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途径

2020-04-20宋春明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课程思政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一种近年新出现的教学理念,它提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各门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其中外语专业课程亦不能例外。因此,外语教师应当认识到在专业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积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努力寻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同形成合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外语教学;法语专业

引言

“课程思政”对外语专业教师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究其原因,主要是受高校内部分割运作模式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均将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视为一项专业性意识形态工作,划归给相关院系和部门进行操作,而其他专业院系只承担各自的专业课教学任务。目前,一个专业中的大多数课时都用于专业知识的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程”)的种类与课时近年来虽有所增加,但总体比例仍占少数。可如果盲目地增加思政课程的门数或课时又会致使专业课时缩减,影响专业教育质量。“课程思政”理念的出现正好能够破除这种困境。

“课程思政”并不是一种新类型的思政课程,它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功用,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且“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外语教师们必须意识到思政教育工作不仅是思政课程的任务与责任,教师们不能在该工作中独善其身,不能只顾教授专业知识而不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道德品质。作为外语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与挖掘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当中,努力思考与思政课程协同合作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1外语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在众多专业中,外语专业尤其需要加强思政教育工作。

首先,外语学习与外国文化学习紧密相关。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了解到目的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与文化艺术,但与此同时也难免接触到该国所推行的政治体制及其宣扬的意识形态与宗教思想。刚走入大学的学生心智还未彻底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在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一些错误与片面的观念容易趁虚而入。偏偏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喜欢举着“民主自由”的旗帜,长期使用强势与多样的宣传手段冲击我国青年的价值观,动摇其社会主义信念。另外,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弱化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年轻人较少甚至不再通过传统的媒体渠道获取信息,如今新媒体领域仍有许多监管漏洞,资讯质量良莠不齐,往往成为传播上述不良信息的土壤。其实,只要对西方社会稍有了解,就不难知道他们也存在着“自由悖论”问题。西方媒体普遍被资本控制,报纸和电视台掌握在少数财团手里,它们的报导从来都不是完全公允与真实的。文汇报高级记者郑若麟就曾指出:“西方媒体报道的中国,总体上是一个不完整的、带有很多片面和缺陷的一个中国。从西方媒体认识到的中国,和现实中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其次,经过中国人民的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背景下,外语专业的发展应该与国家发展一脉相承,人才培养与定位应该与国家发展势头保持一致。当今中国的外语专业不能仅满足于培养“会说外语的人才”,而应培养“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既具备过硬的外语专业水准又有优良的综合素质,既有中国情怀又具国际视野,既能胜任自身所处领域的工作又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复合型、国际化、创新型人才。”这意味着除了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以外,新一代外语专业的大学生还必须拥有深厚的爱国情操,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坚定对我国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并拥有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培养这类人才是新时代赋予外语专业的新使命。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外语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可谓势在必行。外语教师必须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外语课程发挥出“隐性思政”的作用。

2法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途径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挖掘不同学科及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构建全人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从而真正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 全面提升立德树人实效。”在此我们以法语专业为例,从课程教学出发,分析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并如何将其融入课程教学。

2.1在歷史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

相比起其他外语专业,法语专业拥有开展思政教育的“先天优势”,这得益于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拥有的法国勤工俭学的经历。

1919年至1920年间,受到五四运动和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约2000名中国青年学子怀着救亡图存的理想,乘坐渡轮前往法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或工作或读书或边工边读。在法期间,他们当中一部分人深刻体会到了资本家对劳工的无情剥削,逐渐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其中就包括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陈毅等新中国的缔造者。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使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发生了转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大局观,对宏大叙事表现出淡漠情绪,对国家发展关心不足,没有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有着紧密联系。他们的学习目标通常也不明确,没有远大理想,认为学习外语不过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糊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逐渐丧失。诚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青年学子也背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稳定与富足的社会,但老一辈革命家们的奋斗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这段中法两国的共同历史,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留法百年》,阅读赴法前辈们的回忆录等,借此学生们可以体会并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与拼搏精神。

2.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外国观

外语课堂被定义为学生所在国家的文化和所教授的外国文化发生关系的一个地方。学习外语的学生“很容易被新颖的异国文明和文化所吸引,可能出现盲目推崇异国文化,摈弃中华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现象。”

如前所述,大学生涉世未深,对许多事物还没有形成自己固有的看法,他们的思想观念主要受父母、学校与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影响,而且他们的价值观具有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特点。因此,教师的授课立场和解读方式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直接影响,外语教师有责任将正确的立场、观点与思维方式融入教学内容当中,把“全方位育人”视为教学的头等大事。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做的是“文化祛魅”,用客观、中立、真诚的态度以及充分的论据来消除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误解,使其能做到对异国文化既不盲目崇拜也不恶意贬低,从而树立正确的外国观。

