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中学主题式阅读,提升阅读技能
2020-04-20张文权
张文权
【摘要】在新课改的实施下,语文教学课堂虽然比以往活跃,学生回答问题表现积极,答案也丰富多彩,大多数人会觉得这种现象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性。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我们会发现诸如主题观点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理解不透彻等诸多问题。基于此,主题式阅读渗透到语文教学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主题阅读 开放性资源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14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4-0092-01
一、基于语文网络开放性资源,挖掘语文主题
长期以来,在我国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语文课堂的设计上更多的关注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打压了学生课外搜集的主动性,使学生的阅读视野、阅读思维无法得到开放性的拓展。同样,教师对于网络的使用存在相应的质疑和担忧,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教材之内。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介绍相关作者和历史背景知识,能够引导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更容易的品味文章的情节和把握中心要点。
例如,教师在讲授《春》这一教学设计中,对于散文形式的阅读题材,学生理解起来颇为困难,所以首先,教师先播放一曲《春天在哪里》拉开今天的学习序幕,然后教师会提前布置好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课上由学生探讨。学生课下都十分积极,利用课外读物、网络等资源把相关诗句记录下来。例如:王安石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白居的《忆江南》等等,以上诗句虽然学生有的学过,但是记忆有限,通过搜集课外资料不仅让学生拓展了其他的古诗词,而且也满足了巩固旧知识的需要。接下来,由教师利用网络,对朱自清名字、家乡、还有其身份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把握整体主题性,提高学生阅读性
语文是一门集语言与生活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初中的语文教育视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它的每部分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整体性教学原则,不仅要发挥各个部分的作用,而且要意识到各个部分相互联系所发挥的无限作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仍以一堂课一篇课文的理念教学,不仅拉低课堂的整体进度,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联系性思维。然而,开展主题式阅读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一点。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三个单元《故宫博物院》时,编者将《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等文章与其结合在一起,整个单元的主题重点突出了“壮观景色”,教师在课堂导入部分可以将整个单元的文章联系到一起,比如:《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苏州园林》让我们感受到了古典园林之美,那么故宫博物院会让我们感受到些什么。通过教师的以上描述,学生可以自然的将本科内容与其他文章的中心思想贯穿在一起,提前了解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三、采用主题式批注阅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新课标指出,阅读基于学生自主性之上,不能将教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作为学生的阅读体验。因此,批注式阅读是主题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
例如教师在教学《在山的那边》这一课时,由于它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学生在阅读中很难把握里边词语的象征意义,所以学生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就应该及时批注,以便于课下进行巩固。首先,由学生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标注出来,并自己查字典解决,然后,注意节奏停顿,在该停顿的地方标注斜杠。待学生读完后,互相交流,教师做相应的补充。做完最基础的铺垫之后。学生就应该细细品味诗句所蕴含的内容并进行注明,第一节写了作者小时候对大山外面的的世界痴心向往,第二节描写了作者在不断奋斗中最终实现了理想。
总而言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主题式阅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所在。因而,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探索主题式阅读的教学策略,站在学生的角度,优化主题式的阅读教学设计,将语文教材中抽象的语言充分挖掘出来,更好的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张燕华,郑国民,关惠文.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表现研究[J].學报.2015(06)
[2]程乔夏.经典诵读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性研究[J].语文建设.2015(35)
[3]王玲湘,焦玫.主题经典阅读:点亮核心素养的“明灯”[J].人民教育.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