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作品整体结构的处理与表现
2020-04-20魏津兰
【摘要】当前,西洋乐器钢琴演奏与教学领域中对中国音乐作品的研究与探索是相对较少的。本文将重点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呈现的作品整体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对作品结构布局、情感内涵等方面的研究为西洋器乐作品中的中国元素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钢琴;作品;整体结构;处理;表现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3-0061-01
【本文著录格式】魏津兰.钢琴作品整体结构的处理与表现[J].北方音乐,2020,02(03):61,63.
钢琴是欧洲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自诞生到发展至今,其中的内涵都和相关区域的文化息息相关,当前钢琴已经普及到世界各地,逐渐成为我国音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一、钢琴作品结构布局的处理
每首乐曲或每个乐段都有开头、结尾和高潮,演奏者要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把握,做出总体的布局和具体的处理。
(一)乐曲开头的处理
按原速平稳进入。直接按原速平稳进入,这是最常见、最大量的处理方法;适当放慢后进入。如库尔蒂斯的《重归苏莲托》;强烈而快速地进入。乐曲开头强烈而快速的进入方式,可以营造一种勇往直前的气势。如杜鸣心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奋勇前进》;弱起后渐强地进入。乐曲开头弱起渐强地进入,会给人由远而近的感觉,为下面的音乐进行作铺垫。如菲尔南德斯《让果——黑人舞》;自由的散板进入。在中国民族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类似于中国戏曲的散板,给演奏者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这也是对演奏者把握作品内在律动的一个考验,如谭露茜《北风吹》。
(二)乐曲进行中的处理
在读谱时,常常会发现一大段音乐没有任何音乐术语或表情记号,有的时候一段音乐从头到尾只用一个力度记号。当然,这一段音乐绝不可能不作表情处理,也不可能从头到尾一样强弱。当谱面没有具体明确的指示时,就需要演奏者根据音乐进行的一般规律去作再加工。
前奏与主题交接处的处理。前奏与主题的交接处通常作渐慢渐弱处理,为主题出现作准备,使主题旋律更加引人注目。如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对比乐段或乐句的处理。对比乐段或乐句的精心处理,有如给整首乐曲画龙点睛。比如在整体活泼的作品中出现的一小段如歌的片断,在整体优美抒情的乐曲中出现的一段活跃的音乐,都是作曲家精心的安排。精心演奏好对比片断,恰如其分地做出对比,才能使整部作品增色。新素材出现时的处理。当乐曲中出现新的素材时,通常应该做出的恰当的处理方法是改变音色,适度拉宽,这样做的目的是加以强调,引起听众的注意。如肖邦《玛祖卡》,在这首乐曲中,第三小节开始出现新的素材,在实际弹奏时,第二小节的第三拍可以拉住一点,准备好后一小节的sotto voce音色变化。再现段进入前的处理。在再现段进入前就应该为再现段做好准备,通常作渐慢处理,以预示主题再现。再现段的处理。再现段的处理通常应该与呈示段加大反差,突出变化。例如谭露茜编曲的《北风吹》,主题两次出现,第二次出现时为了表现白毛女在获得新生后的幸福感,同样标有“稍慢”的乐段,应当处理得相对激动些,这样更能体现出主题思想。某些短小的作品重复的处理。某些短小的作品,为了加深听众的印象,可以重复演奏。比如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如果将重复演奏的一遍突然放慢再逐渐恢复原速,好比来了一个特写镜头,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上述几种常用的加工手法,仅仅是众多音乐处理方法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引申出更多的方法来,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法的运用,都不能凭主观臆断、随心所欲,必须以音乐作品的整体需要为依据和出发点。而且必须说明的是,以上众多一般处理方法的前提是乐谱本身没有标记出相应的表情术语等处理方法的指示,如果原谱中有违背一般处理规律的特殊要求,则应该严格按照原谱的要求,充分尊重作者的意图。
(三)乐曲结尾的处理
完全按原速结束。如甘璧华《共产儿童团歌——简易变奏曲》渐弱渐慢结束。如爱尔门里奇《纺织歌》。渐强减慢结束。拉宽后回原速强结束。加快后回原速强结束。如刘福安《采茶扑蝶》。
具体地选用哪种方法结尾,要根据对音乐作品的内容、曲式等的分析来确定,也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出更有效的处理方法。
二、钢琴作品情感内涵的表现
(一)钢琴音乐中的情感色彩表现
钢琴音乐中的情感色彩,通常与调式、和声紧密相关。通常来说,大调式相对比较明朗、积极,小调式相对比较忧郁、暗淡。
和声色彩的协和与不协和、扩张与紧缩的感觉常常预示着一定的音乐情绪发展。
作曲家对乐曲调式的选择是从内容表现的需要出发的。例如肖邦的《黑键练習曲》(Op.10 No.5)是降G大调,若改在大调上演奏就不行。G大调太明亮、太兴高采烈了,降G大调略带忧郁,这正是肖邦所要求的。又如肖邦的《降A大调圆舞曲》,是ABACA回旋曲式结构,其中在B段中,调性从降A大调转到降E大调,音程跳动变大,音乐也显得活跃起来,恰当地表现了热恋中两颗激动的心。
调性的转换在作品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舒伯特的《降B大调即兴曲》(作品142之3)也是一首以变奏曲式为结构的即兴曲,主题和变奏一、二都是降B大调,变奏三转入降b小调,音乐宽广而抒情;变奏四又转入降G大调,给整个如歌的变奏曲增加了逗趣的色彩;之后变奏五才又回到主题的降B大调上。在弹奏时,要注意充分表现调性变化所带来的音乐色彩与情绪上的变化。
演奏者应力图去感觉和声的进行及其功能,否则就弹不出好的效果。特别是肖邦的作品,和声在作品中地位重要,有时还起着极微妙的作用,这就需要仔细去领会和把握。如肖邦的《幻想波罗奈兹舞曲》(Op.61)的头两小节,短短的两个和弦立即把人们带入一个史诗性的、感触无限的意境。如果不懂得去体会音乐中动人的和声色彩,只是把这两小节的音符弹对了,但对含义不了解,弹奏出来的音乐就会索然无味。只有领会了和声的匠心独运,才能较好地表现了这样一段不易用语言表达的音乐意境。
和声进行中的内声部旋律也应该弹清楚,因为它具有一种倾向性、色彩性和动力性。和声反向进行时有一种威力,有情绪深度上的对比,这时候的内声部就能对表现激情起很大作用。例如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第85小节。
(二)钢琴音乐中的情感起伏表现
在贝多芬的奏鸣曲Op.81中的第三乐章,高潮前的每一次f、ff、fff都应当留有余地,以便为最后的高潮做好铺垫。又如肖邦的《幻想即兴曲》Op.66的中段同一主题就连续反复了四次之多,这时就可以尝试以p、mf、pp、f的方式来表现这四段几乎完全一样的乐段,使情节发展呈助推、递进的发展之势。
(三)钢琴音乐中的情感主次表现
钢琴弹奏的音乐表现和情感表现都是多层次的,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左右手及两个踏板都要配合好。两手强弱的对比要安排得合理,如果旋律在右手,那么左手用p,右手用mf;如果左手用mf,右手就得用f;总之是突出旋律,伴奏部分不能干扰旋律的进行。假如旋律在左手,那么右手也应配合适当,不能喧宾夺主。例如肖邦《练习曲》(Op.25 No.7),左手会使作品充满活力,决定音乐的性格。左手音型节奏的变化,往往会改变右手的情绪。
参考文献
[1]刘海洋.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J].北方音乐, 2015(5).
[2]刘苡兵.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J].北方音乐,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