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侗乡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2020-04-20赖霞

教育界·中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言素养语言训练

赖霞

【摘要】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讲,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一直都是一个难题。文章结合教学经验,对侗乡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方法进行了介绍,希望可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言训练;语言素养;农村中小学生

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汉语言表达能力薄弱的现象。很多学生出口就是方言,平时交流,土“洋”结合,普通话夹杂方言;课堂上要求用普通话发言时,边想边说,一字一词地往外挤;作文时,想得到,不会说,写不了,痛苦不堪,写出来的习作篇幅短小,病句连篇;亲身经历的事,写出来没有几句话。在历年来的中考和期末测试中,阅读与写作满分的学生几乎为零,丢分之大,令人忧虑。因此,在国家级深度贫困的侗乡,语文教学成为教师们十分棘手的问题,尤其是语言的运用。

基于上述原因及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提高阅读与写作的关键。那么,究竟什么是语言训练,怎么样进行语言训练呢?

一、语言训练不是孤立的单调训练或抽象的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训练

语言文字训练实质是习得语文能力的训练,即形成运用语言文字工具能力的训练,其核心是通过语言文字获取听、读能力的训练和运用语言文字说、写能力的训练。字、词、句、篇及听、说、读、写都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只能附着于语言承得的整体活动过程而存在,如果脱离这一整体活动,仅以个别“组词”“填空”“改变句式”和“应试式”习题等作业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那是很不恰当的。

情以物牵,辞以情发,是语言行为的自然规律,无论是个别单项语文基本功训练,还是整体性综合的语言文字训练都得循“音、形、义”结合,“词、物、情”统一的准则。因此,语言文字训练不是完全脱离想象内容的纯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

二、语言训练可以使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言语实践中得到完美统一

语文课的个性是学习课文如何运用语言文学来承载思想内容。语文工具不是一般意义的工具,语言本身就是人的大脑及有关器官的既有功能,它既是思维和认识世界的工具,又是表达和反映认知成果的工具。语言训练可以让学生在练习运用语言工具的言语实践中,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语文学科的多种教育因素都可孕育于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之中,都可以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渗透。

三、读是语言训练的根本途径,培养语感是语言训练的核心内容

我们要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并从农村社会实际需要出发,认识语文教学中强化读的训练的必要性。教师必须从应试教育的圈子中彻底跳出来加强读的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设计不同形式的训练。比如可以用默读、朗读、速读、跳读、背诵等方式在读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语言训练,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大量通读经典作品,优化语言储备。朱自清多次谈道:“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通。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不但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习这些方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背诵便是这种综合的方法。” 商友敬教授认为:“只有读,让语言先在嘴上活起来,然后才能在心上活起来。”确实,语言学习,读不顺口,就说不顺口,也就用不顺手;读顺了口,烂熟于心了,才能真正塑造内部语言,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脱口而出,运用自如。

语言习得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凭借一定的语言情境去感知言语现象,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是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主体内容。因此,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两点最为重要,一是对待言语现象要特别注意,客观把握综合感受,二是必须以语感为培养核心。

要客观把握“综合感觉”言语现象,最佳的方式当然是读书。但有人认为,我们千万不能小看诵读的功能,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也有些人认为初中阶段抓诵读很幼稚,初中语文教学重在对课文的分析,觉得教材所安排的诵读有些多余,增加教学负担。其实,课文所提供的言语范例、诵读欣赏,是学习内容习得的凭借。诵读可以让学生动用各种感官,直接、全方位、多层面地整体触摸课文所展现的言语现象。朗读课文是对语言的一种模式练习,也就是在以课文的规范对语言进行顺应性的改造。因此,我们一定要强化读书活动,摒弃架空分析。 强调读书,当然不是一味地呆读死念,必须注意方法指导。我们要逐步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去进行阅读,一条是眼睛的“生理视线”,负责吸收语言符号以供辨认;另一条是心灵的“心理视线”,透过文字符号,能看到一个典型表象和逻辑意义单位。这样,学生们就可以一边读,一边沿着“循文—明像—体情—语道”的路线,顺利进入读书内化的自由王国。例如,我们让学生阅读作文例文,可以引导他们模仿,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见闻,这是方法的迁移,是一种创新。即使学生作文中使用了例文或课文中的语句,只要切合其作文语境,我们就要说好,因为这就是语言的内化和运用。

语感不仅包括对语言文字意义的感悟,也包括运用语言文字的言语行为,还包括对各种个体经验(包括学生学习)的感悟。语感可以在一瞬间把有意识的语言规则体现出无意识的感觉能力,当然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要结合读写实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逐步对文章的辞、物、情自动进行立体化感悟。久而久之,他们便能一接触言语现象,就“如水到口,冷暖自知”。总而言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以读书为主线,以语感的培养为重点。坚决摒弃烦琐的教材分析,尽量减少脱离课文整体和言语实践的零碎练习,要踏踏实实帮助学生念好以下“九字经”。

“读进去”——熟读精思,立体感悟,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 ,以说、写、演、练促读。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潜心会文、切己体察,充分触摸言语现象,增强语感能力,逐步培养自能读书,即独立的“真空”阅读能力。

“记得住”——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提倡活记强背,强化整体吸收、自主生成的环节,保证学生自我整理构建的时间,让学生从容进行习字、积词、蓄句、温书……同时培养学生语言审美能力和阅读鉴赏情趣,让学生养成主动扩大阅读、增强积累的习惯。

“用得出”——借鉴迁移,投入实践。强化迁移意识,增强实践机会。要优化作业,取消无价值的机械重復练习,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模仿、借鉴能力,鼓励大胆进行仿造、改造、创造。课内留出足够的自学或个体学习的时间、空间,课外开辟广阔的语文实践天地,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所得“投入周转”。

四、在主动学习中落实语言训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言训练也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自主发展。素质教育观念指出,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主宰” 转轨到“主导”上来。教师要本着“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创设语言训练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一是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二是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三是把写的安排纳入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摆正教与学、训与练、文与道、课内与课外的诸多关系,让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法、学有创造、学有个性。一句话,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落实语言训练。

【参考文献】

[1]侍春芹.农村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弱的原因分析及破解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9(18):52-54.

[2]张伟汉. 网络阅读对农村中小学生阅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谢宇才.农村中小学生有效阅读的实践和创新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93-94.

[4]徐志华.有效改造内部语言切实提高写作水平[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18-51.

猜你喜欢

语言素养语言训练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解读
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
贴近阅读过程,建构高效课堂
善用阅读策略构建,回归语用能力养成
低年级数学应重视语言训练
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课堂的语言
词语教学的智慧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