以法语专业为例,法国良好的文化形象一直吸引着莘莘学子,每当笔者给初学法语的学生展示法国的图片或视频时,他们总是不禁发出赞叹之声,感叹法国风景之优美、历史之悠久、文化之丰富。不仅是法语专业的学生,只要和国人提起法国,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就是“浪漫”。很多人都认为“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家”或者“法兰西民族是世界上最浪漫的民族”。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stéréotype),当人们谈及另一个国家或者另一种文化的群体成员时,喜欢使用一种总结式的描述,从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最终形成一种对族群整体普遍性与概括性的看法。法国人是否真的浪漫有待讨论,在实际与法国人的交往当中,他们大多数人不喜欢给自己贴上“浪漫”的标签,最有趣的是一位法国领事馆的官员透露,在留学法国面试签证时如果学生说出自己想去法国的原因是“法国很浪漫”,则有很大可能被拒签。法国人浪漫的标签或许源于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而维克多·雨果在其剧作《欧娜妮》(Hernani)的序言中写道:“浪漫主义已经多次被错误地定义,总的来说,它真正的定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这与当今大众所知的“浪漫”的概念大相径庭。除“浪漫”以外,大众对法国的另一个印象则是香水、箱包、化妆品、高级时装等奢侈商品。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购买力大幅提升,一部分人不再单纯地为满足基本需求而消费,开始对奢侈品趋之若鹜,拜金主义与消费主义的风气充斥着整个社会,大学生的价值观因而也受到冲击。在大量的商业广告中,法国产品永远和“时尚”、“浪漫”、“优雅”等词语捆绑在一起,致使大众对法国的理解过度浮于表面并且高度的符号化,这正是让·鲍德里亚所指出的消费社会存在的问题:“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当做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用来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作为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的参照来摆脱本团体。”

2.3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感

“文化祛魅”并非要贬低外国文化,在学生的学习热情上“浇冷水”,其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我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差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5月15日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开幕式演讲中提到:“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被异国文化吸引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中国文化对外国人同样充满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是双向的。但由于我们长期身处于本土文化环境当中,没有意识到本国文化在“他者”的眼中的魅力,甚至对自己归属的文化出现了认知偏差,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

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笔者认为自信与认同的基础是了解。虽然学生学习了西方文化,可他们当中很多人对优秀的中国文化知之甚少,没有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的魅力,没有在中国人几千年沉淀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或许有人会认为学生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学在中国,多年耳濡目染,怎会不了解中国文化?事实上,一个人往往要借助“他者”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文化亦是如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分析:我校法语外籍教师初到中国,她在口语课堂上希望同学们用法语给她介绍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可是不少同学除了节日的日期以外,对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都说不清楚,可谓“身处其中而不自知”。最终,学生通过网络与文献的检索,搜集了大量资料,在教师的帮助下译成法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整合了原先零散与碎片化的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系统的了解与认知,学会了站在“他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本国文化,亲自体会到了本国文化在“他者”眼中的吸引力。

由此可见,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外语谈中国文化,尝试将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翻译成外语,更加系统地、深入地学习优秀的中国文化知识,借此逐步强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真正做到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

3.结语

综上所述,外语教师应当积极地挖掘与专业相关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消除学生对中外文化的认识偏差。外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途径多种多样,绝不仅限本文所提到的几种,还有赖广大外语教师继续探索与深挖。此外,在推行“课程思政”时,教师必须注意方法,切忌强行灌输,避免学生出现抵触心理,可以采用答疑与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师的解读是否客观、观点是否公允也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胡洪彬. 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 重庆高教研究,2019年01期,112-120页

[2]陆道坤. 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03期,64-69页

[3]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

[4]侠客岛. 在西方媒体眼中,中国究竟是什么样子[EB/OL]. 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7-07/doc-ifyhvyie0427059.shtml,2017-07-06

[5]赵鸣歧. 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年02期,42-46页

[6]卢军坪. 大学英语课程推进“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探索[J].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9年02期,129-133頁

[7]何启刚. 旅欧勤工俭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路径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49页

[8][法]热纳维耶芙·扎拉特. 外国观与外语教学[M]. 谢詠,刘巍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3页

[9]沈轶.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04期,121-122页

[10] [法]让·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M]. 刘成富,全志钢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41页

[11]习近平.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绝无高低优劣之分[EB/OL]. https://news.sina.com.cn/o/2019-05-15/doc-ihvhiews2030734.shtml,2019-05-15

项目: 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项目“基于教育国际化视野下‘课程思政教育的难点与创新研究——以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改革为例”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8JGA263),批准文号:桂教高校〔2018〕32号。

作者简介:宋春明,硕士研究生,非通用语系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法语教学、专门用途法语、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课程思政
Application of‘Never Forget English’in English Teaching
A Conclusion Report Based on TBLT Appli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Speaking Classes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