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索
2020-04-20刘俊杰
刘俊杰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必须积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采取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提高地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06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6-0084-02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阶段所形成的适应自身终身发展、社会发展的必要能力、品质。具体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方面。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目标,也是学生综合发展的方向。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地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观念的形成。
一、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培养之关键,在于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知识、技能、心理、情感等内容,从而形成相对重要的素质、能力、品质。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表现在:
(一)人地协调观
其主要是资源、人口、环境、发展等的综合体现,是地理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学会处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更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二)区域认知
其主要是要求学生对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地理现象有所了解,并且能形成相应的区域问题分析思维。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生活的区域是存在差异的,这也使得各个区域的特点比较明显。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从差异化的角度对区域进行认知,了解区域特色,并科学地进行决策,针对不同区域特征,灵活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侧重引导学生了解各个区域位置、分布、特征,并形成与之相应的人文环境素养。
(三)综合思维
其主要是指学生全面、综合、系统地认知事物及地理现象时的能力、品质,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思维。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大气、地形、生物、河流、土壤等自然地理相互作用,农业、经济、社会、城市、人口等人文地理也相互影响,各个要素会随着某一项元素转变而发生变化。而综合思维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整体、全局的视角对地理环境进行分析、思考,有助于学生多维度思考,并且能辩证地考量各个因素。
(四)地理实践力
其主要是学生参与调查、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的关键能力与品质。地理学科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实践要求。在地理学习中,涉及很多实践性内容,如模拟实验、野外考察、图表绘制、学具制作、社会调查等。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促使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相关技能有效结合起来,便于学生更深入地观察、体悟、学习相关地理知识。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强化学生发展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知识记忆,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新时期下,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識、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注重系统、科学地学习知识,强化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并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自我发展。
(二)深化学生思维
初中地理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归纳总结、综合分析等思维方式,对各个自然要素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促进学生的综合思维发展。
在地理学中,地理事物间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大气、河流、土壤、岩石、生物以及自然、经济、政治、社会、工业等各个要素相互渗透,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指引学生在纷杂的要素中进行综合分析,提炼有价值的内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勤于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地理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地理核心素养。首先,教师可以指引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活动,如在学习地球方面的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学具,将地球自转、公转运动模拟出来,加深学生体验。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活动,对森林、水源等资源进行考察,或者是考察自然灾害过后的现象,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增强对大自然的感知力。再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在实践调查中了解地理知识对生活的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
三、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本文以七年级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课为例展开分析。
(一)达成目标
本节课主要以人类的聚居地为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层次性问题,指引学生在问题探索中逐步掌握影响人类聚居地的因素、人类聚居地基本形态等内容。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到自然地理环境包含了河流、大气、岩石、土壤、生物等要素,而且在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居民聚落。此外,教师还应该指引学生明白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充分尊重、爱护大自然,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促进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及地理核心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过程
在进入课堂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朋友圈中家乡最美的图片,一张是乡村图片,一张是城市图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时候,提出问题:“为什么两张图片的景观不同?两种图片的景观分别是什么样的?”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可以回答出两张图片中一张是乡村聚落,一张是城市聚落。其中,乡村的道路比较狭窄、崎岖,路边建筑物稀少,人口密度低;城市的道路平整宽广,路边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密度高。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影响人类居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并给出学生沙漠、高山、沿海地区、河流中下游平原等四种场景,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部落首领,会带领族人在哪种场景下居住?为什么?”随后教师给出两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让学生找出图中的聚落,并对聚落的形态特点进行归纳。
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资料:我国云南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为干、湿两季;乡村聚落一般为双层木楼结构,上层住人,下层放杂物。西亚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房屋墙厚窗小。同时,教师将云南的双层木楼结构及西亚房屋结构的图片展现出来,让学生根据资料对人类生活与地区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活动结束后,教师再给出资料:游客在游玩期间烧毁古城;游客在游览故宫时踩踏破坏故宫地面。让学生依据图片资料分析游客在景区游玩时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景区合理开发、保护的相关建议。
(三)教学反思
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展示朋友圈这一行为,借助真实的乡村、城市图片,创设良好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学习更加贴切学生现实生活。这样的导入具有生活性,能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区域存在不同聚落景观,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区域意识。
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借助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让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来理解影响人类生存的因素,契合了新课程目标。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具有很强感染力,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热情;接着,教师通过地图,勾画聚落形状,总结聚落特点,促进了学生读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了解到,平原地区因为地形平坦,聚落一般呈团状分布;而在河流、谷地等地区,受特殊地形的影响,聚落会呈现出带状分布特点。
在第三个环节,教师利用文字、图片等资料,让学生接触到一些特殊地区的聚落;又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形成不同的聚落景观及风俗习惯,在大自然中,人口、经济、植被会相互作用、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而最后一個问题的设置,契合了当代人们的生活实际,能带给学生启发,让学生在思考中动手、动脑,多方收集资料,从而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全方位的认知,并结合学生发展需求、教学内容,灵活地设置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全面探索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应用,以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冯锐岚.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7(18):11.
[2]林庆安.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方法探究[J].地理教学,2017(8):46-47.
[3]凌 锋.地理课堂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对话视角[J].地理教学,2018(2):156.
[4]陈卫军.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8):56,62.
[5]冯彩虹.探索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高效地理复习课[J].新课程(下旬刊),2017(6):241.
[6]赵巧燕.试论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7(24):23.
[7]张志燕.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构建与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2):15-16.
[8]边美婷,孙小红,明海凤,等.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地理教育,2017(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