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高段导学单关键问题的设计
2020-04-20邵莉斯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导学单”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问题。作者总结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以相关理论和本校学生调查的现状为依据,以小学语文高段文本为实例,浅谈以教学目标为指向,在情境创设中通过设计引发学生兴趣的导学关键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导学单;设计;关键问题
1 导学单设计的依据
1.1 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有81%的学生课前预习是独立进行的,62%的学生对知识先独立思考。这些表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已摆脱了依赖性,树立了“我能学”的自信。
1.2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预习时能主动去搜集资料的仅有42人,占23.6%。课堂中,能主动举手发言的只有45人,占总数的25.3%。 课后,学生对不懂的问题主动向人请教的78人,占总数的43.8%。因此一份能指明预习内容的,能让学生准备发言的,能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导学单很重要。
1.3 学生探究精神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预习时,能去理解课文内容的54人,占30.3%。对不懂的问题能向人请教的有87人,占48.9%。 课堂上,喜欢提问题的同学仅35人,占19.7%。课后,能和同学或家人讨论所学知识的有89人,占50.0%。可见学生只需听、记、写,不需要提出质疑,长久依赖老师讲解的教学,设计一份以文本为依托引发学生兴趣的导学单是可行有效的办法。
2 导学单设计的原则
2.1 目标设计的明确性
目标的明确设计非常重要,导学单设计时要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托,结合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根据具体单元教学安排,到与本课的教学目标等方面考虑。还要力求少而精,能在当堂有效完成;力求切合学生原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优差生兼顾。如六下《我最好的老师》根据课标第三学段目标:从全文的布局谋篇出发,通过模仿遣词造句,体会思想感情和文章与众不同的语言特点。此课的单元目标是:既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又能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因此根据以上目标,进行如下设计:1)学会“提取关键词,联系课题梳理课文大意”的读书方法。2)通过研读文中的关键句子,明白为什么作者眼中怀特森先生是“我最好的老师”,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3)学习课文“一事一议”的写作方法,并能在自己以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一堂课结束,学生几乎能掌握本课内容,体会到独立思考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还领悟了课文表达方法。
2.2 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导学单设计的初衷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型学习,而现状中学生的探究精神却不高。因此设计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手段,要依据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情,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科学性、趣味性、层次性、梯度感,且语言要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我校六年级三个班的语文成绩参差不齐,每个学生的学情大不相同,因此設计问题时,既要让优秀学生从中感到挑战,又要让一般的学生受到激励,还有让学困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度,增强学习自信心。
2.3 情境创设的生动性
课堂中创设情境是为了使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调度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导学单的出现,就会发生教师创设的情境被学生思考单、讨论、书写导学单等环节破坏甚至打断,使创设的情境不完整不连贯,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真实不到位。因此根据以上出现的情况建议教师还要钻研教材、立足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环节、适时地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整堂课的大情境和环节的小情境。如一位教师执教五上的《青山不老》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100位人物。”为导入,奠定学生对“奇迹”的情境基点,之后通过“阅读中难理解的问题是什么”的关键问题,时刻紧扣“奇迹”的情感体验完成学习。老师在恰当的时刻创造情境,是学生的理解体会更到位,使导学单发挥的作用更有效。
3 导学单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3.1 根据教学步骤设计“关键问题”
根据学生感知文本的环节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表达的过程,对整个过程做一个梳理,拎出关键环节大体会是以下推进步骤:整体感知——局部品味——拓展延伸。可以根据这个步骤设计关键问题。如教学五下《金色的鱼钩》感受人物形象时,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三个层层推进的关键问题:1)细读课文,用“我喜欢老班长,因为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感知老班长这一人物形象。2)课文通过了哪些表达方式刻画老班长这一形象?3)根据课文为革命烈士纪念馆里这枚长满红锈的鱼钩写一则导游词。一堂课从整体感知人物形象到局部品味刻画人物的方法,再到对人物的理解拓展延伸到写导游词的运用一气呵成层层推进。
3.2 根据文体特征设计“关键问题”
依据不同文体,调整不同的教学要求、思路和方法,设计关键问题。紧扣文体特征设计关键问题,容易让学生快速把握文体特征,形成解读这类文本的能力。如教学五上《鲸》这篇说明文,根据说明文的文本特点设计关键问题:1)用概况的语言说说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方面。2)通过“去除”“换词”等方法对比语句,感知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首先通过整体感知并收集概括信息,然后判别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最后体会语言的准确。
3.3 根据文本内容设计“关键问题”
设计问题紧扣题目,题目能间接的概括文章主旨,能揭示主题、统摄全文、体现思路,这类题目可作为设计关键问题的突破口。如六下《北京的春节》,就可以依据题目设计关键问题: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再如五下《彩色的非洲》的关键问题:非洲的彩色表现在哪些方面?紧扣关键句,关键句在全文内容或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以此来设计关键问题,有利于学生掌握要点,探求作者布局谋篇的意图和选材立意的技巧。如五下《草船借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紧扣人物形象,大部分文章都离不开人物,抓住人物形象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脉搏,更能带动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脉络的理解。如五下《晏子使楚》这样设计问题:你觉得晏子是个怎么样的人?还有五下第七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刻画了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设计关键问题时就可以从关注人物形象出发,直击教学重难点。
参考文献
[1]高变英.“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周彩丽.语文导学案的编写与运用[J].成功(教育),2012(07).
[3]张素婷.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导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3(04).
[3]梅冬贵.导学案要突出“四导”[J].新课程(教研),2011(06).
[4]孙艳平.对初中语文教学导学案的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S1).
[5]袁承国.怎样编写实用的导学案[J].考试周刊,2010(22).
作者简介
邵莉斯,女,浙江温州,小学教育专业,从教十几年荣获温州市骨干教师,鹿城区教坛新秀等荣誉,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市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