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决战中途岛》与1976年《中途岛之战》观影对比

2020-04-20孟光升

理论与创新 2020年2期
关键词:影视艺术视觉效果

【摘  要】2019年11月8日,好莱坞战争片《决战中途岛》在中国内地上映,与北美档期同步。《中途岛战役》是1976年由杰克·斯米特执导,Donald S. Sanford编剧,查尔顿·赫斯登、亨利·方达、格伦·福特、三船敏郎等主演的战争片。两部影片在历史时间上相差43年,虽然两部影片讲述的是同一历史事件,围绕着同一历史事实而展开讲述,但是两部影片无论在情节的设置、电影镜头的视觉效果、英雄主义的赞扬等方面在我看来都有可比较之处,本文尝试从以上所述几个方面来将两部影片加以对比,来增强我们西方战争电影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中途岛;影视艺术;视觉效果

1.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影视艺术相结合而再现历史

电影《中途岛之战》和《决战中途岛》都改编自二战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之一的战役——中途岛之战。

珍珠港事件后,罗斯福总统决定由切斯特.尼米兹接替金梅尔出任美太平洋舰队的司令,临危受命的尼米兹到任后,很快组织了只有4艘航空母舰及其护航舰的舰队。这支舰队袭击了在中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紧接着实施一项令人震惊的作战计划——轰炸东京。1942年4月18日,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6架B25式轰炸机飞临东京上空,投下炸弹和燃烧弹后顺风直飞中国。这次空袭震动了日本朝野,也刺激了山本,使他更加坚定了要进攻中途岛的决心。作战日期初步定在6月初。5月5日,日本海军军令部发布了《大本营海军部第18号命令》,正式批准中途岛作战计划,并被命名为“米号作战”。中途岛海战在1942年6月4日展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美国海军不止在这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环礁的攻击,还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所以这场仗可谓是“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①。扭转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后反法西斯盟军节节败退的局面。同时,这也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以小搏大”的战役之一,在海空军力大大弱于日本的情况下,最终美军以损失一艘航母“约克城”号的代价击沉日本“飞龙”、“苍龙”、“赤城”、“加贺”四艘重型主力航空母舰,取得初步扭转太平洋战局的胜利。此次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为二战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二战历史的描述,分为两类,一类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一类是讲述二战的故事,这两类好莱坞陆陆续续都在拍摄,但像这部影片这样充满正能量的,还是很罕见的。斯皮尔伯格拍摄的《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虽然讲的都是二战的故事,但前者是讲救赎主题,后者是用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反映美国人的战争观。《中途岛之战》和《决战中途岛》都是全景式反映中途岛之战的影片,影片里面的出场人物也是全景式的,从最高指挥官到普通士兵都有刻画。《决战中途岛》导演艾默里奇透露;“这部影片我筹备了15年,我们在无穷无尽的资料和历史影像里进行了年复一年的研究,希望能打造一部21世纪的史诗级战争大片。”②影片力求全方位还原战争真实细节,多个角色的故事均取材于历史真实人物事迹,更多地从浴血奋战的一线战士与挣扎求生的普通民众视角出发,还原战争的残酷和面临家国危机时普通军人所作的牺牲。

2.《中途岛之战》和《决战中途岛》的视觉效果对比

1976年的《中途岛之战》该片的诸多战争场面实非本片原创实拍。而是多采自二战纪实片甚至后来的日美战争电影。如日本军机起飞和轰炸中途岛就直接剪自1970年美日合拍片《虎虎虎》、表现日方的战争场面则出自1960年日本战争片《太平洋之岚》。所以,这部《中途岛》实际只拍了一点室内景,外景的战争场面,基本没拍。

而《决战中途岛》影片里面的战争场面借助现代电脑特效营造得非常逼真,通过浩大的海上军舰对决、硝烟四起的轰炸现场、令人头皮发麻的第一空战视角等,尤其是战斗机俯冲轰炸和炮弹从空中落下的镜头,让人仿佛置身于当年血与火的大战中。将恢弘磅礴的战争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并通过聚焦浴血奋战的一线战士与挣扎求生的普通民众,直面战争的残酷。作为21世纪投资最大的战争片之一,电影斥资超过一亿美元,延续导演一贯的顶级视听呈现,力图用最震撼的观影体验回馈观众。我们通过观影也被惊心动魄的航母群战、浩荡震撼的轰炸场景以及触目惊心的战斗第一视角所震撼,《决战中途岛》的确呈现出了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

