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创科教”四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4-20杨雪刘慧颖
杨雪 刘慧颖
摘 要:民办高校具有其自身的教育优势与适应教育发展趋势的快速更新的教育理念,能够在教学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既保证其与国家教育教学大纲总体脉络保持一致的相对静态的一面,又有其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而不断调整与完善其教育教学目标的相对动态的发展思路。在自身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民办高校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和途径,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并及时运用于指导新的实践。研究过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在动态中寻找基本的特点与规律,在动态中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大连科技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基于“产创科教”四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JG201941)。
1 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新工业”革命呼唤应用型人才,与“新工业”革命对应,应用型人才同样具有其特征。国际上,美国工程院、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世界经济组织、ABET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等都阐述了各自对未来工程师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国内,“新工科”天大会议更是提出了“面向2030年的工程师核心素质标准”。从表1可见,这些要求均关注到了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科交叉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社会责任等方面。
“新工业”革命带来了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中高端水平发展的机遇。产业发展与工程教育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战略需求,2017年2月,教育部提出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应用型行动计划,其目的在于,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新经济和新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2 民办高校现有工科教育的不适性
对照“新工业”特征与应用型人才要求,民办高校现有工科教育体系的主要不足在于面向产业的开放性与融入性不够,适应度与支撑度不强。
1)学校发展定位与国家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与强国战略的使命感和主动担当不够,不能及时面向经济主战场,融入经济产业发展的核心需求与前沿地带,服务于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调整学校发展定位与内涵发展的战略意识与规划、行动力不足。
2)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对产业发展和重大变化的敏感度不够,不能及时有效捕捉与研判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与新需求,并基于这种研判,调整专业布局,改进培养目标,部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战略对接。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产出与新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明显。
3)校企互动机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信息融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机制有待强化,产业优质资源融入高校人才培养、高校智力资源融入产业创新与创业的机制与体制有待进一步强化与激活,产业与高校之间共同创新、协同育人的生态系统尚未有效形成。
4)学科建设、科研活动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领域或方向脱节,对接产业前沿的新兴学科建设或现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滞后,科研活动游离于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之外,相当比例的科研及其产出,是由教师的职称晋升或岗位聘任驱动的,无关国家发展战略、区域产业升级,也无关人才培養。
5)人才培养机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持续改进、校企协同育人、多学科协同育人、科研反哺教学,以及融入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等机制均有待进一步强化或完善。
3 “产、创、科、教”四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高校应用型教育体系需要依托“四个融合”,即产教融合、“双创”融合、科教融合、学科融合,依托体制机制创新,破解现有系统不足,构建高度开放、深度融合、多元协同、有效适应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1)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建立产业与高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机制。构建立足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与培养目标适应机制。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协同育人体系。建立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共同体。高校的优势在于学科支撑强、创新智力资源丰富,企业的长处在于市场意识敏锐、成果转化与市场开拓能力强,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共建工程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形式,协同开展产业与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对接产业发展前沿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进行关键领域和瓶颈环节的技术创新与开发,进行科技创新的产业孵化,建立快速无缝的成果转化通道与机制,形成发展共赢的协同创新平台。
2)以“双创”融合为驱动。就教师而言。实施“双创”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科技创新与创新成果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激发其面向产业开展科技创新、实施科教融合的内在动力;就学生而言。他们是创新创业的潜在生力军,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主体。他们年轻充满激情,思想活跃,创造力强,敢于实践与探索。就产业与高校而言。“双创”融合在双方之间架构了充满创新活力与创业生机的双向互动通道,提供了产教融合的一种新机制与新模式。流入高校的是创业方向与机会,创业的资金与经验;流回产业的是创业人才与成果,创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以科教融合为突破。就教师而言,长期以来,高校面临教师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回答教师为什么要从事科研以及从事什么科研的问题。首先,提升教师科研的品质、内涵与价值,使得教师跳出晋职与聘岗导向的被动科研,转向产业创新需求导向的主动科研。其次,提升教师对产业发展的分析、预测与判断能力,以及与产业互动沟通的能力。再次,实现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持续更新或提升,以及教学资源的拓展。最后,为其自身的创业提供创新成果支撑。
就学生而言,将科研与学生的“学”融合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可以激发学生对创新的激情与欲求,培养学生对创新的使命感与价值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包括想像与关联、分析与批判、系统与跨界思维等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包括技术关注与学习、评估与选择、开发与实现能力。
4)以学科融合为保障。在多元融合、多领域融通的新经济背景下,学科融合不仅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而且学科融合的广度与深度都较以往扩大。支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涉及不同工程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还需要工科与理科的跨界融合,以及工科和人文与社会学科之间的大尺度交叉、跨界与融通。学科融合是应用型的基本保障,不仅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它,应用型体系下的师生创新与创业实践也离不开它的支撑,它是促进科教融合、双创融合,实现深度产教融合的润滑剂与粘合剂。
参考文献
[1]赵菲.民办高校基于第二课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09):249.
[2]梁娜.民办本科院校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8):119-120.
作者简介
杨雪(1989-),女,满族,辽宁大连人,大连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人才培养以及思政教育研究。
刘慧颖(1987-),女,汉族,辽宁大连人,大连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