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校园文化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0-04-20王一萍
摘 要: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虽然引起了人们关注的热潮,但是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非常丰富,也因此给它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在近几年出台不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号召对非遗保护的重视。本文将通过定群法、比较研究法、观察法等多种方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小学校园的具体应用与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实践;传承艺人
基金项目:2018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校园文化中的实践与探究”(项目编号:2018ZPKTY18117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为了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我们开展了使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的活动。这不单单是向学生普及了“非遗”文化,更是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还发挥了非遗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下将分阶段性举例说明剪纸、布袋木偶戏、舞龙在走进校园活动中所做的应用实践鉴定的尝试。
1 剪纸
1.1 第一阶段
首先要多方面查阅有关剪纸文化的理论与资料,加深本校学生和教师对闽南非遗剪纸的认识,对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课程资源,师资结构,进行比较公正的客观分析,寻找有关非物质文化育人的指导与经验。组织成员学习相关的课程理论和剪纸教学的理论,交流学习心得。另外,还要撰写研究方案和闽南剪纸艺术的教学研究计划,要尽可能的详细。
1.2 第二阶段
(1)丰富校园文化氛围。围绕剪纸文化每周进行一次文化教学,编写教学相关课程,在不断地深入教学中完善文化课程。班级中,社团中开展一系列与闽南非遗有关的研究活动,以以老带新的方式带动全校的剪纸文化氛围[1]。激发学生们对剪纸文化的兴趣与爱好,为学生们自我展现和锻炼提供全新平台。2)开发校园课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发活动的课程资源,充分与当地剪纸民间艺人交流联系。通过来校讲座,实际指导,传授剪纸的艺术与技术等方式让学生更生动具体的了解闽南非物质文化。3)发掘优势资源。扬长补短,挖掘活的资源。仔细观察实践情况,及时归纳总结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开展的剪纸活动撰写为较为详尽的校本课程和教学反思,提出典型的教学案例,以此为正面示例。4)多方展示。另外,积极宣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普及剪纸艺术。可以在学校的宣传窗。教室外,长廊布置展示师生的剪纸作品。向其他同学展示剪纸艺术的魅力,浓厚非物质文化在校园的气氛,发挥校园隐形环境课程的教育作用。5)举办比赛。以多种方式开展剪纸的宣传活动。比如剪纸比赛,剪纸技术现场展示,播放剪纸的纪录片等。为了让学生更‘感同身受剪纸文化的魅力,欣赏剪纸文化的魅力,将剪纸文化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活动,剪纸社团将作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创作出以孝道、闽南风俗、闽南小红人、鼠年大吉、校园生活为主要创作内容,集剪、刻技艺为一体,让学生们自由表达出自己眼中的闽南乡土风情,同时让学生们在校园里也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1.3 第三阶段
此主要为收尾阶段。应该以汇编活动案例及优秀的剪纸作品为主,举办大型展示活动,例如开展“闽南小红人”的展示活动。
2 布袋木偶戏
2.1 第一阶段
提出课题的构思,并且请教专家,充分研讨。通过走访式的研究,请求相关艺人杨老先生联系布袋木偶学校及专业团队[2]。邀請名师艺人进行现场实地教学,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布袋木偶戏的魅力之处。还可以通过采访名师,了解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发展状况。布袋木偶戏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以校本课程的方式出现,充分发挥了布袋木偶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2.2 第二阶段
为了传播布袋木偶戏的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兴趣,师生们每周集中训练,分动作,讲步骤一点点向学生展示布袋木偶戏表演的指法,感受布袋木偶戏的动作要领,让学生们都积极的参与其中,在学习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让布袋木偶戏文化真正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接下来教师应该将实践过程记录在案,方便日后的查询翻阅。以此重点激发布袋木偶戏与现代小学课程的创新性结合发展。
2.3 第三阶段
整理收集实践中的资料,得出经验。在日后的学习中形成具备特色的独特教学系列理论加实践的课程的体系。形成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3 舞龙
3.1 第一阶段
首先应该摸清学生,教师对传统体育的认识。还要对本校的校园环境,硬件设施,体育教师队伍,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客观的评估。其次应该搜集资料,准备向学生充分展示民族传统体育舞龙的技术,动作。
3.2 第二阶段
请教民间老艺人向学生口述舞龙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奇闻异事,激发学生对舞龙的兴趣。在舞龙文化推广发展过程中,舞龙社团的老师们潜心学习理论知识,四处拜访民间名师学习技艺,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们亲自感受舞龙文化独具一格的人文魅力,向学生介绍舞龙的特殊技艺,促进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六一文艺汇演、校运动会开幕式等各类汇报演出,让学生们对舞龙表演产生了浓浓的兴趣,并且壮大了校园舞龙队,使之成为学校亮丽的金色风景。同时教师也注重在活动课上进行不断尝试,构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师资培训体系[3]。
3.3 第三阶段
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研讨舞龙文化在与校园课堂文化结合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并提出解决办法,修改,完善,总结既有方案,为日后开展舞龙课程的教师提供直接经验。
4 结束语
通过此课题研究,首先是要明确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性意义,要意识到非遗是人类文化传承“活的瑰宝”。还要明确到非遗的这种特殊传承方式,造成了它的艰难传承,保护非遗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校园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角,校园不但可以发挥育人的功能,还能够将非物质文化传承引入进校园,以当地人文底蕴发掘校园文化特色。当非遗走进校园,不仅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也为孩子们的学习塑造了多种文化氛围,使让孩子们在这种健康的文化氛围里健康茁壮的发展。同时也提高师生共同的审美能力,催生出新的文化活力,这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付伟安.关于非遗进校园工作的反思与建议——以济南市非遗进中小学校园为例[J].人文天下,2017(11):15-18.
[2]余柯.把非遗传承做成常态——长沙市实验小学梅溪湖学校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纪实[J].湖南教育:a版,2017(12):57-59.
[3]张正霞.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8(4):84-87.
作者简介
王一萍(1988-),女,汉族,福建省南靖县,中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漳州康桥学校,研究方向: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