学效果如何巩固、检测和确认?)

而本堂课只设计两个目标:(1)了解演讲词思路清晰,中心明确,观点鲜明,有针对性、鼓动性的特点。(2)通过领会蔡元培的办学宗旨和对待学生的良苦用心,启发明白为学与做人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心。

路径与方法:问题导入和文本探究两部分。

问题导入:1.这个单元我们学习演讲辞,生活当中有没有听过演讲?2.在什么地方听过誰的演讲?3.这些演讲辞都有什么共性或特点?4.本课体现了演讲辞的哪些特点?如何体现的?

文本探究:文本探究是针对教学目标二而设计的,设计问题:1.蔡元培先生是怎样的一个大学校长?

课外延伸:1.温家宝(2010年6月25日,看望浙大师生,座谈会:要做事不要做官要大胆求知,务求实学,不骛虚声、不求虚名)、习近平(2014年5月4日,在五四青年节这个属于青春的节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等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给你带来怎样的触动?

最后一个环节:收获心得。从演讲辞中学到了什么?

通过这两个课例,会发现我们课堂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在一个主问题下设置若干子问题,层层剥茧,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课一得”,而这“一得”的“一”应该是指通过“一个问题”的探讨而达到对“一个系统”的知识点的掌握及运用。

内容简约,形式简洁,繁华落尽见真纯,舍即是最大得,教学本来就是一场修行,让我们在舍得之间循学生天性而教,尽享璀璨!

猜你喜欢

学情小说教材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教材精读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倾斜(小说)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