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世杰治疗过敏性哮喘对药探析

2020-04-20王卓王晓梅徐世杰

中国医药导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经验

王卓 王晓梅 徐世杰

[摘要] 过敏性哮喘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常常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中医药在治疗此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徐世杰长期从事中医科研与临床,在治疗过敏性疾病,特别是过敏性哮喘方面经验丰富,擅用对药,疗效显著。本文通过挖掘徐世杰常用的治疗过敏性哮喘的核心对药组合:麻黄-杏仁、白芍-甘草、全蝎-僵蚕、乌梅-防风、人参-黄芪,探析其运用对药的依据与原理,总结治疗思想与经验,为过敏性哮喘的临床治疗开拓思路。

[关键词] 过敏性哮喘;徐世杰;对药;经验

[中图分类号] R2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0)03(c)-0149-04

[Abstract] Allergic asthm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respiratory diseases, often prolonged and recurrent. Chinese medicine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treating this disease. Xu Shijie has been engaged in the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a long time. He has experienced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diseases, especially allergic asthma. He is skillful in using paired drugs and the effect is usually significan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aired drugs combination overused by Xu Shijie to treat allergic asthma: Ephedrae Herba-Armeniacae Semen Amarum, Paeoniae Radix Alba-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Scorpio-Bombyx Batryticatus, Mume Fructus-Saposhnikoviae Radix, Ginseng Radix et Rhizoma-Astragali Radix, analyzing the basis and principle of applying paired drugs, summarizing the thinking and experience of treatment, and developing idea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allergic asthma.

[Key words] Allergic asthma; Xu Shijie; Paired drugs; Experience

哮喘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与肺部结构改变有关,主要发生在气道水平[1]。过敏性哮喘是哮喘的一种最常见类型,主要是由吸入性过敏原引起的一系列哮喘症状,持久的气道炎性反应是过敏性哮喘的主要病理学改变。这些改变包括支气管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气道内炎症细胞浸润、气道平滑肌痉挛等[2]。临床上,哮喘患者会反复出现喘息、咳嗽、胸闷和呼吸短促[3],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据统计,全球患病人数多达3亿,我国有1000万~3000万哮喘患者[4]。徐世杰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中医科研及临床20余年,治疗过敏性哮喘有独到的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左右,注意到徐世杰老师临床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常选用对药治疗过敏性哮喘,获效显著。现将徐世杰老师临证治疗其病常用对药进行总结,以飨同道。

1 治喘思想及理论阐发

1.1 调“神”为先

过敏性哮喘属于慢性且不易根治的疾病,大多数会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时有患者愁容满面,精神憔悴,对治疗失去信心,不积极治疗等。徐世杰老师经常笑称自己为“神”医,意为“调神”的医生,他特别强调首先应该舒缓患者的心神,进行心理疏导。他认为,大多患者因病而加重心理负担,忧思郁结,甚至紧张焦虑,反过来又影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徐世杰老师在临证之时,先与患者全面沟通,了解疾病发展过程,耐心地解释病情,再三叮嘱患者首先要放松思想,调节好情绪。他说:“既要‘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疾病),积极治疗疾病,莫要讳疾忌医,又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疾病),不去过分担忧,着急和焦虑,信任医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耐心。”

1.2 肺脾同治

過敏性哮喘的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病机为本虚标实。徐世杰老师认为,哮喘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为虚,首责肺、脾;风、痰是引起哮喘发作的关键因素。“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常夹杂他邪侵犯人体,是引发哮喘的导火索。“哮喘专主于痰”,痰为哮喘发作的宿根,伏于肺络,每遇外邪即感而发,是引发哮喘的主要病理因素。徐世杰老师在治疗时,特别注重肺和脾的治疗。若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津液输布失司,流注生痰;肺气不足则宣降无力,气机停滞而留痰于胸膈,因虚致实。风、痰引发哮喘,又可耗气伤津,损伤肺、脾,因实致虚。故临床当益气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补肺固表而防外邪侵袭引发宿疾,肺脾同调,表里兼顾。

