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生,漫溯青草更青处
2020-04-20方勤
摘 要:学生是鲜活的艺术品,而语文教学就是生命个体与生命群体共同的生命演绎。一场“教育意外”成全了实习教师的一次心灵的成长,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要“忠诚”,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相互成全。教师的这样一种生存姿态:敞开自我生命,积极迎接外在生命世界,把自我生命与外在生命世界融合在一起。正是在与外在生命世界的相遇之中,外在的他者生命首先成全了一个完整、充盈的笔者。
关键词:教育故事;师生互生;教师成长
深冬阳光薄薄的午后,笔者百无聊赖地抄起街边书店架子上的一本书翻阅,是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躲避随时会来的刺骨狂风,顺便决定立刻展开阅读,书中的一页印着这样一段话:
“教师应该始终信奉这样一条教育原理,在教学中一旦忘记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教学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
这句话把笔者生生地拽到一年前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高级中学“实习生”的回忆中去,陷入沉思后,完全不被窗外的飕飕风声惊扰——
生来就怕舟舟车车,宁愿多走也不愿坐车,可这次由不得自己了。从河西学生公寓到河东实习学校之间,横跨着一个橘子洲大桥的距离不是硬着头皮就能走完的。于是早早备下晕车贴、香水和湿巾,做好搭早班车的准备,就为尽可能躲避糟糕的长沙交通和凶猛的司机大叔。
由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是微妙的。来的第一天,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第一次上台向学生介绍自己。“大家好,本人是来自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四学生,希望以后同大家一起进步!”艰难地吐出几个字后,本人深吸了一口气,告诉自己,以后所面对的是鲜活的学生啊!投笔者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一场回忆深深浅浅正在演绎。实习生脸上的笑容,像是收获了被幸运之神拍了肩膀后欣喜一般。
最让笔者难以忘怀的故事,名字叫做小小的意外。实习公开课,初登讲台的笔者依着烂熟于心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讲解着准备了半个月的《书愤》,自以为每个环节的设置都滴水不漏、精美绝伦,只要背下教案,课堂上加以演说就可以完美应付40分钟。
笔者想错了,课堂预设之外的突发事件让笔者始料不及。笔者的教学重点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以“愤”为突破口,逐联分析《书愤》中的多重感叹,体悟作者年华空老、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感。当笔者窃喜自己顺利讲到尾联而没有出任何差错的时候,心中长舒了一口气。于是同每一联讲授方法一样,抛出问题:作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可见对它推崇备至。而在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作者又一次提到了《出师表》,作者用意何在?在经过同学们的一番讨论发言后,一位常回答问题的女同学小A举手,笔者欣喜万分,因为从之前的课堂表现来看,该同学总能带给老师正确又精彩的答案,因此笔者定不会放弃这个大好的机会借该同学来凸显自己教学水平高超。于是笔者连忙请小A来回答,万万没想到该同学站起来没有回答,而是“回馈”了笔者一记问题:最后一联作者以诸葛亮自比,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自比的呢?如果他们两个可以相提并论,官场失意的陆游与叱咤战场运筹帷幄的诸葛存在哪些方面的共性?老師没有说明原因就告诉同学们答案,觉得十分不理解。连珠炮地发问直接中断了笔者的思路,当时除了天旋地转似的不知所措外,笔者哑然。
笔者是一个害怕接受挫折的人,授课之前老师和领导们对笔者的期望很高。课后一想到听课的教学组长、学校领导和实习老师们的表情由点头赞许变成蹙眉摇头,心中委屈开始疯狂泛滥。笔者躲在角落偷偷抹眼泪,实习指导老师黄腊梅温柔地拍了拍笔者的肩膀,说到:“作为实习生,要知道语文是一个遗憾的艺术,初登讲台的表现已经很不错了。”
那晚笔者辗转反侧,一夜难眠。笔者思索为何会怕学生质疑?为何本应该是一个以喜剧收尾的课最终落得个潦草结局?为何一定要让学生的回答符合笔者的预设?为何最初对学生是“鲜活的生命”的认知不能体现在自己课堂上?