3.《中途岛之战》和《决战中途岛》的剧情设置对比

以前看的都是1976年上映的《中途岛之战》,剧情一开始是因日本突袭珍珠港之后,美军轰炸东京,随后日本军官官向偷袭珍珠港的总指挥日本海军上将山本五十六通报东京被轰炸的事情。接下来描述了东京被袭击之后山本五十六的反应、心里状况、制定袭击中途岛的心路历程。《中途岛之战》着重描述了这次战役中,美日双方指挥官的心理状态、思路以及应变能力。影片的后半部分,更多的则是描述美日军机之间的空战和美军炸沉日本航母的场景。影片从头到尾没有拖泥带水,剧情一环扣一环,较充分的展现了本次战役日美双方的军事实力、指挥官素质等对比。

《决战中途岛》,影片前面40分钟在讲述珍珠岛事件,之后25分钟左右叙述了在这之后轰炸东京,以及大家所熟悉的杜立特中队在衢州被救援,导致日军大扫荡的事情。最后1小时才讲述了中途岛战役。而且对整个战役细节描述比较少,更多的是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以及渲染美军爱国情怀。缺少了《中途岛之战》中关于尼米茲和山本五十六的正面对决的描述,以及如何破解代号“AF”代表中途岛,《决战中途岛》仅仅一两句话。《决战中途岛》电影片长两个小时,最大的感受就是战斗场面是层层叠加地往上累积,给人一种“打打打”的持续升温,而夹杂在其中的文戏部分恰到好处地成为火爆场面的一种平稳、舒缓过度,值得回味的恰恰是这些文戏部分里体现出的电影编导的选择性眼光。

4.电影在体现电影观与最新研究历史成果的与时俱进

首先是电影的决策线,从情报人员的角度出发。然后是电影的视觉线,从普通士兵的角度出发。三是战争胜利的关键,选择了更接近历史的角度。

4.1电影的决策线,从情报人员的角度出发。

电影的第一个场景,表现了偷袭珍珠港四年前在日本的一段风平浪静的时刻。为什么选择这个节点展开电影的最源头叙述?这里恰恰可以看出《决战中途岛》对这一题材的核心把握。因为“中途岛之战”里的一个重要的制胜原因,是美军对情报的充分掌握。所以,《决战中途岛》在确定整个电影的故事交锋面的时候,没有表现高层领导的斗智斗勇,而是直接将情报员莱顿作为一个重要的视角存在,来凸显“中途岛之战”的核心叙事线索。

由此可以看出《决战中途岛》在立意方面的别出心裁之处,也决定了这部电影的整体风格。这就是电影无意于表现整个战役的来龙去脉,无意去交待战争中的智力较量,事实上,我们通过一部电影来了解战争的真相,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过往的战争影片,往往通过沙盘、图示、地图等辅助性工具,力求让观众了解战争的全貌,但观众并不买账,那样像是让观众来接受战役史教育的。与其这样,不如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人物来复现历史的主线。电影的叙事线可以说看起来漫不经心,但却折射出编导的殚精竭虑的考量。

4.2电影的视觉线,从普通士兵的角度出发。

莱顿身为太平洋舰队的情报官员,由他带出了日方战争决策层山本五十六、美方决策层尼米兹的存在,而《决战中途岛》里战争亲历的一个层面,则是由一线军人迪克·贝斯特来完成的。迪克·贝斯特的角色,承担了电影里的视效环节,因为电影里的视效,基本是依托贝斯特的存在而衍生出来的。一个士兵的视角能否反映一场战争的本质?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因为在表现战争的影片中,不管这个士兵是不是主演,在影片中也必然会尽力压制单个士兵的出现空间,毕竟一个普通士兵,是难以完成对一场战争的表现重任的。但《决战中途岛》恰恰通过一个士兵的视角来展现战争场景,折射出这部电影的独到的战争观。这就是涉及到“中途岛之战”至今依然争论不休的为何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4.3战争胜利的关键原因《决战中途岛》更接近历史真相。

“中途岛之战”是一场海洋战争,不存在陆地的掠夺与争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像这种海战的胜利,是无法从客观存在的土地获取来评判的。所以,“中途岛之战”失败之后,日本军方对日本老百姓声称取得了一场大捷,就是因为海上战场,没有客观实物性的获取,完全取决于各方的自我指认。日军在这场战争中,被美军击沉全部参战的四艘航母,而美国参战的两艘航母只损失了一艘,但是,如果日本军方不向外界透露,根本无人知道在海上还发生过这么一场大战。

正是因为海战展开的场地是在沧海茫茫的大海之上,所以,对方方位的确定至关重要。一支舰队正如沧海一粟,由此凸显了美军情报部门的重要。这一点在《决战中途岛》里得到了体现,但是问题是,有了情报,并不能意味着美军就能绝对制胜。日方发起“中途岛之战”有两个矛盾的动机,一是攻占中途岛,将为日本获取一块不沉的航母,可以把战线推向美国本土。一个是寻找美国的主力舰队,也就是剩余的还能开动的两艘航母。但是,这两个动机,在山本五十六指挥联合舰队开进太平洋的时候,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确认。所以,日本舰队,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般,在汪洋一片的太平洋上,尤如游行一样,到处寻找美国太平洋舰队藏身何处,但是却两眼抹黑,不知敌人身在何处。这也是通常的“中途岛之战”里经常表现的那个“决定生死成败的五分钟”中隐含的尴尬。

