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中的交互应用

2020-04-20徐传广

时代汽车 2020年2期
关键词:交互信息化教学

徐传广

摘 要: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与教育特色,已经逐渐被大家认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在广大技工院校中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在一体化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其中,切实激活“学生主体”机能,突破互动瓶颈,打造高效课堂,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技工院校汽车类专业《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课程为例,分享交流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中的交互应用。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一体化课程教学;交互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主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学生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驱动下的一个个学习任务(项目),实现学习领域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小组活动、信息查询与提取、制定实施工作计划、评价反思等都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步骤,由此可见,学生作为一体化课程的“关键主体”,其参与教学环节的积极性、完成教学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对于整个教学实施过程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技工院校受制于学生学业基础层次偏低,教师在实施一体化教学中又缺乏有效的教学辅助策略与手段,造成“教师热、学生冷”、“组长做、组员看”的消极局面。如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学生从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得实惠”,融入信息化互动,打造“信息化+”工学结合一体化,无疑成为一体化课堂教学僵持局面的破冰之举。

1 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指依托网络,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为手段,储存、传递学习资源,管理、评估教学信息的交互活动。

2 信息化手段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中的交互应用

在技工院校中,工学给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类专业教学中得到了广泛使用。《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是汽车检修有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更是与工作岗位紧密相关的一体化课程,是在前修课程《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整车拆装》等课程的基础上,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来诊断和排除汽车故障,尤为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以真实工作情景为依据,以典型故障现象为载体,将《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设计为“汽车行驶动力不足故障诊断、汽车动力传输不良故障诊断、汽车操纵稳定性不良故障诊断、汽车行驶安全不良故障诊断、汽车行驶舒适不良故障诊断”5个一级项目18个二级项目。现以项目一子项目3“车辆无法正常起动故障的检修”实施步骤为例,浅析信息化手段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教学中的交互应用过程。教师课前准备好多媒体教学设施、网络环境、PPT、微课等资料,师生每人准备1部智能手机,课前建立UMU学习群,并组织学生在线签到。

第一步:情境引入

子项目3的情境为:“一汽大眾4S店接到一辆行驶里程16.5万km、配置211发动机的2012年速腾轿车。该车辆无法启动,启动没有启动机工作的声音。你作为维修人员,如何处理?”

第二步:接受任务

实行角色扮演:设技术经理兼质检员1人(教师)、每个小组设客户1人、服务顾问1人、接车维修人员1人。按照课程分组接车,服务顾问接车、环车检查、倾听客户描述并记录、填写接车单;车辆驶入维修车间,接车单派发给维修人员。维修人员勘察现场,确认故障现象。

技术总监明确“速腾车无法正常启动”的工作任务,发放《学习工作页》,说明本项目考核由“工作素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三部分构成,展示具体考核模块及计分办法。

第三步:获取信息——引入“翻转课堂”

实施“翻转课堂”学习模式,学生课前完成本项目有关基础知识的学习,课上教师组织巩固复习。内容包括“起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原件检测”、“电控点火系统”等,教师在上一个项目结束后提供部分学习素材(微课、慕课、PPT、链接文字等),还可进行在线辅导。

第四步:制定方案——“思维导图+UMU”载体

组内每人围绕可能存在的故障点,利用思维导图app制作排查流程图后,进行故障分析讨论,组长整理、修订最佳方案提交到UMU学习群。小组汇报答疑,组间观摩参考,教师简要点评,只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即可,不必对方案优劣比较。

据国内权威平台数据统计,“车辆无法正常启动”是发动机相关投诉中第八大典型故障。故障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可能在于蓄电池、起动机初级因素,也有可能来源于点火系统、供油系统等次级因素,本项目提前设置两层故障(起动机50号端子脱落、点火线圈SC41保险缺失)。思维导图app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汽车故障诊断思维、开拓诊断思路具有较好应用价值;通过UMU学习群辅助课堂教学,营造信息化高效学习场景,为师生及组内、组间搭建了多维度一体化学习互动平台。

