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课程资源,提升教学效率
2020-04-20卓绍昊
卓绍昊
摘 要:在“大语文”课程观的影响下,课程资源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将课程资源作为独立板块进行强调要求,可见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与运用意义。文章分析了课程资源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并重點探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挖掘与运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信息资源;生成性资源;教材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6-0048-02
一、引言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其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板块继续沿用了旧版的相关理论指导意见,这说明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深远的教学价值。
传统的语文课堂更多地依赖教材、教师,这无疑不能满足当前语文教学的需要。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摆脱狭隘的语文观、教学观与资源观,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与执行好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理论指导要求,充分整合好、利用好各种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课程资源。
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运用价值
(一)语文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载体与手段
传统课程观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资源十分有限,只能靠一支粉笔、一本书,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新型课程观下,校内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工具书、教材、图书馆、多媒体设备、校园广播和电视等,以及校外语文课程资源中的电影、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时政新闻等,都是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它们类型多样、内涵深厚,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开阔语文视野。将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载体与手段。我们常见的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等,都是课程资源运用的表现,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二)语文课程资源建立了知识学习与应用的桥梁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应用型学科,其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过程而不是目的,最终是要落实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这一终极目标上。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过程中,如在开发乡土语文课程资源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都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来建立语文知识学习与运用的联系,实现学用结合、理实一体。
例如,通过研学旅行活动来进行习作训练、通过辩论赛进行口语的练习等,都是基于语用目的而设计和实行的,学生通过这些有益的学习方式学习灵活、生动的语文知识,并感受语文知识与现实的联系,树立学好、用好语文知识的目标。
三、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挖掘与运用方法
语文课程资源可谓无处不在,关键是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必要性,继而探讨可行性方法,致力于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笔者着重从教材资源、信息技术资源、课堂生成资源以及地区特色资源四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策略。
(一)立足课本,用好用活教材资源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都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精心挑选、合理编排过的,所有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经典好文,都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教师不要舍近求远,放着教材这个最好的工具不用,而要注重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将其功能发挥到极致。
所谓用好用活,一是要读懂教材的编排思想与意图,让自己的教学活动围绕教学中心来展开。比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收录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不难发现,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三首古诗《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是体现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弘扬,故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如开展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搜集活动、传统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中华传统文化主题的习作活动等,从而更好地呼应单元教学主题与教育思想。
二是要创新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教师不要一味地以教材进行教学,而是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编排与重组,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和弹性。比如,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符合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篇目进行教学顺序的调整,以便更好地达成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与时俱进,整合信息技术资源
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的现代化与信息化,这直接体现了科技与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特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便捷化、高效化,以多媒体教学、微课、远程课堂为典型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正极大地促进教育方式的改革。
对语文教学而言,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让课堂教学摆脱了枯燥乏味的说教,让图文声像与教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互联网能够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维度的海量信息资源呈现在课堂中,如对《秦兵马俑》《赵州桥》《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这些描述祖国历史文化遗产与壮美山河的篇章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整合信息,将这些事物的多维度景观图片、视频、文字介绍等通过投影来呈现在课堂上,学生能了解教材之外的很多知识,这是生硬的文字和有限的图片无法比拟的地方。
此外,在家庭电脑、智能手机逐渐普及的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以微课为典型的在线学习,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化与信息化的学习方式,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的平台和载体,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语文教学。
(三)关注课堂,挖掘课堂生成资源
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小学生有个性化思维与独特的想象,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常常蕴藏着宝贵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课堂,把握有價值的课堂生成。
一方面,要把握课堂中的矛盾冲突,在思想交锋处生成。比如,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关于信息世界对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观点,我们可以以此思想矛盾的冲突为资源开展学习活动,以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辩论赛的形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口语能力,以小作文的形式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字组织水平。
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与思维。比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几篇描写动物的课文,学完后,某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暑假我在爷爷家住了一个月时间,我觉得平时我们对动物叫声的描写并不那么准确,比如狗叫‘汪汪——就不对,还有小猫叫声也不像‘喵——喵,小青蛙也不是‘呱呱,但我也不知道用什么更好的拟声词来描绘这些叫声……”笔者在班内朗读了这篇日记,竟然引起了不少学生的共鸣,更有学生补充:“我发现用‘叽叽来描述鸡叫声也太过片面了,刚孵出的小鸡确实是这样叫的,但是长大的公鸡、母鸡的叫声就不一样。而且公鸡平时的啼叫又和打鸣时声音不一样,母鸡平时的啼叫和下蛋后的叫声又不一样。”笔者赞赏道:“大家能对这些习惯成自然的拟声词产生怀疑,说明大家的观察真正细致入微了。写作就是需要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这样我们才能写得生动、翔实。”课堂生成引发的“头脑风暴”,正是语文学习应有的态度。
(四)立足实际,开发特色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福建省连江县潘渡中心小学地处福州市连江县,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尤其是当地的地热资源享誉内外。我们将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融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更接地气、更有特色。
比如,围绕著名的贵安温泉旅游区以及温泉养鳗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和习作写生活动,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认知与热爱;开展对连江四大红色纪念园、纪念地的观摩学习活动,学习革命先辈的红色精神;开展青芝山(寺)、覆釜山(寺)、云居山(寺)等名山古刹以及敖江览胜等本地著名景观的研学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生活体验,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感,继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语文学习更加高效。
四、结语
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十分广泛,但凡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开展、学生语文能力提升、教学效率提高的课内外因素都可以挖掘与利用起来。语文课程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有挖掘课程资源的意识,并摒弃传统的唯书本、唯教师的狭隘课程资源观,对各种有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并有机地整合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之中。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新老教师都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程连银.基于本土文化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现状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3]谢希涛.借助社会课程,丰富小学语文微课程资源[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9(5):78-79.
[4]田玉颖.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43):94.
[5]程晶晶.初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中外交流,2019,26(13):396.