1.3 三因制宜

徐世杰老师强调过敏性哮喘的发生,与体质的差异、季节的变化和地域的不同密切相关。体质作为内因决定了机体的正气强弱,以及对变应原的敏感程度。四季中,春季以风为主气,天气乍暖还寒,冷暖交替,变化多端,邪气易随风邪而侵肺伤人;冬季主气以寒,寒为阴邪,有利于伏痰的产生,且伏痰易随阴气上升而犯肺,故春冬为哮喘多发季。不同的地理位置,地势有高低,气候有寒温,西北多风燥,东南多痰湿等,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不同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故而哮喘的病因及病理变化也不尽相同。因人制宜,如除了年龄、性别、体型等基本差异外,徐世杰老师常询问患者是否饮酒?饮酒多或少?若饮且多者,其药方随之加减,药量也适当加重。因时制宜,如遵“春夏石膏知母入,秋冬桂附倍加添”之旨,灵活增减。因地制宜,徐世杰老师每遇患者,必问其从何处来,处方之用药和用量也酌情改变,如麻黄之用量,北方宜重,南方宜轻。

1.4 预防调护

徐世杰老师经常对患者说:哮喘的治疗“多在己,不在医”。徐世杰老师强调:首先,患者要正确认识哮喘,不要病急乱投医,一定要积极的寻求正规途径治疗,避免产生负面情绪,使自己心情保持愉快,以轻松的态度来对抗疾病。其次,注意预防感冒,预防要注重“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关注气候变化。再次,还要避免接触过敏因素,如花粉、动物皮毛等;忌烟酒;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油腻及辛辣刺激之品。最后,避免过度劳累,根据自身情况,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 临床常用药对

2.1 麻黄配杏仁,宣降相宜

麻黄性温辛散,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后世医家皆认可麻黄是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药。《本草正义》谓:“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得之固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以宣通。”[5]药理研究证实,麻黄具有良好的抗炎、解热及镇痛效果,其有效成分麻黄碱可直接松弛平滑肌,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抑制过敏介质释放,达到平喘的效果[6]。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为止咳喘的要药。《本草蒙荃》记载:“(杏仁)除胸中气逆喘促,止咳嗽坠痰。”[7]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苦杏仁含有苦杏仁苷,苦杏仁酶等多种物质,可以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平滑肌的兴奋程度,改善肺功能,从而防止哮喘的发生[8]。徐世杰老师认为,麻黄与杏仁搭配,一宣一降,符合肺的生理气机,且一刚一柔,互制其偏,其平喘止咳之力益彰,故前人素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之说。药物实验也表明,麻黄与杏仁同用,具有延长哮喘大鼠引喘潜伏期和修复气道损伤,缓解和平喘的作用,同时,两药合用,对药物自身的急性毒性有拮抗作用,达到减毒的效果[9]。徐世杰老师通常用麻黄的量为3~6 g,杏仁10~12 g。

2.2 白芍配甘草,酸甘相成

白芍苦酸微寒,临床常以其补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为用。张元素曾言白芍“和血脉,收阴气,敛逆气”[10]。王好古云其“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咳喘……”[10]。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芍具有抗菌、解热、抗炎、解痉、抗溃疡等药理活性,用途广泛[11]。甘草平和,“最为众药之主”,补益脾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缓和药性。因甘草具有卓越的功效,临床广泛应用。Zhang等[12]发现,甘草的有效成分甘草次酸可以显著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缓解哮喘的发生和加重。杨兴嫕等[13]研究发现,甘草及其组分具有解痉、抗氧化、抗感染等药理作用,治疗支气管哮喘发挥多靶点治疗作用。芍药与甘草的经典搭配,可追溯到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主要治疗脚挛急。徐世杰老师认为,白芍酸寒以收之,甘草甘温以缓之,二药合用,酸甘化阴、养血柔肝、缓急镇痛,不仅可以治疗肌肉痉挛,关节拘急,疼痛,而且止咳平喘疗效甚佳。关炜等[14]对支气管哮喘小鼠的实验表明,芍药甘草配伍能够抑制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的气道炎性介质释放,增强抗氧化能力,清除气道炎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减轻气道损伤及相关炎性介质合成,具有预防和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徐世杰老师通常用白芍的量为15~30 g,炙甘草为10~15 g。

2.3 全蝎配僵蚕,疏解相得

全蝎有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之功。《本草便读》言其“走脏腑,行经络”[15],不但能祛经络之风,还能内走以除脏腑之邪。周茵等[16]临床研究发现,全蝎可以阻止气道口径缩小,缓解呼吸道的痉挛状态以止喘。僵蚕又称白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體,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本草思辨录》说:“僵蚕劫痰湿而散肝风。”[17]指出其祛痰和散风两大特点。僵蚕应用安全,在抗惊厥、消炎、抗过敏、解痉平喘、免疫抑制等方面均有较好的药理作用[18]。喻静[19]发现僵蚕中还富含槲皮素、山萘酚等成分,而槲皮素具有较好的祛痰、止咳作用,从而达到一定的平喘作用。徐世杰老师认为,本病有明显的风邪致病的特点,风盛则挛急,风动气逆而喘,故应疏风解痉以止喘。全蝎入络搜剔窜透,长于止痉;僵蚕通络疏散涤痰,尤能祛风,二药皆为血肉有情之品,相互搭配,祛风止痉,解除气道挛急,使肺管通利、气机通达而止喘之力更著。徐世杰老师通常用全蝎的量为6~10 g,僵蚕为10~15 g。