第五步:实施方案——影像过程监控

各小组实施方案,从以往实施过程看,绝大多数小组先排查故障初级因素,即“检查油位、检查蓄电池电压、检查蓄电池接线柱是否牢固、检查03和05号线导通情况、检查起动机状况”,经排查发现起动机50号端子脱落,报告教师同意后排除故障,测试发现起动机仍无法正常启动。

此时,各小组按照方案排查故障产生的次级因素点。如某小组依次从“曲轴位置传感器、点火系统检查(740检查波形、查找电路图)、供油系统、发动机电脑”等方面进行排查,找到第二层故障点即点火线圈SC41保险缺失,报告教师同意后排除故障,完成任务实施。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工作安全,并将学生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规范、需强化之处拍照、摄像,加强过程监控,便于后续评价与整改。

第六步:验收评价——多媒体展示汇报

以情景模拟形式,各小组交付质检员验收,填写验收单。引导学生学习验收要求和验收流程,若验收不合格,小组根据质检员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正,完成后进程二次验收。验收合格后,各组推荐1人利用多媒体展示UMU排查思路图,汇报故障排查思路及原因、工作流程及存在的疑问,台下师生进行答疑与评价。

第七步:总结反馈——善用网络资源与媒介

教师结合学生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汇报结果,对本次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点评。重点对比分析小组之间故障排除方案的优劣,总结故障排除的三个基本原则“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思后行、先熟后生”、“代码优先”。

组织随堂UMU理论知识测试,题量控制在5—10分钟,教师根据在线结果分析,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针对薄弱点及易错点借助PPT、视频等方式对有关重要的理论知识进行强化讲解。

3 信息化手段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中的交互应用中应注意的典型问题

3.1 坚持围绕“一体化课程教学”为中心,避免本末倒置

首先要认清信息化手段在一体化课程教学中的交互应用,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一体化课程教学”,根本目的在于优化一体化课程教学环节与过程,提高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效果,因此,要始终坚持围绕“一体化课程教学”为中心,从“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订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评价反馈”等具体环节着手,思考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的交互应用,提升一体化课堂教学效果,而非以“信息化手段”为中心,否则本末倒置,过分渲染一体化手段的应用反而对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施起到负面效应。

3.2 注重匹配实用性,避免“复制黏贴”有华无实

以“互联网+黑板+移动终端”为基本模式的信息化手段融入到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后,进一步优化了传统意义上的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科学规划学习,充分利用信息化載体与资源,强化了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热情,对于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实施,无疑是“锦上添花”。但是,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同,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学生发展愿景和学习能力不同,因此,教师要在信息化手段的融合应用前掌握学情课情,在选择具体信息化手段时要有的放矢,科学搭配课程有效的“私人订制”信息化套餐,不可一味“复制黏贴”、“照搬照抄”,否则失去信息化在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根本意义。

3.3 教师作用应强化而非弱化,避免信息化越俎代庖

信息化交互应用背景下,教师作用应强化而非弱化,应提高一体化教学驾驭能力。信息化化是教学的手段,不是目的,而信息化的实施,必须要源于课程,不能超界,不能跑偏,学生终究是社会的人、现实的人,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一些传统还是需要教师来坚守。

3.4 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构建“信息化+双师型”教学团队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一体化教学实施如何更加高效精彩”是由教师自己决定的。PPT、MOOC、微信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个性、才华展示出来,而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学生们了,同时,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愈发多元化,对于部分教师而言可能是“新鲜事物”,因此,技工院校要加强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信息化教学、专业技能、教学思维等方面的多维度培训指导,构建一支“信息化+双师型”教学团队,保证一体化课程教学更加有效、更富生机。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4.

[2]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12.

猜你喜欢

交互信息化教学
实验激发思维 问题交流智慧
浅谈信息化教学在中职餐厅服务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多点触控交互技术综述
大学英语教师“交互”信念、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概论
关于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大学教育变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