在1976年版的《中途岛之战》中,以较多的篇幅,表现了南云优柔寡断,在决策轰炸中途岛还是攻击美国航母时的犹豫不决。南云的计划中,本来是想展开对中途岛的第二波攻击,飞机上挂的是用于陆上攻击的炸弹,但是,突然发现了美军的航母位置,这意味着当前的攻击使命必须转向,对付航母的水雷自然要换到轰炸机上,就这么换弹的五分钟,成了日本航母上最为脆弱的时刻,然而恰恰在这样的脆弱的时机,美军轰炸机来了。这就是流传甚广的导致日本中途岛战败的“决定生死成败的五分钟”③。

这一说法,来自于因生病而在“赤城号”上养病的日本海军中佐渊田美津雄所著的《中途岛海战》。他当时因患闌尾炎而动了手术,术后发热,只能成为战争中的旁观者。在1976年的《中途岛之战》中,南云在启航时特意提到他,说两员重要的参谋助手因病而未能助一臂之力(另一个是源田,先期是感冒未能参战,后来康复后复出),可见南云对他的看重。

但在2005年由美国学者所著的《断剑——中途岛海战尚不为人知的真相》(学林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却认为渊田美津雄这一“黑色五分钟”导致日本在中途岛之战失利是彻头彻尾的谎言。④在这本书的作者序言中,就对这“命运五分钟”进行了驳斥。在所有的历史课本中,都这样描写,如果不是美军飞机突然而至,发动袭击,日本航母上整装待发的飞机便能够一飞冲天,发动对美国的决定性的必杀手段,好像这五分钟,就是因为日本慢了一拍,才致使美军飞机抢占了先机,夺取了制胜权。书中认为:“当时的日本的攻击机尚未准备好起飞,根本无力发动对敌反应。”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什么黑色五分钟。当美机突然飞到日本航母上的时候,日本一方并没有有备无患,与美军的主动性相差的远不是区区五分钟。

但通过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南云在选择炸弹与水雷上的犹豫,恰恰显示出日本人发动中途岛一役的无所适从,折射出的是本质上的日本人在进行这一场战争时的动机混乱。所以,日本研究学者在重新探讨了中途岛之战的日本人攻略计划之后,对这一场日本人长驱直入太平洋中心地带、近乎是耀武扬威炫耀之举表示不可理解。

这种战术不明的战争动机,决定了中途岛之战,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败方已定的战争。1976年《中途岛之战》里按照旧有的说法,表现了日本航母上日军杂乱无章地更换炸弹与导弹的场景,这一段镜头,实际上是剪辑自1968年日本拍摄的《山本五十六》中的场景。而在《决战中途岛》里,却对这一段场景采取了模糊化的表现,并没有强调这个混乱的五分钟是导致美军胜出的关键。

由此,可以看出,《决战中途岛》在它的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还是接受了最近的历史研究成果,并且融入了那些看起来不经意的镜像表现中,从而更接近历史事实。

5.结语

影片《中途岛之战》和《决战中途岛》里涉及到的无论是日方还是美方,在他们拍摄的电影中,都意图在人性的链条上,表现势不两立的双方人物都最是具有人性光彩的。《决战中途岛》如果有什么缺陷的地方,就是故事线索与人物关系交待的速度太快,让人目不暇接,缺乏了从容与明晰,而1976年的《中途岛之战》在故事线索和人物关系交待上则明了的多。但是尽管如此,《中途岛之战》和《决战中途岛》仍是两部值得我们学习的战争影片。

注释

①王永生.中途岛战役[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08)

②搜狐网https://m.sohu.com/a/352751410_99916539

③渊田美津雄.中途岛海战.[M].2008

④帕歇尔.断剑:中途岛海战尚不为人知的真相[M].2013(07).

参考文献

[1]王永生.中途岛战役[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4(08)

[2]搜狐网https://m.sohu.com/a/352751410_99916539

[3]渊田美津雄.中途岛海战.[M].2008

[4]帕歇尔.断剑:中途岛海战尚不为人知的真相[M].2013(07).

作者简介:孟光升(1991.9--),男,山东济南人,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作品研究。

猜你喜欢

影视艺术视觉效果
花朵耳饰
魅力挖剪
全钻腕表
春“色”撩人
“互联网+”时代下的影视艺术教学研究
浅谈影视艺术课程在高职教学中的连贯性
《战马》之马
影视艺术传播视野中的内容与形式
闽西影视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展望
娘胎里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