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院校“3+2”贯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20-04-20周胜龙陆渤
周胜龙 陆渤
摘 要:现如今,中高职院校“3+2”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办学模式。经过十年左右的探索与创新,这一模式的潜在优势已经逐渐显现,但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一些中高职院校在推行这一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办学方向不明、权责不清、定位失准等问题。进一步理顺关系、创新体制、科学定位、精准发力成为中高职院校下一阶段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中高职院校;“3+2”贯通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该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范高校与职业教育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S[2018]GHBZZ029)。
中职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卓越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适合终生教育需要的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随后,各个地方性中高职院校开始探索革新办学模式,“3+2”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被各地中职院校广泛推广,实践证明“3+2”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中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性问题,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能够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技术人才。
1 中高职院校“3+2”贯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些中高职院校在推行这一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办学方向不明、权责不清、定位失准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的解决,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1.1 办学方向不明
由于大多数中职学校错失了提升办学层次的机会,为了稳定生源,维系学校发展,开设了许多原本很不熟悉、没有能力承办的专业,譬如:学前教育、酒店管理、电子商务、通信工程、建筑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等。这些专业在承办的过程中有的缺专业课教师、有的缺乏实习场所、有的缺教学器材,大多数专业被办成了名不副实的空头专业,学生发展的空间狭小、毕业就业没有竞争力,久而久之,学校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失去了公信力,学校的招生工作又一次陷入困境。另外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中高职院校之间的“3+2”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是分段进行的,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升高中的线下生,学生前三年的学习和生活是在中职学校完成的,后面两年的大专学业在高职院校完成。这种模式在实际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两类学校的教学目标、评价标准、课程体系、就业定位等方面都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在行政主导、官僚办学的大背景下,这种源自办学模式的内在矛盾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被解决的,因此选择“3+2”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中职高职院校,在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中职和高职院校之间的专业合作应该建立在相互贯通的管理理念、教学目标、评价考核体系、课程体系、就业定位等基础之上,不能各拉各的调、各唱各的曲。
1.2 权责不清
中高职“3+2”贯通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是以协议的形式存在的,而协议签订的核心基础是学费的分成,换句话来说,招的学生数量越多收到的学费就越多,学校的分成就越多,因此为了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中高职院校会以招生为工作核心,千方百计增加专业数量,会动用各种力量、各种资源扩大招生规模。在这种办学模式下,一方面学校的专业数量越来越多,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专业骨干教师、教学实训场地、教学器材等核心教学资源日益透支,无法为各专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保障。办学规模与办学内聚力之间的内在矛盾在根本上制约了中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1.3 定位失准
中高职“3+2”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办学专业的灵活性、卓越的专业技能、优化的人才供需结构等,与其他办学模式相比,中高职“3+2”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短平快的显著优势。这种办学模式内在的逻辑遵循在于市场——专业——人才孵化基地(院校)。由于所办专业是根据市场的变化需求所开设的,客观上要求院校负责人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和思考力,要能够准确的预判国内外市场发展的新动向,否则就会失去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卓越的院校领导人是中高职“3+2”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灵魂和关键。遗憾的是,现如今绝大部分的中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依然是行政主导、官僚办学,院校领导者不是通过职业竞争产生的,而是通过行政任命的。在行政主导、官僚办学的体制下,院校领导者遵循的是官本位思想,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政绩工程。办学体制与院校多元化发展之间矛盾,客观上制约了中高职院校合作发展进程,使中高职院校不能很好的定位自我,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持续发展。
2 扩展中高职院校“3+2”贯通人才培养空间的引导策略
中高职教育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创新管理机制、调整管理策略,是实现多元、特色化发展的有力保障,国家有关加速職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为发展中高职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整体谋划、科学布局、抓住机遇消除官本位思想,树立代理人理念,为中高职院校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开辟航道。
2.1 深入转变办学体制,提升中高职院校办学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跃升,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踏步提升。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为社会资助办学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都急需要懂专业技能的人才。庞大的市场需求为社会资助办学提供了坚实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和市场选择人才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学历主导型”转变为“能力主导型”,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这一理念,已广泛的被受教育者、社会、市场所接受。综合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十三五”期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大力转变中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探索公办民助、民办民助、中外合作、中外合资的办学新格局,广泛的聚集社会各方优质的教育资源,激发中高职院校的办学的内聚力。
2.2 开放办学树立国际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动全球人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优化。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制造业大国。拥有精湛技艺,非凡技能的技术工人成为未来各国人才战略储备的焦点。近年来,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大开放的格局,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起到了不断促进和深化的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中高职院校共同努力的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必须树立开放办学的意识,将人才“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相结合,不断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办学的主动权。
2.3 注重社会口碑提升专业竞争力
无论何种形式、何种性质的教育,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而创办的。衡量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最终标准还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如果人民不满意、意见很大,那么就是失败的教育。中高职院校招录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五年的时间内要让孩子们熟练、灵活的掌握一项技能,一项专业知识,让他们能够在毕业之后,很快的立足社会。这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实利益,马虎不得。因此,对于中高职院校而言,社会信誉度、社会口碑对于学校的发展尤为重要。当然,一所学校要想赢得优良的社会口碑也并非易事。需要长期的坚持,真心的付出。专业实力、学生就业能力、师资水平等因素,是学校赢得社会口碑的关键环节。作为学校的领导者、管理层应将专业、就业、师资水平等因素,放在学校发展的战略位置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