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其影响
2020-04-20李艺
【摘 要】民国时期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深受教育救国与女性意识运动的影响而创立的学校,是女性意识觉醒与教育结合的表征。学校的创建虽属初步探索阶段,但已具备基本的行政组织系统和严格的考察体制,在课程设置上形成了完整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特点,形成了学校办学的特色。学校注重女性特点,其开设的课程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顺应了潮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江西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女子教育;职业学校
引言
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最早建立于清宣统二年,时称女子蚕桑讲习所。不久易名甲种职业学校,又改为女子职业学校,后改称江西省立女子职业学校。1935年以后改称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江西省立女子学校的成立饱含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其办学可以反映当时的教育现状,这对其后的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其学校创建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其办学形式、特色及其影响,以期丰富职业教育史发展的意义。
1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的创建
近现代以来,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为寻求国家强盛的变革之路,在对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实业教育”进行反思和探索的基础上,明确了以发展教育救国的方向。这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虽然仅属于初探的阶段,但这使职业教育步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创建了基础,也并使之有了初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妇女解放运动亦轰轰烈烈的展开,这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妇女独立的呼声和运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中国几千年来束缚妇女的封建传统礼教思想,使妇女开始走向社会,并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这两种思潮的影响下,女子职业教育便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的创建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许多教会学校相继成立,这为掀开女子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女子欲恢复原有能力与地位向上之方法,当然自经济独立始,欲谋经济独立,则以能否改身职业为断,而养成女子职业之知能,实即解放女子之唯一途径”。说明女子教育的发展和女性自身的觉醒是不可分割的。1913年《实业学校校令》的颁布与实施,这为全国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江西随之也卷入女子职业教育的热潮中。清宣统二年立蚕桑局政为女子蚕桑讲习所。其后1915年改为甲种职业学校,1923年改为女子职业学校,1927年秋称江西省立女子职业学校,1935年改为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由此而见,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的创立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其办学具有浓厚的独特性。
2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
2.1完善的行政组织系统
一个完善的学校行政组织系统是学校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在保证行政组织系统完善的基础上,其中重要的保证就是完善对行政人员的分配。据民国档案显示:
学校设有校长、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事务主任、实习主任、体育主任、高级导师、初级导师、仝前、教员、文牍、庶务、事务员、书记、技工、管理员、校医、出纳员以及会计。整个教学行政系统规模虽小,但是职员分配工作细微,职员各按其职,严格按照江西省立南昌女子学校的管理办法运行,有其严密性。关于教师的管理学校有其专门的规定,关于教师的每周教学时数,教师的俸薪,教师的请假,以及教师的生育假期费用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学校管理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对学生的入学和注册,成绩考核、毕业、休学、退学、复学,奖励与处分都有做相关的规定。
教师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可以对教师的工作有更准确的定位,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努力学习更好的投入社会。尽管江西省立南昌女子学校在战乱中四处迁移,但于1945年迁回南昌时,在短时间内仍有四十余名教职工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可见学校各职人员分配明确,职能清楚,这是学校良好运行的保证。
2.2严格的考察体制
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的考察机制十分完善,每年江西省教育部都会来校考察,并对学校的各个方面进行考察给出一定的意见。据《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三十五年上期视导报告》评述显示:
一行政:组织合法且健全;校务推行有计划;全校意志集中且紧张。二经费:应收费用遵照规定;领用复原费及临时经费属妥当,校内经济实行公开。三校址校舍及设备:校址尚适合;校舍尚宽宏;校舍后墙及图书室倾圮堪虞;图书仪器校具及纺织件保管妥善均堪应用。四教学:教务主任刘恺悌学念俱优,襄助校务最为得力,教授英文课应属有方;教员多属优良在校务均应有年所;教员徐传文课染色詹啟芳课机织韩东菊课家政潘蕙课心理缝纫讲述详明指导有方;学生学习风气尚浓厚;教务各表册尚齐备。五训育:早操按时举行;学生颇有礼貌;寝室内务颇整洁;校风颇优良。六事务管理:事务主任万才铭能热心负责布置校舍及规划庶务均颇得力;财务均有登记出纳尚严密。七体育卫生:体育教员万才铭资质尚佳殊能称职;校医按时到校恪尽职守;体育设备全具;药械尚敷用。八生产训练:缝纫科实习最有成绩;织染科因设备尚差僅作小规模实习;历年各科生产剩余能用之扩充实习设备及救济贫困学生之用。
由上述材料可知,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考察制度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行政、经费、校址、教学、训育事务管理、体育卫生、生产训练等。江西省教育厅对其学校的发展特别重视派专员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好的地方给与肯定,并对其不足给与建议,说明了学校已具备了严格的考察体制。
2.3课程设置上完整性和特殊性相统一
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作为江西省著名的一所专收女性的职业类学校,在其课程设置上既保留了普通教育的通识性课程,同时,在设置具体的专门课程时,充分考虑到了女性的特殊性,为女性“特制”专门的课程学习。据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学校一览记载南昌女子职业学校为三年学制,学校的具体课程有:“公民、英文、国文历史、书画、机械学、体育、国文、国文地理、理化、农业、物理、国文公民、家政、染色机织、教育、机织实习、缝纫刺绣。”江西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女性主内的特性设置了专门育儿的教育学,料理家事的家政学以及根据江西纺织工业发达以及女性的职业规划教授女性染色、刺绣、机织、缝纫等专业课程。在学习的最后一年进入工廠,进行一些具体实践。使得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进入社会。
