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唱练耳训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

2020-04-20盖甜

卷宗 2020年5期
关键词:综合能力音乐教育学生

盖甜

摘 要:音乐艺术的学习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自身不仅需要对音乐艺术充满了喜爱,具有一定的乐感和演唱水平,更需要具备出色的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合理、科学的训练既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要素,又能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视唱练耳训练;学生;综合能力;音乐教育

本文从现代音乐教育的现状出发,简要分析了视唱练耳训练对于学生音乐记忆能力、情感体验及音乐表现力的影响,希望能帮助广大音乐教师认清视唱练耳训练的重要意义。

1 视唱练耳训练对音乐记忆能力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记忆是对人体曾经经历过的事情的一种内在表现形式,也是心理活动的基础组成部分之一。音乐本身具有流动性的特点,与其他事物相比较无疑不利于人脑的记忆。而从学习音乐的角度来看,学生对于音乐的感觉会与自身的记忆、思维之间产生练习,从而构成音乐学习的基本环节。在这一过程当中,记忆主要承担着存储、记录音乐信息的关键所在,而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音乐记忆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感悟到音乐艺术的深层内涵,讓学生学会使用音乐思维对鉴赏、理解和认识音乐艺术。经过多年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附中的初中阶段,学生的记忆力是比高中阶段的记忆力强的,但是理解能力没有高中的学生能力强这与年龄段和身体的生长发育有关,人的耳朵发育到十八岁,到达听力的顶峰然后开始走下坡,那么已经根深蒂固的记在脑海里的知识,即使退化,速度会很慢。而我们也发现,六年制初中的学生不光是视唱练耳比高中三年的优秀,专业也都比三年制高中的要好,因为在初中的三年除了练习专业外,她们系统的进行了视唱练耳训练。例如:我们在讲三度音程的时候,会有一些音乐时音乐实践给学生分析,德彪西的《小黑人》,这既让学生通过乐曲记住三度音程,也了解德彪西的乐曲特点,这一段落里旋律音程和和声音程在演奏时的处理,记忆的更加深刻。

从一些知名音乐家或音乐人的身上可以发现,多数音乐家具有非凡的记忆能力,且这种记忆能力往往高明显高于一般人。以莫扎特为例,莫扎特14岁时曾跟随父亲来到意大利参加演出,一次偶然的机会,莫扎特接触到了意大利教皇宫廷内部的一首大型弥撒曲,而这首音乐在当时仅限于宫廷内部进行演出,不对外开发,而莫扎特却在聆听几次之后将整首音乐记忆下来。此外,《仲夏夜之梦》的作曲家门德尔松而凭借自己超乎常人的记忆里而闻名业内。在一次参加演出之前,门德尔松将《仲夏夜之梦》的序曲遗漏在了马车之上,当门德尔松发现之后并未去寻找序曲,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凭借自己强大的记忆力重新编写了一份乐谱,而后续的演出也并未因此受到影响。王力宏和周杰伦这些现在音乐人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给自己的学员改变那么多的乐曲,是因为他们记忆了很多音乐元素和音乐风格,和积累的经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绝对音准,就是我们说的固定耳,固定耳通过专业的训练是可以练成的。

在现阶段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在音乐记忆能力方面的表现截然不同。在当众演奏乐曲时,学生时常会出现忘记乐谱的现象,导致后续的演奏环节无法顺利开展。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强大,在当众演奏时内心的紧张感无法释放,从而影响到了实际的演奏效果。二是音乐能力记忆不强,无法将乐谱的全部内容记忆在心中。从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记忆乐谱时并不会通过频繁的读谱练习去不断感知乐谱的内容,而是采取传统的死记硬背,现在的流行演唱专业更多的学生是通过反复不断的听原版翻唱,根本不会谱,强迫式的进行记忆。这种记忆方式固然能够记忆住乐谱的基本内容,但却无法准确把握音高、节奏、强弱力度等关键因素。由此可见,音乐记忆能力不达标已经成为限制音乐教学质量的一大关键因素,不管是传统还是流行音乐的后,都是有基本的规则与规律,那么完成体系的学习也是增强记忆力的重要因素,靠死记硬背,是很难短时间记住大量乐谱的。

所以视唱练耳训练的训练效果与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性。若学生的记忆能力较差,自然无法准确把握视唱的音准和节奏,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对错与否,更无法将自己耳朵所听到的节奏、旋律进行记录。在传统的视唱练耳训练当中,其一般将核心的音乐元素视为课程的基础,通过听记、背唱等方式强化学生对于音乐元素的把握和理解。在传统的认知当中,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越高,其在视唱练耳训练课上的表现也会相应更加优秀,故二者之间属于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即音乐记忆能力越强,视唱练耳能力越高。从记忆的角度来看,在开展视唱练耳训练时,若能够采取特定的音乐记忆规律,不仅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更能够起到锻炼学生记忆能力的效果。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及经验总结,笔者探究出了下列三个教学步骤:一是加强音乐分析。在学习一首全新的乐曲时,学生首先需要听范奏,范奏可以为教师演奏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听范奏的过程即为了解、认识乐曲的过程,学生需要在这一过程当中对乐曲风格、节奏布局有着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其次,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乐曲进行全面的分析,先将乐曲整体划分为多个部分,分层记忆细节,如音高、节奏、风格等,并从中对音乐元素进行总结,让学生从中找到基本的音乐信息,强化学生对于乐曲旋律的记忆效果。二是视唱练习。在分析乐曲的过程当中,学生应当将重点、难记忆的特殊节奏进行标准,以达到警醒的效果。随后,学生需要结合旋律进行视唱,视唱时需要重点把握乐曲的旋律、音准以及乐谱当中标注的重点难点,学生可以从视唱的过程中感受到乐曲的旋律变化和运动规律。而在后续的视奏环节当中,学生则需要侧重于乐曲的速度和细节,确保可以将乐曲的全部音乐表现细节体现出来。三是听音记谱训练。在开展听音记谱训练时,教师可以使用钢琴为学生演奏一段特定的旋律,让学生尝试着使用特定的乐器将教师演奏的旋律进行复制。演奏时,学生不仅要确保把握好乐曲的旋律,更应当学习教师的情感表现,尝试着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而在第二次上课时,教师可以带领着学生重新回忆上节课所演奏的旋律。这种温故知新的方式能够强化学生对于所学乐曲的记忆效果,促使学生音乐记忆能力不断提高。