2.4 乌梅配防风,收散相合

乌梅酸涩,敛肺,涩肠,生津。王好古在总结前贤用药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乌梅“能敛肺气,治燥咳”[10]。《长沙药解》言其“泻风木而降冲击,可止咳嗽、通喉痹”[20]。药理研究表明,乌梅具有抑菌抗炎、镇咳、抗氧化等作用[21]。防风辛散,善行皮毛与经脉之气,祛风之力可达十二经,善祛外来之风邪,并可解痉止痒。《药类法象》言其能泻肺实,除上焦邪,李杲认为:“防风,治一身尽痛,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22]陈子珺等[23]研究发现,防风能抑制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收缩和药物性哮喘,揭示防风的抗过敏作用也可能是多环节的。徐世杰老师认为,乌梅与防风相配,一收一散,辛散祛邪而不耗气伤津,酸敛肺津而不“闭门流寇”,在哮喘的治疗上,常常相须为用,相反相成。实验表明,乌梅与防风组合,能显著干预支气管平滑肌细胞迁移而影响气道重塑,对预防和缓解哮喘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24]。徐世杰老师通常用乌梅的量为10~15 g,防风为10~15 g。

2.5 人参配黄芪,补益相彰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本草蒙荃》言人参:“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7]动物及临床实验表明,人参所含的有效成分人参皂苷能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哮喘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减轻过敏性气道炎症,从而有效改善哮喘的进展,并可用作对过敏性哮喘患者的治疗[25]。黄芪补气固表,对肺、脾、肾均有补益作用,被誉为“补气之圣药”。《本草汇言》谓其“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26]。研究表明,黄芪能减轻气道炎性反应,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调节免疫功能,控制哮喘发作[27]。徐世杰老师认为,过敏性疾病本虚标实,本虚贯穿于疾病的始终,而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发生诸如痰湿、血瘀等具体实证表现,加之喘咳反复发作,耗散肺气。因此,补肺益气,培土生金是其哮喘缓解期的重要治则。人参配黄芪,参内芪外,人参补气而兼能养阴,守而不走,黄芪补气而兼能扶阳,走而不守,二者相配,补气之力更加强劲,有利于此病的防治与恢复。徐世杰老师通常用人参的量为6~10 g,黄芪为15~30 g。

3 小结

过敏性哮喘在中医学中属于“哮证”的范畴。《证治汇补》记载:“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28]徐世杰老师认为哮喘的基础病机为本虚标实,且多是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临证应把握疾病的本质,正如《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开篇所讲:“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29]徐世杰老师强调:法无常法,常法非法。临证时要灵活辨证加减,选药时应合理应用,协同增效,互用互制,以更加适应临床辨证的需要。

4 病案举隅

患者,女,25岁。初诊日期:2019年6月11日。就诊地点: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既往有哮喘史,每遇冷或刺激性气味则诱发或加重,发作时有胸闷喘息、呼吸困难,甚则不能平卧等症状,医院诊断为过敏性哮喘,常以舒利迭吸入缓解。因居国外学习,气候、饮食等不适,哮喘发作频繁,并有所加重,故暑期回国寻求中医治疗。垓下稍有胸闷,气促,有乏力疲劳感,嘴唇干揭,大便干燥秘结。舌红苔薄,脉沉细缓无力。治以宣降肺气,敛肺止喘,养阴生津。处方:麻黄6 g、石膏25 g、白芍30 g、炙甘草15 g、杏仁10 g、僵蚕10 g、地龙10 g、全蝎6 g、五味子10 g、麦冬15 g、乌梅10 g、鱼腥草30 g、防风10 g、黄芩10 g、川芎10 g、生晒参6 g(冲),14剂,水煎服,嘱其早晚各1服。