总之,该校的课程设置保留了普通教育的基本课程,又设置了许多为女性特质的专门课程和实习课程,保证了女性学习通识课程,完善知识体系,又注重女性主内持家的特性设置专门课程,培养专门能力和专业技能。完美的把课程的完整性,女性的特质,以及课程的专业性统一起来。
3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办学的影响
江西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对江西的女子职业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子的就业,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学校对女性特点的开设的课程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顺应了潮流,促进了民国时期江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1促进妇女就业,提高妇女地位
由于深受几千年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在职业的选择上仍然困难。她们不仅择业范围十分狭窄,而且屡次受挫。自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以来,西学东渐,西方女子职业教育的观念也随之得以广泛的传播,这为女子开始接受正式的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自此以后,许多女子得以外出工作。在这样的思潮影响下,江西女子职业学校的建立以及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江西职业女性,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解放了女子的思想,激发了女子的自我意识和对自我的崭新价值判断,使得女子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增加了女性的职业种类,扩大了女性择业的范围。它为女子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增加了一份勇气,促使女性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反抗封建势力,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的追逐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幸福。所以,江西职业教育对提高女性地位影响重大,改变了女性无知、无能、无用的刻板映像,开创了女性的新时代,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同时,促进其他省份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争取女性独立和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历史经验。
3.2传播家教意识,培养贤妻良母型的女性
江西女子职业教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满足当地需求。开办的女子职业学校都以培养女子服务社会为宗旨,开设的学科课程都与家庭有关,如蚕丝、刺绣、染织、缝纫、手工等,尤其是开设刺绣、缝纫两科。同时江西女子职业学校开设的学科主要也以家事类为多,缝纫科中开设刺绣、工艺、裁法繪图;染织科中开设机织学、缝纫、染色实习;家事科中开设烹饪、儿童心理学、幼稚教育。这些课程的设置多为基础职业科,以培养女子劳动技能为主。除此之外,课程的设置还兼顾培养女性的修养和素质,开设公民、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图书、童子军、化学、地理、生理卫生等。由此可见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重视家事教育,开设教育、儿童心理学、幼稚教育、烹饪等课程。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深知家事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由于当时医疗环境不足,儿童天生又体质单薄,心理机制发展较快,因此开设儿童心理学、幼儿卫生教育、幼稚教育等课程是必要的,想要让女性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由此看来,家事教育对女性的重要性,培养女性成为新良妻贤母更是国家重中之重的事情。
3.3推进社会道德的发展
德育教育是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学校根据德育的理论再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开展德育活动,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一定的影响。德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持续时间较长,且对不同的人群又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并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进行德育活动,对其德育活动详实的记录,可见对德育的重视。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的德育活动对当时附近的居民,学生、教师、以及群众产生一定的作用,对德育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3.4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江西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女性,不仅使她们在获得了职业技能,也使她们博闻广识,她们的职业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西经济的发展,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和文化水平,也能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加速更新生产技术。为解放后江西教育进一步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通过女子职业教育,解决了一部分女性的生计问题,让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不再依附于男性而生活,实现经济独立,对江西的纺织业、制造业等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为此后江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当时的女子教育的发展史不够全面、完整、系统的。
参考文献
[1]何莎.民国时期女子职业教育研究(1912-1949)[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江西省档案馆,江西省立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教职员一览江西省立南昌女子学校一览[Z].民国档案J046-1-00231-0003.
[3]江西省档案馆, 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实施德育日工作活动三十六年度报告表[Z].民国档案J046-1-00268-0035
[4]江西省档案馆,徐权、范文彬、徐海涛关于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三十五年上期视导报告[Z].民国档案J046-3-01230-0041.
作者简介:李艺(1991-)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