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现
2020-04-20张菊
张菊
【摘要】本文以“工匠精神”内涵为引,对高职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渗透、融合,提出了三方面可行性对策,以期为“工匠精神”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现,提供一定实践参考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语文 实现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4-0056-02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大国工匠》纪录片在央视的播放,“工匠精神”渐渐被社会所熟知,也成为各界注重的问题。“工匠精神”主要指从业人员倾注工作品质,在职业追求中的一种职业精神。基本内涵包括敬业、专注、勤奋、精益、创新等方面的内容。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三者的渗透、融合、统一,也是从业者价值取向与行为体现。在当下,贯彻并落实“工匠精神”,要深刻把握其基本内涵,结合现实情况,做出合理、科学可行性措施[1]。
2.将“工匠精神”落实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工匠精神”,高职语文作为必修公共基础课程,迫切需要与时俱进,顺应趋势,为我国制造强国转型奠基后力。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与学生个人职业发展要求。我国高职院校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存在三个问题:起步晚,成果少,推进慢,高职语文蕴含人文精神、文化素质,是其它课程无法取代的。而高职语文渗透“工匠精神”,可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人文精神。同时,杜绝高职院校“功利性”趋向,推荐素质教育进程。
3.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工匠精神”的可行性措施
3.1提升高职院校领导及教师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领导、教师角色地位显著,影响高职语文教学方向及发展进程。在《中国制造2015》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领导、教师要加强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度,提升对“工匠精神”渗透语文教学建设的认知性,在制定合理、科学的实施方案下,实现“工匠精神”与语文教学完美结合。在保证方案可行性前提下,大力发展和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方案,从而切实继承与弘扬“工匠精神”,满足高职院校可持续性发展及学生个人职业发展需求。
3.2在高职语文教学环节渗透
3.2.1讲解课文内容时进行渗透、融合
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要转变教学观念。由单一知识灌输转向文化素养、能力提升实践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章内容下,全面、细致分析文章主题,这是“工匠精神”融入語文教学重点。同时,延伸拓展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专注勤奋、执着进取、精益创新等文化素养。这是“工匠精神”融入语文教学难点。
3.2.2运用科学、合理教学方式与手段
实现“工匠精神”与高职语文教学渗透,融合,在课堂组织中,可以应用多种科学、合理教学方式与手段:职业情境教学法,如阅读工匠传记、聆听工匠讲座,采写工匠故事,培养学生了解工匠精神,感知工匠言行,践行工匠精神意识;小组合作法,如论工匠精神与知识共鸣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案例教学法,如由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为引,拓展现实真实热点模范,引导学生坚持不懈、脚踏实的职业品质。
3.2.3在作业布置中“无声”培养教学
高职语文作业抄记较少,主要为语句、段落理解、分析及作文写作。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深入考虑语句、段落的主旨及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精神。对于写作事项,加重对应用文写作操练,借力应用文严格固定格式及用语,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形成专注、严谨的“工匠精神”。同时,要求学生多次修改,可在课堂中组织相互修改,真正做到逻辑通畅、行文规范、言语得当,进一步切实感知、体验“工匠精神”。
3.3语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高职院校课外活动较多,但是人文底蕴不强。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学生学业奠基、人文素养与普通高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强化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如给予文学社经费支持,鼓励其大力进行文学创作;加重国学活动,诸如话剧表演、经典诗词等;派遣语文教师定期讲座辅导。将语文课外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人文关怀、优质服务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将“工匠精神”落实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在《中国制造2015》战略背景下进行改革,是贯彻执行《中国制造2015》战略的要求,也是各大高校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途径,更是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在现阶段,关于如何实现“工匠精神”,笔者也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如提升高职院校领导及教师教学理念、在高职语文教学环节渗透、语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当然本文所提到的相关可行性对策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敬请广大研究者给予批评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孟卫华.高职语文教学关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J].好家长,2017,(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