二诊:2019年7月2日。就诊地点: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药后喘嗽减轻,发作频率减少,胸闷稍舒,乏力疲劳感缓解,舒利迭吸入用量逐渐减少。垓下口干,牙痛,多梦,手脚心热,易发湿疹。舌红苔黄,脉细滑。效不更方,治仍以宣降肺气,敛肺止喘,养阴生津为主,稍作加减。处方:麻黄6 g、石膏25 g、旋复花10 g、炙甘草15 g、杏仁10 g、僵蚕15 g、全蝎6 g、乌梅15 g、五味子10 g、银柴胡10 g、鱼腥草30 g、黄芩10 g、牡蛎30 g、代赭石10 g、生地15 g、生晒参6 g,14剂,水煎服,嘱其早晚各1服。

三诊:2019年7月23日。就诊地点: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哮喘减轻,近来基本未有发作,舒利迭已停用,大便通畅,口干感觉消失,精神颇佳。垓下鼻子稍塞,夜寐可,余未见殊。舌淡黯苔黄,脉沉细弦滑略数。守法如前,加重补肺健脾之力以培土生金。处方:生地15 g、生晒参6 g、黄芪15 g、白芍30 g、炙甘草15 g、麻黄6 g、石膏30 g、僵蚕15 g、全蝎6 g、五味子10 g、乌梅10 g、鱼腥草30 g、蛤壳30 g、麦冬15 g、当归10 g、蝉衣10 g,14剂,水煎服,嘱其早晚各1服,以巩固疗效。3个月后随访,患者诉未有复发,胸闷基本解除,呼吸顺畅,精神体力尚佳,已回国外学习。

[参考文献]

[1]  Boulet LP. Airway remodeling in asthma:update on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approaches [J]. Curr Opin Pulm Med,2018,24(1):56-62.

[2]  蔣聪利,刘志刚,夏立新.microRNA在过敏性哮喘中的作用[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4,8(4):312-316.

[3]  James W,Mims MD. Asthma:definitions and pathophysiology [J]. Allergy Rhinol,2015,5(S1):S2-S6.

[4]  李丹.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1NA)(2009版)[N].中国医学论坛报,2010-11-08(2).

[5]  张山雷.本草正义[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8-131.

[6]  张梦婷,张嘉丽,任阳阳,等.麻黄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6,11(9):1917-1921,1928.

[7]  明·陈嘉谟.本草蒙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3.

[8]  魏萍.中药苦杏仁治疗哮喘的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5):132-133.

[9]  周开放,黄刚,肖雄,等.麻黄-苦杏仁药对减轻大鼠气道损伤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24(19):172-178.

[10]  曲京峰,赵兴连,韩涛.古今药方纵横[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13-1119,1202-1206.

[11]  龚爱芳.中药白芍的研究进展[C]//中国商品学会第五届全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论文集.哈尔滨:中国商品学会,2017:7.

[12]  Zhang T,Liao JY,Yu L,et al. Regulating effect of glycyrrhetinic acid on bronchial asthma smooth muscle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as well as inflammatory factor expression through ERK1/2 signaling pathway [J]. Asian Pac J Trop Med,2017,10(12):1172-1176.

[13]  杨兴嫕,史锁芳,周奎龙,等.甘草及其组分治疗支气管哮喘作用机理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5):933-935.

[14]  关炜,王洋,李韶妮,等.芍药甘草汤对支气管哮喘作用机理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0):1625-1626.

[15]  清·张秉成.本草便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265.

[16]  周茵,袁雄芳.中药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62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9):402.

[17]  清·周岩.本草思辩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51.

[18]  胡蝶,陳晶晶,张念志,等.僵蚕及其配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4):49-50.

[19]  喻静.僵蚕的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7):185-186.

[20]  清·黄元御.长沙药解[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67.

[21]  杨莹菲,胡汉昆,刘萍,等.乌梅化学成分、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12,15(3):415-418.

[22]  张年顺.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23]  陈子珺,李庆生,淤泽溥,等.防风与刺蒺藜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4):30-32.

[24]  龙声志,朱海燕,吴贤波,等.防风-乌梅配伍含药血清对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表型转化调控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2):1-7.

[25]  Chen T,Xiao L,Zhu L,et al. Anti-asthmatic effects of ginsenoside Rb1 in a mouse model of allergic asthma through relegating Th1/Th2 [J]. Inflammation,2015,38(5):1814-1822.

[26]  明·倪朱谟.本草汇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8.

[27]  王胜,张念志,季红燕,等.益肺健脾中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症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6):462.

[28]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2.

[29]  清·吴谦.医宗金鉴[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6-959.

(收稿日期:2019-10-25  本文编辑:李亚聪)

猜你喜欢

经验
2023年第5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2023年第4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乐淘淘“先进”经验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经验试试看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辨证治疗久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