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模糊空间”解读
2020-04-20刘垠泽
摘 要:目的 为了提高国内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性,通过对活动中心内“模糊空间”这一理念进行分析,从而为大学生活动活动中心的设计提供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方法指导,来达到促进高校教育多全方面多角度发展的目的。方法 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论文期刊的研究入手,结合国内外的典型优秀案例作为范例,对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模糊空间”进行解读。结果 满足如今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划分、空间组织等功能,空间气氛的营造都提供了科学的、专业的指导作用,为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起到科学、专业的指导作用,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活动中心;模糊空间;模糊空间设计
一、模糊空间概述
模糊空间亦称“灰色空间”。是介于室内外的之间过渡区域的空间,建筑行业中常常将其称为灰色空间。从室内空间所具有的属性来看,该空间虽然有着内部空间的顶盖,但是却不像室内空间那样有着强烈的空间界限感和封闭感;从室外空间的属性来说有着一定开敞性的特征但又不似外部空间那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公众性。
“灰空间”的建筑概念一词最早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强调在空间中主要是边界的不确定,然而空间之间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可能是亦此亦彼的感觉。
在模糊空间的理论研究以及实际运用中,日本建筑大师械文彦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在空间功能方面,模糊空间除了起到两个空间之间有机结合的作用,本身也有着提供休憩、交流的主要功能性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通过界面的改造来实现空间属性的改变。
二、模糊空间的心理效应
模糊空间作为过渡空间和主功能空间都有着十分不确定的特征性,这种空间和功能的相互交错使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空间层次感,同时也对人们的心理带来了影响。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其强调师生在空间中的行为和实验的整体完整性,并且认为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并且大于部分之和,提出形象完整性趋向的观点,人们对空间的认识是从整体到部分的,首先注意到的是整体,然后是部分空间。而空间功能上的整体性也不是简单的由各部分功能空间相加而成,各功能空间相加得出的结果往往會使人们产生心理的影响,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当模糊空间作为室内外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时,对室内外空间进行了合理的阻隔,降低了空间的边界感,也避免了由于室内外空间变化带来的心理失落感。这种原理同样应用于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中,如高校空间中的连廊,校园中的绿地广场等都被视为模糊空间。在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中,模糊空间主要职能也是过渡转化空间。外部空间设计则主要将大空间进行切割和组合重新整合成新的有功能性的小空间,使整个空间的更加自由和人性化。这种设计的主旨是将消极空间向积极空间进行转化,而模糊空间作为其中的粘合剂,不仅仅将空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起着空间向心力的作用,使人们的心理感到平衡和满足,例如图一、图二印度新月大学建筑学院。
在当代的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中,也涌现除了诸多利用模糊空间的设计提高整个空间的向心力的案例,如武汉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入口处的小广场,作为粘合广场两侧空间的过渡空间,其柔和的弱化了室内外生硬的边界,让人置身其中即有着半私密性的感觉也有着亲切感,除了作为过渡空间可以也作为一种具有功能性的交往空间,使得空间更加人性化。
三、模糊空间对大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设计的指导意义
现如今的教育理念更加多元化,也更重视和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所以在高校活动中心得交往空间更应该在满足功能性的条件下满足不同学科的交叉学习和不同层面的沟通交流,创造出更加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学术成果,如图三。模糊空间的存在首先弱化了消极空间的影响,使得空间朝着多元化且积极的方向去发展。其次,模糊空间会将空间更加合理化,有一种向心力的作用。这都为学生们步入社会适应社会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模糊空间为高校的交流空间的设计提供了更加多元和复合的功能,这也起到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性指导意义。模糊空间有着不确定空间模式和结构,它给人们的感受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灵活性,更有着感官上的不确定性,它将空间之间的边界弱化,打破了常规空间分割模式。根据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方式的研究分析,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具有私密性的空间和学习沟通的交往空间的利用率都达到了很高的峰值,并且对空间有着多功能多层次的空间需求。
结论
建筑设计其实就是对空间的设计,其通过合理化的对空间进行改造和处理,从而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达到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模糊空间的空间设计和处理的理念完全符合现如今高校师生学习交流所需要的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需求,为如今教育的发展开辟了现实的意义和思路。模糊空间在空间的视觉观感和心里的感受上都会给师生带来不同的感受,这样的形式会对学生的创造力带来巨大的启发和引导,对学生们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模糊空间对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划分、空间组织、空间气氛等一系列的元素都提供了科学、专业的引导作用。为进一步开发高校高校交往空间的功能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志昌.高校学生活动中心设计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2]黄险峰.论模糊空间及其心理效应,广西土木建筑,1999:24(04)
[3]陆海鹏.模糊空间的研究及对现代启示重庆,重庆大学,2005
[4]孙磊磊.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研究南京,东南大学,2003
[5]龚额.大学生行为心理特征与高校校园户外空间设计上海,同济大学,2004
[6]华昕若.沈叙元对高校交往空间设计优化的建议——在嘉兴学院校园交往空间状况调查后的思考华中建筑,2006
[7]祝晓峰深圳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建筑学报,1998,02
作者简介:
刘垠泽(1994-),男,河北省唐山市,本科,沈阳建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