2 视唱练耳训练对情感体验和音乐表现力的影响

从本质来看,音乐是对演奏者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方式,其不仅能够表达一些直观的心理情绪,如喜、怒、哀、乐等,更能够展示一些特定的心境,如兴奋、颓废、宁静等。音乐中的情感体现自古就有典故可以考证,如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觅知音”便是最好的证明,且这一典故将音乐演奏与个人的情感表达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尽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历史背景截然不同,但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和认识却有着相同之处,且这种相同的认识甚至可以跨越时间、跨越距离以及民族,成为彼此之间交流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在我国近代音乐当中,瞎子阿炳的知名二胡作品《二泉映月》可以视为表达个人情感的一首代表曲目,其使用了一种常见的民族乐器“二胡”向听众塑造了一个悲惨的旧社会、旧时代,同时也融入了自己无奈于生活现状,却又无能无力的悲哀之情,让人闻之落泪,听之伤心,即便是没有音乐造诣,不了解音乐的人也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感触。由此可见,音乐是传递情感体验的一种特殊渠道和方式,其既能用于情感表达,也能通过音乐给予听众心灵层面的慰藉。

音乐的技巧的使用需要建立在对乐曲有着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之上,如力度强弱、装饰音、呼吸、情绪变化等,而个人情感则是将多种音乐技巧融合在一起的前提条件。若演奏音乐时没有能够融入自己的个人情感,音乐自身也会失去应有的灵魂,即使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演奏技术,其最终流露出的旋律也会索然无味,无法激发听众的认可与共鸣。反观,若演唱者能够将个人情感巧妙融入至音乐之中,则会获取更多人的认同。因此,一首乐曲的演奏需要建立在演奏技巧与情感的基础之上,二者之间的完美融合才能激发出乐曲原有的艺术价值。

从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演奏乐曲时往往忽略了个人的面部表情及演奏姿势,没有将自己的身体视为演奏的一部分,无法充分展示人体的魅力。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不敢于去表现自己,演奏时放不开。二是对于演奏曲目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不能根据演奏曲目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表演技巧。三是缺乏教师的合理指导。多数教师普遍关注学生演奏过程的流畅性及技术运用的正确性,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身体姿态表现,没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教师就必须借助视唱练耳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在演奏过程中融入个人情感,提升音乐的表现力。

首先,教师需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感受能力从宏观角度来看较为模糊,其不具备系统的界定标准,只能依据个人的感觉去判断。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的感受能力高低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先天天赋,但通过后期合理的学习和练习也可以显著提升感受能力。在开展音阶和节奏训练时,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目标,不要将目光集中在学生的视唱效果和对于节奏的把握方面,更要注重学生是否能够与乐曲的音乐元素之间产生情感层面的交流,是否可以根据音乐元素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情感。在练唱音阶时,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清晰表达每一个音符的旋律,确保可以将音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学习较为复杂的旋律组合时给予学生更多的体会和感受。而在乐曲的选择时,教师应当优先考虑选择节奏欢快、音乐形象鲜明的乐曲,如进行曲、舞曲等,让学生结合乐曲的旋律对力度、速度等核心因素进行灵活选择,并在演奏过程中去感悟节奏变化的美妙。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学生自身也可以通过比对学习,来实现课堂中的互相交流、沟通。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现象力,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共鸣。

其次,教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作为音乐学习的基础部分,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是开展视唱练耳教学的关键所在,是确保学生可以掌握乐曲旋律、和声、节奏等基础因素的前提。传统的识谱学习、节奏学习难免较为枯燥,且内容具有较为繁琐,不利于保证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尝试着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获得独特的个人音乐感受,将理性知识学习与感性的音乐旋律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根本目的。

3 结语

综合来看,视唱练耳教学是培养学生音樂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音乐教师需要给予视唱练耳教学充分的认识,掌握使用方式,确保应用效果可以达到预期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帆.视唱练耳教学中音乐能力的训练与培养[J].大舞台,2015(03):192-193.

[2]谢菁.视唱练耳训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9(16).

[3]程盈盈,李文佳.论视唱练耳对音乐教育系学生教学实践的意义[J].音乐创作,2018.

[4]李爱玲.浅谈中学生的视唱练耳训练[J].音乐天地,2011.

[5]成书婷.浅谈视唱练耳教学中综合听觉分析训练——以莫扎特的作品为例[J].大众文艺,2016.

猜你喜欢

综合能力音乐教育学生
学生写话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