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指导下的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优化路径
2020-04-20廖钟迪
廖钟迪
摘 要: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于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及与国际接轨发挥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国标培养目标的四方面转变出发,就国标指导下课程体系及培养要求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国标指导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旅游管理类国标;培养方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1-0042-03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 2018 年初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这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体现了高等教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实现与国际接轨,确保“双一流”建设、实施的重要举措。“国标”规定了专业设置的基本条件,提出了旅游管理本科类专业建设的标准,对国内的旅游管理类本科高校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便于各高校以此标准为源,高于标准,办出特色。“国标”以专业类为单位,明确了旅游管理专业性质是综合性应用型专业,确定了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八方面具体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旅游管理类国家标准在专业特点“综合性”“实践性”的基础上新增了“创新性”,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具有面向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立足全球视野的开放性与创新性,这对于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理论型+技能型+创新型的社会主义旅游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学生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创新能力强,体现出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应对行业、社会和未来发展多方面需求下的重大转变。从“国标”出发,制定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明确落实“国标”的具体要求,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和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一、旅游管理类“国标”培养目标及要求
“国标”指出,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策划、规划、咨询、培训、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包括四方面:“素质、知识、能力、创新创业”,与以往的培养要求最大的区别在于四个方面:(1)将“职业认同感”首次写入素质要求,与职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回答了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旅游教育是为旅游业培养人才,我们的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首先需要在思想上认同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认同旅游业的工作,其次才是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知识文化和技能的掌握。(2)明确提出了“学生需具备获取和更新旅游管理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突出了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到“学得好”的转变,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3)将“具备服务意识”首次写入专业能力的要求中,与管理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凸显出旅游行业服务性的特点,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只有具备了服务意识才能把旅游工作做正确、做好。(4)明确将“创新创业”写进了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出旅游教育需要符合时代发展并满足社会需求。以上四方面的重大转变,对旅游管理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新一轮的旅游管理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必须体现这四方面的内在要求。
二、旅游管理类专业“国标”的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类专业“国标”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素质教育课;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数理类、经管类、信息技术类、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具体如下表所示。
“国标”的课程体系体现出四方面的特点:(1)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框架,对各旅游高等院校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明确了专业学生必需修读的各板块课程;(2)确立了四门必修课程,明确了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基本核心课程,同时给大类下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四个专业提出“4+X”的核心课程设置方案,并给出建议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对专业必修课上什么做了统一;(3)在选修课设置方面,鼓励各高校立足当地,依托优势,服务地方,办出特色,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多样性;(4)对实践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做了规定,体现出新“国标”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高,重视知识产出的特点。
三、“国标”培养新要求的关键问题
针对“国标”四点培养要求中提出的“四个具备”新要求,“具备职业认同感、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具备服务意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该如何修订以实现这些要求?课程体系该如何合理设计以有效衔接?教学方法与手段该如何改革以实现这些新要求?这些要求的提出,反映出我国旅游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量型转变下的旅游人才需求的新的风向标和重大变革,在旅游业奋力迈向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的征途中[1],旅游教育也要开启迈向优质旅游教育新时代。
首先,如何实现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旅游业相关职业的准职业态度,其形成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变化的過程,贯穿于从学生到职场的整个阶段并延伸至他们的整个职业生涯。职业认同感的高低不但会影响其学业质量,还会影响其职业心态,工作的积极性、与个体处理各种工作事务的心境、效率密切相关[2]。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需要社会、行业、企业、学校的多方合作,共同努力,从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与宣传,到旅游行业、企业先进人物、领军人物的形象塑造、学校站在专业角度从入学教育开始的专业自豪感、自信心的树立,到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就业指导,从多个层面,以多种形式,强化、增进旅游职业人士的角色意识,做好知识、技能、动机和情感的全面准备,使学生认同所从事的旅游行业工作,能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
其次,如何提升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中进行培养,比如近几年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随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方式等的混合,到最后考评方式混合,师生、学习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出新旧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已有的教学实践中已有大学英语、计算机、会计、旅游管理等课程的混合教学实践验证混合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3-6]。
再次,如何具备服务意识?服务意识的培养可以结合课程思政展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的旅游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优质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旅游高等教育在确保优质旅游的高质量供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将社会主义的服务观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让学生一方面从思想上认同旅游服务的价值,肯定优质旅游服务的意义;另一方面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层面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教学设计,让学生具备服务的能力,确保服务的质量。
最后,如何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从资金和制度上保障创新创业活动有效实施,从学校层面统筹配置和高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7],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构建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衔接的新课程体系[8],实施3+1课程模块,包括创新创业通识课,如管理学、商务礼仪等;创新创业知识课,如创业学、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技术课,如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同时配合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实习实践,通过专业指导、实战演练、创业商机、风险分析,管理运营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四、“国标”指导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路径
人才培养方案是大学开展本科教学的基本蓝图,是体现大学本科教育理念、践行具体教育行为的重要指导框架[9]。因此,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国标”指导下的培养方案制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培养目标,搞清楚培养什么人;其次,在此基础上分解、细化出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最后,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综合设计课程体系,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立足校本特色
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制定的起点,决定着后续课程设置和培养要求的制定。因此,深入研读旅游管理类国标中培养目标的说明,准确把握自身定位,专业优势和基础、以新时期旅游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确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制定的过程需要注重科学性、体现出可行性,保证培养目标的适应性、先进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按照“国标”要求确立培养规格
“国标”对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学制、学分、素质、知识、专业能力、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培养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这些是必须要满足的,有些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如创新创业学分的积累和转换制度、课程学分、技能训練的基本要求等。
(三)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整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实现的落点,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现实表征。“国标”对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总体设计,对各模块的课程安排做了具体说明,给各高校搭建课程体系框架的同时对于具体课程做了规定和说明,保证了质量合格线的同时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发挥优势,高于标准。如对通识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素质教育课,具体开设的课程公共必修课由各高校根据国家和学校规定开设,素质教育课允许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设计开设;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计均体现出对培养目标中知识要求、专业能力要求、创新创业要求的呼应,特别是针对“国标”首次将“创新创业要求”列入培养要求这一亮点,鼓励各高校根据行业特点、专业优势、学科重点、地方特色开设选修课程,增加创新创业内容,设置适合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这些新变化都体现了旅游管理本科培养方案优化需要积极回应国家宏观要求和行业人才需求变化。
五、结论
人才培养方案是展现高校本科教育特色、定位的重要窗口,在“国标”指导下科学制定旅游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体现出新的培养要求变化,是对国家和行业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确保旅游管理高等教育质量,发挥校本特色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金早.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奋力迈向我国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N/OL].(2019-01-09).http://www.sohu.com/a/215663969_347198.
[2]王鑫强,张大均,曾丽红.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效能——价值双维核心模型的构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6).
[3]杨芳,魏兴,张文霞.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7,(1).
[4]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23).
[5]杨浩,付艳芳.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7).
[6]廖钟迪.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以《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49).
[7]刘振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L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3).
[8]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育,2014,(11).
[9]陈骏.加强专业国际比较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