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共生阅读教学的“三重境界”
2020-04-20殷晓青
殷晓青
【摘要】本文以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为层次线索,由为什么阅读过渡到怎么进行阅读,探索语文共生阅读教学,从目标的共生、技能的共生、精神世界的共生三个方面,让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从而尝试解决初中学生拓展阅读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共生教学;目标共生;技能共生;情感共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9-0128-01
共生的概念由德国生物学家贝德里于1879年提出,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具体指不同种属的生物互相利用对方的特性和自己的特性依存一同生活的现象。黄厚江老师在共生教学的基本认识一节中认为:语文共生教学,就是在于运用共生理论促进语文教学中各种矛盾之间的协调共生,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由此,笔者尝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在某种共生性的环境中进行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建构,进而由单向度发展走向综合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共生思维的形成。
2018年9月,我校从课外阅读的兴趣、方法、途径等方面对初一年级24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第一,从阅读兴趣和目的来看,100%的学生喜欢看课外书,约60%的学生阅读课外书是为了增长见识和学会做人处世。第二,从阅读方法和书目来看,53.5%的学生会在看书的过程中边看边摘抄好词佳句,但是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44.9%的学生喜欢卡通漫画类书籍。28%的学生因为不知道看什么书,影响了他们的课外阅读。
调查数据显示,初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浓厚,不过也存在阅读方法不当、不爱思考、需要阅读书目的指导等问题。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主要症结还是在于阅读方法的指导和书目的选择。可是,受到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师面临着无法面对面随时随地进行辅导的困境。根据课外阅读调查呈现的问题,本人尝试运用共生教育理论,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阅读辐射,进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的辐射性阅读效果。
本文中共生阅读教学旨在运用语文拓展阅读,引导学生形成共生思维,打破学生课外阅读时空的制约,切实解决学生课外阅读时效性低下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共生的桥梁便是它们之间存在着的共同点,本文以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为层次线索,从为什么阅读到怎么阅读进行过渡,进而从目标的共生、技能的共生、情感的共生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解决阅读方法不当、阅读不深入等问题。
一、培养文体观,寻求目标的共生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王国维先生借此句启示读者对万事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明确目标方向,了解事物概貌。在前期的调查研究中,约60%的学生阅读课外书是为了增长见识和学会做人处世。可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目标是积极而明确的。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各种类型的文章应该侧重哪些阅读目标,有可能会带给读者哪些做人处世的道理呢?比如散文重在语言的品析和主旨的理解,小说重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把握,所以在课内教学的过程中,每一篇文章,要带领学生明确文体,了解各种文体的学习侧重点,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形成一种文体观,由文体意识完成课内到课外的共生。
再如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个新事物,学生大多有畏难情绪,这种畏难情绪主要来源于时代距离感产生的语言障碍。所以,在七年级刚接触文言文时,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排除这种畏难情绪,首先,告诉他们学习的目标——读懂。进而根据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差异情况,每个学生又可以分为读懂内容、读懂写作方法,读懂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等等。
由此,在课内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文体观的培养和一般规律的探索,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目标的共生。
二、鼓励个性化阅读,探索技能的共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先生以此来比喻想要成大事业者,必将经过一番辛勤的劳动,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亦不后悔。在课内阅读的教学中,师生明确了文体,达成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共识,在孜孜不倦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寻求阅读兴趣的方法,在苦中生乐,又要不断推陈出新,引导学生运用多样的方式进行阅读。
除了通常运用的圈点勾画、旁批感悟、写读后感等形式,还可以根据文本书目的特点,采用个性化的阅读记录。比如在阅读课内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根据小说侧重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章节为单位,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阅读记录;在阅读课内名著《傅雷家书》时,根据该书书信体的形式特点,内容比较散,篇章之间缺乏联系的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关键时间为节点,结合人物背景梳理重要大事件的方式进行阅读记录。
由此,教师在文体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有意识的阅读方法的引导,完成一个由课内到课外的技能的共生。在这样的共生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乐于接受的阅读记录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呵护阅读兴趣,促成精神世界的共生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先生以此句引导读者通过反复的追寻与研究,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豁然贯通。我一直认为王国维先生的第三层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到达的,这是由阅读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通透与自由,于是阅读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读者能够从阅读中感受到人生的乐趣,精神的愉悦,让阅读成为了一种生命中的自觉行为。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技能的培养时,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分享会、阅读积分卡、阅读成果展示,阅读宣言等外部激励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外部激励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与阅读之间的情感纽带,进而通过课文文本教学的主旨研讨、重点词句的研讀等带领学生不断深入文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出深入的见解,读出个性化的见解,让阅读在学生的思维中真正发生。
由此,通过思维的引导形成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共生,引导学生走向阅读自由的精神世界,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完成一种阅读由外在激励向内在共鸣的转化。
综上所述,本文以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为层次线索,由为什么阅读到怎么阅读进行过渡,进而从目标的共生、技能的共生、精神世界的共生三个方面,探索在语文共生阅读教学中,让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从而尝试解决初中语文课外拓展阅读的困境。
参考文献
[1]黄厚江.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黄厚江共生阅读教学基本课型及典型案例[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2]郭晗.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互融共生的探讨[J]. 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12).
[3]顾凤圆.“言”“文”共生,演绎精彩——初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2017(12).
[4]袁爱国.境界语文:在诗与思之间共生——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主张摭谈[J].初中生世界,2017(36).
[5]甘雯.生成对话,追求共生式语文课堂[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12).
作者简介:殷晓青,女,1987年生,江苏苏州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