笔者想,是笔者不够忠诚,这里的“忠诚”不是有上下阶级之分式的“服务”,而且老师对学生尽心尽力的关照与成全。“忠诚”是笔者在叶圣陶《假如笔者当教师》中寻到的词汇,叶先生把它用在的师生关系上,先是眼前一亮,之后便心生欢喜。教师尽心的对象首先要承认是活生生的人,因此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且应该充满人情味儿的。“目中有人”才会使教师留意到课堂上学生情绪的变化知识掌握的程度, 才会重视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冲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合理生成。
正是因为笔者太看重教学内容而没有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思考,才导致自己的课堂如同一片精美的薄纸一样,虽然外形可爱但稍稍用力一戳就破。充满“忠诚”之心的课堂要考虑学生的存在,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应该充满着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有平等的意识,学生可以质疑老师,老师不仅不怕而且要提倡质疑,这样的课堂才是一清如水,生命涌动。
“教学意外”发生后,消沉了整整两天。在实习导师黄腊梅的鼓励下,笔者更加积极主动的从年级所有语文老师课中汲取营养获,来哺育成为“忠诚”教师的渴望之心。
怀着对小A同学的羞愧与对老师的感激,笔者坐在教室角落听黄腊梅老师讲《长恨歌》。天晓得笔者竟然语文课堂上听哭了,因为爱情故事太精彩,实在没办法转变好自己的实习老师的角色,去用力捕捉腊梅老师的课堂推进、目的何在林林的。好的课堂就是在师生的共同演绎下完成的,没有刻意环节的设置,听课不再是听课,可能是在享受课了。黄腊梅老师说,自己已经大致演遍所有名著中重要的男主角和女主角,上一秒笔者深爱着自己,抵死缠绵;下一秒就泪流疯癫。优秀的老师就是去搭建平台,引领学生窥探文本奥秘。不同的是,腊梅老师先去演绎,再带着学生在生动的师生交互中实现一堂课的展示。黄老师说,李隆基的世界不是在下雪,而是已然千里冰封;学生们说,玉环只能献半个盛唐,如今全搁李皇掌上。老师说,离别之前一切都是情,离别之后,爱才开始;学生们说,李的思念是懊悔、救赎、煎熬和惩罚;杨的原谅是见与不见之间隔着的茫茫生死的祈望……这还不够。“一定是李皇想杨妃想得还不够,杨妃不能原谅,不入李皇的梦”“李皇上下求索,绝处逢生,换来的是下辈子再续前缘的虚妄”“杨妃脱去花颜,待下辈子予你一世笑颜如花”……文本的意义不应该是现成的、确定的,而是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在不同时空,不同读者有不同的阅读体验。五彩缤纷、花样百出的学生展示的确印证了伽达默尔的那句话――“理解始终在历史中进行的”。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在师生个体与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对话中,去感悟再到感动。老师的每一次的深情含胸,学生的每一次的澎湃讲演,都让笔者感到,上好一节课是一次破茧成蝶的修炼。
于是笔者幡然醒悟,自己所理解的“忠诚”还远远不足以分析清楚公开课上“教学意外”发生原因和解决策略。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有天然的享有鼓励、体验成功权利。教师们的针对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是对学生真情关怀,而不是泛泛反馈“好”“很好”。教师不单单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更是要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生活。黄腊梅老师每一次的深情提问,学生每一次的澎湃讲演,都在共同演绎着文本的悲欢,课堂也充满了丰盈的生命力。教师正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对话中,带领学生积淀情感,生发感悟,掌握方法,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实现自笔者,丰满人性。传道授业的教师,是在与鲜活的学生主体对话中散发职业的光辉。教育不是一律强求,而是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自己,尊重信任学生的个性潜能,让学生在个性解读的过程中,迸发生命的灵光,实现生命的成长。笔者想,语文教师是用自己的理想信念构建起教育的乌托邦,用对生命的热爱和投入建筑学生的灵魂。而轻松愉快的课堂,通过情境的创设与多元的思考对话,共同获得生命成长体验和意义,相互交融、相互印证,师生共生,使生命轨迹相交,完成各自的成长。
学生是鲜活的艺术品,而语文教学就是生命个体与生命群体共同的生命演绎。让笔者惊讶的是,在黄腊梅老师的课堂上,老师的一个问题抛出去后,学生们令人出乎意料、拍案称赞的答案与质疑,就像一大段繁縟的公文里突然冒出几个清丽的字句带来的欢愉。学生变成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欣然接纳学生的百家争鸣似的理解或质疑,一堂语文课也俨然变成了学生们再现生活、碰撞思想的艺术场所。又想起教育哲学一堂课上讲过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实现自我,丰满人性。课堂上的不见了的老师,恰恰关注的就是学生,让学生们去通过书本掌握世界,通过知识诠释生活,返回自身,回归当下。智如泉涌,行可以为仪表者,人师也。臘梅老师说,课堂是可以变得有趣一些。教育确实是一件理想的事业。到底该怎么上好一节语文课、怎么去培养和牵引学生们的思想和跳动的灵魂,反观自己,要学的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教育故事与心得分享往往能成为进步路上的强力催化剂,在与回忆的交谈中,发现自己所忽略的部分,裨补缺漏。这场“教育意外”使笔者真正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要“忠诚”,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相互成全。教师的这样一种生存姿态:敞开自我生命,积极迎接外在生命世界,把自我生命与外在生命世界融合在一起。正是在与外在生命世界的相遇之中,外在的他者生命首先成全了一个完整、充盈的笔者。在之前,总是认为,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高高在上,用提前编排好的“脚本”来机械地教授:编剧导演主角通通都是老师,而学生只是听话的观众,懂得在恰当的时候点头赞许或者鼓掌迎合就好了。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民主平等的对话就更像是一种教师对学生的恩赐了,甚至像笔者般因为恐惧质疑而抵触学生的提问。但直到遇到了真实的课堂演绎,老师每一次哀乐的投入,每一次活生生的师生对话,在笔者看来,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个人生存状态,或者恰当点来讲,是一种师生独立、尊重、宽容的生命存在方式的表达。实实在在地承认每个学生之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与平等价值性,把每个人都看成是一个独立而丰富的世界,从内心深处接纳每一个学生。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在成就对方的同时也成就了教师自身作为完全人格之存在。
未来的路很长,坚定教育这条路,笔者将从于漪老师启发笔者的三个方面去努力。一是锤炼感情,对学生满腔热、满腔爱。二是夯实功底,“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认真备课,一丝不苟,以“出口成文,下笔成章”作为自己语文功底的奋斗目标,用比别人双倍乃至多倍的功夫学习,在教学的缺陷中跨越。三是要努力创新,更新理念,强化意识,不断探索。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青春被挥洒在一中的笔者倍感荣耀,这条路才刚刚开始,而笔者已然看到万里阳光。笔者坚信这场“教育意外”后的反思,都将成为以后完美的给养。
作者简介
方勤(1996-),女,汉,河南省淮阳县人,陕西师范大学2019级硕士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