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初衔接的方法和策略
2020-04-20宋元元
宋元元
【摘要】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初中、小学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评价、学习节奏等方面存在差异,再加上学生正好进入青春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就成为所有教师、学生、家长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初 衔接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4-0012-01
小初衔接教育是人们普遍重视的教育问题,由于初中和小学在教与学方面存在差异,有些孩子升入初中后不适应,甚至一些在小学比较优秀的孩子,升入初中之后,优势反而不凸显。以数学为例,初中不再是小学那样的模块学习,而是进入到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层层递进,初一初二的知识相连,到了初三又和初一初二的紧密联系;并且开始会接触很多的字母代数和几何论证。综合起来,这样的学习方式就决定了很多小学数学好的孩子,初中不一定就非常优秀。
再一方面,学生正好进入青春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慢慢开始有很多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也慢慢会和父母老师的看法不一样,追求独立和认可。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的烦恼和压力,如果心态调整不好,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学习。所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就成为所有教师、学生、家长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自成立之日就一直探索小初教育有效衔接的方法和策略,经过多年摸索,得到一些经验,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课程设置方面的衔接
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上最显著的变化是初中学习科目多了,除语文、数学、英语之外,还增加历史、地理、生物等多门学科,学习难度也加大了。小学的副课学习只是初步了解一些社会科学,而初中的副课则体现在对学生的综合成绩评价中。许多学生到初中后仍然用原来的观念对待副课,忽视各学科的平衡发展,导致整体成绩的下滑,使得本来小学不相上下的同学之间,学习成绩出现分化,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的挫败感。为了避免此种现象,学校以“和润”为课程开发宗旨,构建形成了十大课程体系,在全校九个年级一起推行,即:和德课程(德育类),和韵课程(艺术类),和畅课程(探究类),和美课程(学科类),和风课程(经典类),和情课程(生态类),和声课程(演讲类),和悦课程(实践类),和同課程(民俗类),和翔课程(科技类)。十大课程体系的推行,使得初中、小学在整体的课程设置上达到一致,只是在知识的深度上出现变化。这样小学学生升到初中也不会因课程猛然增多,产生措手不及的感觉。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衔接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为了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更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学校在九个年级一起推行“和润课堂六五四二”教学模式,即根据应用把所有学科分为三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新授课分六步,复习课分五步,讲评课分四步,每一步都有两个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新授课为例,分为:温故知新,情境引入;自主尝试,交流质疑;合作探究,典例展示;练习巩固,拓展延伸;梳理总结,教师点睛;当堂反馈,布置作业6个环节。该模式的建构中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在交流互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增强对学习的热爱及核心素养的形成。又使得小学初中的课堂教学不至于相差太大,当学生升入初中时,不会产生很强烈的陌生感。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给学生创造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在交流互动中增强合作意识,增强对学习的热爱及核心素养的形成。为此我们在全校开展以生为本、小组共赢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小学部开展了“兵将学习法”,中学部打造了“师友结对学习法”。“兵将学习法”的具体做法是四人为一个小组,每组选一名学习上比较优秀的同学担任“将”的角色,其他三位同学担任“兵”的角色,然后在课堂上“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督促检查、帮助解惑等行为带动“兵”一起发展;“师友结对学习法”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把他们两两结对,一位是“师傅”一位是“学友”,根据不同的学科,“师友”的角色可以互换,两位同学在学习上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两个学部所推行的学习方法虽然有所差异,但是都秉承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间互助学习的思想,学生在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很容易就能接受新的学习方法。
此外,我们还对七年级学生开展心理、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衔接教育。一方面,帮助调整学生的心态,使他们正确面对青春期的身心变化,与老师家长多主动沟通,及时排解不良情绪,同时加强自我修养,多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品格;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有意识的记笔记、预习、复习、整理错题本等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初中生活。
小初衔接至关重要,我们要多方面的去正确引导,从而为学生顺利从小学升入初中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